愛伊米

建文帝:一個在削藩時,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於應天皇宮駕崩,留下遺詔:“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朱元璋晚年一直就在忙活一件事,那便是為皇孫朱允炆鋪路。臨終前,他還秘密囑咐駙馬梅殷,一定要盡心輔佐新君。朱元璋駕崩幾日後,朱允炆遵遺詔正式即位,改元建文,史稱“建文帝”。

朱允炆即位後,就開始考慮要怎樣削弱藩王的勢力,集中皇權。結果因為他的削藩,激怒了燕王朱棣,朱棣於北平起兵,發動了“靖難之役”。

建文帝:一個在削藩時,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

朱棣率領的燕軍雖然兵強馬壯,但畢竟只佔據北平一隅之地,要和建文帝掌控的中央勢力相比,還是處於弱勢。所以一開始,朝廷方面就很有信心,打算採取“分進合擊”的策略,最終將燕軍圍殲於北平。

只不過沒想到,最終明軍沒有打到北平,反而是燕軍兵臨城下。建文帝回天乏術,只能在宮中放了一把大火。等朱棣進宮的時候,建文帝已下落不明,這場叔侄之戰,徹底落下帷幕。朱棣以少勝多,以地方戰勝中央,這在明朝近300年的歷史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而建文帝,可以說是活生生將一手好牌打爛。皇帝想要削藩,這點無可厚非,但建文帝是一個在削藩時,可以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都避開了哪些正確選項。

建文帝:一個在削藩時,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

一、放走朱棣

在文章開頭,我們看到了朱元璋的遺詔內容,裡面有一條就是,不許藩王回京奔喪,這是害怕引起什麼變故。然而朱元璋駕崩後,朱棣仍然不顧遺詔,直奔京師。朱允炆知道後,勒令朱棣返回北平,對此朱棣十分不悅。要說朱允炆此時趕朱棣回去,也是為了遵守朱元璋的遺命,那也沒什麼可說的,但之後就不同了。

建文帝即位後,對這些藩王的存在很是憂心,他便將燕王府的長史召至京師,表面讓其入朝奏事,實則密令他回去監視燕王府的一舉一動。朱棣察覺事情不對,不聽詔令親自入朝,甚至徑直走皇道入宮,登陛不拜。當時戶部侍郎卓敬密奏,建議將朱棣徙封至南昌,可建文帝以“骨肉至親”為由給拒絕了。朱棣知道皇帝對自己有了戒心,便趕快回了燕王府,並開始稱病。

後來,朱棣的屬下被處死,建文帝下詔問責燕王。於是,朱棣開始裝瘋賣傻,大夏天的圍著火爐喊冷,還在街上狂走,搶別人東西。還是燕王府長史告密,稱燕王是裝病,朱棣這才暴露。只不過這時候,建文帝已經放走了朱棣,以及他的三個兒子。

建文帝:一個在削藩時,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

二、放走朱棣三個兒子

接著我們就要來說說,建文帝放走朱棣三個兒子的事了。雖說表面看來,建文帝代表的中央勢力要強得多,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警惕,特別是他在面對比自己經驗老到,又十分狡猾的叔叔們時。即使建文帝有再大的勝算,也不應該嫌棄自己手上的籌碼多才對。

當時建文帝開始清算朱棣身邊人,朱棣自然是明白一切的。為了自保,朱棣已經開始招降蒙古士兵,以擴充自己的兵馬。不過,此時還不能說他已堅定了要起兵的心,因為他的三個兒子,都正在南京為人質。

很多人都知道,朱棣這一生,一共有過四個兒子,其中幼子夭折。朱棣在登基之後,也一直沒有兒子出生,所以有他三個兒子在手,朱棣無論如何都會有所顧忌。當然有人會說,朱棣也不會知道,將來他有沒有兒子,萬一他選擇破釜沉舟,不顧兒子生死呢?

