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呼和浩特地名:新城區西街街道辦事處的老街舊巷

西街街道辦事處,1965年6月25日從新城辦事處分出,成立新城西街辦事處,由轄區內的街道“西街”命名。

北垣街:系近年來新開街道,位於城牆北側。1975年命名為北垣街。東起新城北街北口,西至呼倫貝爾北路。

曙光街:清代,有一人叫“計喀拉”住此街,當時稱“計喀拉街”。民國時期,此街東口開設一名為“乾泰泉”的面鋪,改稱“乾泰泉巷”。1956年更名。東起新城北街,西至財神廟街。

蘇虎街:清末,有一名叫蘇老虎的官員,住在此街,故將該街稱為蘇老虎街,民國20年(1931年)命名為蘇老虎街。1975年更名為紅星街。1982年恢復蘇虎街。

建設街:清代,曾有一個名叫“諾戛拉”的旗官協領住此街,因此得名諾戛拉街。民國時期,建設廳駐此街,命名為建設廳街。1956年更名為建設街。1975年又更名為建設西街。1982年恢復建設街。

新城西街:新城建成後,按方位此街稱為西街。民國21年,以傅作義的號“宜生”,更名為宜生西路。1956年更名為新城西街。

西落鳳街:清道光年間,慈禧太后之父惠徵曾任歸綏道臺。當慈禧升為太后以後,人們將此街稱為落鳳街。1975年更名慶豐西街。1982年恢復原名。

關帝廟街:清朝乾隆二年,在此街東口座北向南建有一座關帝廟,故稱關帝廟街。民國20年命名為關岳廟街。1935年複稱關帝廟街。1975年更名為文化街。1982年恢復原名。

糧餉府街:建綏遠城時,在此街建有同知衙門,俗稱為二府衙門和糧餉府。當時將這兩條街道通稱為糧餉府街。民國20年將此街道命名為糧餉府街。1975年定名為糧餉富街。1982年恢復糧餉府街。

書院西街:綏遠定安將軍發動官兵於同治十一年捐建長白書院,光緒三年更名啟秀書院,因此得街名。東起新城南街,西至聚隆長街。

藝術廳北街:清代,此街南口有一管理馬市場稅收的衙署,故稱“馬稅廳街”。民國20年更名為公園北街。解放後在此巷建有內蒙古藝術廳,故於1982年更名為藝術廳北街。

藝術廳南街:清末,此街南端(現新城賓館所在地)建有“菩薩廟”一座,俗稱菩薩廟街。民國初,拆除此廟後,開闢成苗圃,俗稱“公園”。1956年命名為公園南街。因與藝術廳北街對稱,1982年更名為藝術廳南街。

財神廟街:清代,在蘇虎街與此街交叉口處,建有一座財神廟,當時稱為財神廟街。1975年更名為巨龍昌北街。1982年恢復原名。南起新城西街,北至北垣街。

聚隆長街:清末,此街北口西側開有“聚隆長”商號,故稱聚隆長街。1956年更名巨龍昌南街。1982年恢復原名。南起書院西街,北至新城西街。

總局街:清宣統年間,因巡捕總局設在本街南口,故稱總局街。南起新城西街,北至曙光街二道巷。

日盛茂街:清末,此街北口有“日盛茂”商號,故稱日盛茂街。日偽時期更名為盛茂街。1956年更名日盛茂街。1982年恢復原名。

新城北街:新城建成後,因是鼓樓往北的南北向街,故按方位稱為北街。民國21年,以傅作義的號“宜生”,更名為宜生北路。1956年更名為新城北街。

曙光街三道巷:解放後新開街道。1956年命名為曙光街。1975年為與相鄰的曙光街區分,更名為曙光街三道巷。東起總局街,西至財神廟街。

曙光街二道巷:民國初期,在乾泰泉街後面有兩條小巷,故稱乾泰泉後巷。1956年命名為曙光街。1975年更名為曙光街二道巷。東起總局街,西至財神廟街。

曙光街頭道巷:民國時期,俗稱乾泰泉前巷。1956年命名為曙光街。1975年更名為曙光街頭道巷。死衚衕,西至總局街。

慶恆太巷:清末,有一商人楊大頭在此巷南口開有“慶恆泰”紙鋪,當時稱楊大頭巷。民國20年命名為慶恆泰巷。1956年稱慶恆太巷。東起新城北街,西至財神廟街。

星火巷:近年新開街道。1975年命名為星火巷。東起藝術廳北街,西至北垣街。

北牛肉鋪巷:清末,因此巷東口北側有一牛肉鋪,而得名。東起新城北街,西至財神廟街。

付茶館巷:清末,此巷有一傅氏,在此開一茶館得名。東起新城北街,西至財神廟街。

西夾道巷:清代,此巷系將軍衙門的西夾道,故此得名。東起內蒙古高階人民法院,西至藝術廳北街。

藝術廳巷:清代,巷內有一管理馬市稅收的衙署,故名馬稅廳小巷。1956年改稱公園巷。1982年更為現名。死衚衕,東起藝術廳北街。

工藝局巷:清光緒年間,此巷有一手工藝作坊稱“工藝局”,當時稱工藝局巷。1956年更名公義局巷。1982年恢復原名。東起藝術廳北街,西至藝術廳南街。

幸福巷:近年新開街道。1975年命名為幸福巷。東起藝術廳南街,北至西落鳳街。

二眼井巷:清代,此街東有兩個汲水井,故此得名。東起新城南街,西至聚隆長街。

市場後巷:清末,此巷南口開設“義成泉”商號,當時稱義成泉後巷。1956年更為現名。東起新城南街,西至日盛茂街。

市場前巷:清末,稱義成泉前巷。1956年更為現名。東起新城南街,西至日盛茂街。

南門裡西巷:清末,此巷內有回民的羊圈,當時稱羊圈巷。民國20年改稱陽泉巷。1956年更為現名。東起日盛茂街,西至藝術廳南街。

西護城河巷:近年新建街巷。1982年命名。南起新城西街,北至星火巷。

蒙古場巷;此巷由東西、南北兩段組成。其東西段建成後,蒙古鑲黃旗兵在此駐防,俗稱蒙古場巷。南起曙光街,東至新城北街。

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冊)》1985年5月。黃翔整理於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