建文帝:一個在削藩時,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

要知道,這三個兒子,全部都是燕王妃徐氏所生。徐氏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長女,也就是後來的徐皇后,她與朱棣夫妻感情深厚。加上朱棣這三個兒子,有文有武,在他心目中,可比少不更事的建文帝強多了。也就是說,朱棣是不會不顧兒子死活的,只要建文帝牢牢掌控他三子性命,朱棣就不敢輕易起兵,除非實在到了萬不得已那一步。

然而,朱棣始終比朱允炆要狡猾一些,他就是看中朱允炆顧念親情,性情溫和有教養,但不很勇武,所以決定打親情牌。他又是裝病,又是裝瘋,一次次請求建文帝譴回他三個兒子。或許在這個時候,建文帝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昔日明朝獨一無二的皇太子朱標,想到父親已逝,自己沒能好好盡孝,不想看到堂兄弟們也有此遺憾,於是就將朱棣的兒子們放回去了。

如此一來,建文帝手中的籌碼沒了,朱棣也敢正式起兵了。歷史學家們,將建文帝的這一決定,稱之為“愚不可及”。

建文帝:一個在削藩時,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

三、貿然行動,廢掉五王

朱允炆本來性子就溫和,還沒等坐穩皇位,也沒想出更萬全的計策,就草率開始削藩。他第一個,就對朱棣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下手,其實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來了,皇帝的目標是燕王。

周王輕鬆被廢,讓建文帝對削藩之事有了信心,他開始接連清算另外幾位,勢力相對較弱,也比較好找出問題的藩王。於是在建文元年四月,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先後被廢為庶人。兩個月後,岷王朱楩也被廢為庶人。短短几月之內,連續五位藩王被削,建文帝成功令朝廷與藩王之間的矛盾加劇。

其實並不是說,建文帝就不該削藩,只是他太過著急,連方法都沒想好就貿然行動。他的確看似輕輕鬆鬆,就削了五位藩王,可這樣做無異於打草驚蛇,也等同於在逼其餘藩王為自己“謀出路”,更是為朱棣留足了準備時間。

建文帝:一個在削藩時,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

四、讓朱棣抓到把柄,有了起兵理由

建文元年的年中,建文帝剛剛接連削了五位藩王,緊接著,有人抓到了朱棣手下兩名官員。這兩人被押送至京師,建文帝以“煽惑罪”將他們處死,實則是在清除朱棣身邊的人,可做法實在太過高調。這不,剛好就讓朱棣抓到了把柄,找到了發兵的理由。所以朱棣以要為朝廷剷除奸佞為由,很快就向北平周圍的幾個州縣發起了進攻。

為了讓自己出師有名,朱棣不斷為自己找藉口。比如他“解釋”自己是在終止內亂,此舉既忠義,又遵守了儒家的孝道。比如他指責建文帝,在自己父親去世的時候,都不許他進京奔喪,讓他被迫做了不孝子。比如他斥責建文帝身邊的人,說他們以不利言行誘惑皇帝,導致他們叔侄失和,讓皇帝竟然對自己的叔叔進行迫害等等。

從建文帝開始清除朱棣身邊人就可以看出,他的確是沒什麼經驗,要對付朱棣這種“老狐狸”,必須“快、準、狠”。可惜建文帝決定先對其他藩王下手,這就已經慢了一步,又想不到好的辦法,對準朱棣下手,而是採取直接處死其身邊人,這種掩耳盜鈴的辦法。更重要的是,建文帝也狠不下心,在他從小接受的教育裡,是不允許自己傷害叔叔性命的,他只想削去藩王的勢力而已。

建文帝:一個在削藩時,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

五、不會用人

建文帝即位後,對三個老師可以說是“言聽計從”,他們就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三人確實都很有學識,黃子澄是深受世人尊敬的儒家學者,齊泰是對經書學有大成的學者,特別精於禮和兵法,方孝孺也是聲名卓著的學者,雖未中過舉,卻以文章和政治思想聞名於世。

不可否認,這三人在對建文帝的教育上,的確功不可沒,建文帝也很尊敬他們。因此建文帝即位後,將他們視為心腹,他們負責研究新政策,目的是幫助建文帝加強皇權。只可惜,這些人空有一身抱負,卻都是書呆子,在面對重大問題的時候,往往只限於紙上談兵,這便徹底誤了建文帝。

其中,建文帝尤其信任黃子澄。比如當初在討論削藩順序的時候,齊泰建議應該直接向實力最強的燕王下手,但黃子澄反對,說燕王身上不好找問題,還是要先找有問題的藩王下手。其實當初朱棣無詔擅自進京,並且徑直走皇道入宮,登陛不拜,就已經是很大的罪名了。可建文帝選擇採納黃子澄的建議,便接連對五位藩王下手,給了朱棣準備時間。

又比如朱棣請求譴回他三個兒子時,齊泰建議不能放,更說朱棣次子朱高煦和他父親一樣善戰,如果放回去,朱棣只會如虎添翼。可黃子澄再次反對,他建議建文帝放了朱棣三子,還天真認為,說不定朱棣會感謝建文帝此舉,徹底放下起兵的念頭。

建文帝:一個在削藩時,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

再比如靖難之役開始後,建文帝先是派老將耿炳文出戰。耿炳文雖然也吃了敗仗,可當初他被迫逃入真定城後,率領不到十萬人的殘部,閉門固守了三天。燕軍三日無法攻克真定,只能選擇先返回北平。就連朱棣自己都知道,要是長期與耿炳文周旋下去,損失只會越來越大,而且戰事也會拖得更久。

就在這時,黃子澄再次提出建議,要建文帝換掉耿炳文,改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眾所周知,李文忠既是朱元璋親外甥,也被他收為養子。李文忠驍勇善戰,是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死後配享太廟,肖像懸掛於功臣廟裡,位次第三。

然而,作為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卻是個紈絝子弟,史書記載其:“寡謀而驕,色厲而餒。”說白了,和他爹完全兩回事。因此,李景隆根本就不可能是朱棣的對手,自從他帶兵後,明軍節節敗退。

連朱棣都嘲笑李景隆說:“兵法有五敗,景隆皆蹈之。”就是說兵法有“五敗”,結果李景隆全犯了,於是他很放心自己帶兵去援救其他地方,讓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並告訴他,要是李景隆打來,只要堅守就好。

建文帝:一個在削藩時,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

勝負已定

當初朱棣嘲笑李景隆,說他兵法裡的“五敗”全犯了,其實建文帝又何嘗不是呢?說白了,朱允炆還是太嫩,以他的性格,要是做一個守成之君,肯定會很合格。但朱元璋卻把削藩這麼重要的事情,留給這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朱棣這些藩王,見慣了戰爭場面,即使面對再強大的敵人,他們也不會膽怯。更是因為知道戰場上生死只是一瞬間,所以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犯任何錯。

可朱允炆就不同了,他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從一開始,就應該是他父親朱標繼承皇位。朱標的去世,讓朱允炆搖身一變,成為皇太孫。還沒等爺爺朱元璋教會自己怎樣去做一個皇帝,就被擁上了這個位置,他能夠依賴和信任的人,也就只有黃子澄他們了。

建文帝:一個在削藩時,完美避開正確選項,讓自己丟失帝位的皇帝

因此,與其說朱允炆在削藩時,完美避開了正確選項,倒不如說,他從來就不知道,該怎樣去選擇。治理國家如此大的重任,突然交給少不更事的朱允炆,的確太過為難他了。雖說他當了四年的皇帝,可這四年,都是在“靖難之役”中度過的。如果朱標沒那麼早去世,如果朱元璋當初是繼續從兒子中挑選繼承人,想必朱允炆後來的生活,都要幸福得多。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靖難之役後,這位曾被無數個選項難倒的建文帝,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無人知道他的下落。與此同時,明朝多了一位“永樂大帝”。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皇明祖訓》《國榷》《明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