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我們如何評價吳京、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長津湖》?

我們如何評價吳京、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長津湖》?

昨天國慶假期第一天,哪兒也沒去,就看了一個電影《長津湖》,我現在特別怕看戰爭片,因為自1979年後,已經40多年沒見大規模戰火了,大家都不知道戰爭為何物。以前電影《大決戰》那種優秀史詩戰爭片,都是經歷過戰爭的人拍出來的,所以顯得非常真實自然。

但一群沒經歷戰爭的人,總是把戰爭片裡面的人物思維刻畫得跟小孩打架一樣,就顯得非常弱智。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金剛川》,這個電影我看過,也寫過相關觀影感受,大家還能在歷史訊息中查到。

不過看完《長津湖》後,前面的擔心感覺是多餘的,這部電影拍得不錯。至少176分鐘的時間裡,我沒有感覺到那種漫長感,電影的故事講述非常流暢,主題就一個,志願軍將士伍千里,伍萬里等人在探親中接到命令要馬上歸隊打仗,然後奔赴朝鮮戰場,投入到長津湖地區打大仗。

電影非常高明地運用了各種對比手法,把許許多多事情都表現了出來。這是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舊社會與新社會的對比。經歷過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了。到處都在分田分地,最底層的民眾第一次分到了土地。伍千里家也分到了,他們可以結束在船上居無定所的日子,去岸上建房子了,伍千里父母發自內心高興,充滿對未來的希望。

戰爭與和平的對比。伍千里老家是在浙江湖州,1950年已經解放一年了,漁村燈火通明,百姓安居樂業。水鄉風景極美,一派江南景象,伍千里在歸隊中,坐一小舟,行駛於兩岸青山之間的綠水之中,讓人心生神往。而在北方的遼寧丹東地區,卻是另外的世界,城市被美國鬼子狂轟濫炸,戰火已經燒到了鴨綠江邊,人民生命朝不保夕。用對比證明了抗美援朝的正義性與必要性。

親情與友情的對比。在入朝火車上,伍萬里從送行隊伍扔進來的棉衣棉被中,接到了一條紅圍巾。到了朝鮮,火車在途中被美國偵察機發現,引來戰機轟炸,志願軍必須步行前往戰場。結果在疏散過程中,伍萬里的紅圍巾被哥哥伍千里拽下來扔了,問他,是準備當美國的靶子嗎?後來那條紅圍巾被戰友張小山撿到,給了伍萬里。張小山在被美國人掃射死後,伍萬里痛哭,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開始從新兵向英雄戰士轉變。

敵軍與我軍對比。美軍擁有完全的制空權,而我軍只能隱蔽前進,被轟炸;美軍在感恩節可以吃燒雞,我志願軍在冰天雪地裡卻在吃冷土豆,甚至硬到硌掉牙;美軍的武器先進,士兵能住帳篷,我軍戰士卻要把武器輪流捂在胸口,有的在雪地中凍成了冰雕……然而就是這種極端條件下,長津湖一戰,美軍潰退,王牌精銳北極熊團團長被擊斃,全團被成建制殲滅。

武器與人性對比。美軍雖然把武器裝置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我軍卻把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戰場智慧發揮到了極致,雷公誘敵深入,數美軍照明彈時間計算反擊時機,最後為了避免部隊大傷亡捨身忘死將美軍標識彈運走,自己被炸飛的汽車壓死;梅生說英語分散美軍注意力,將美軍士兵擊斃,在繳獲了美軍坦克後,直接開著坦克投入戰鬥;伍千里在通訊落後的情況下,用子彈殼做成的口哨和反光鏡等物件傳遞軍情,指揮戰鬥;伍萬里牢記“殺20個敵人”(其實是老兵逗他的)才是英雄的話,精準投彈,空爆美軍;“打不死的英雄”談子為在雪地裡用彈殼和枯樹枝演示敵情等等等等,有很多表現。

戰初與戰後對比。戰初麥克阿瑟揚言打完過聖誕,結果被狠狠打臉,從開始的趾高氣揚到抬不起頭來;北極熊團在登陸的時候不可一世,對暈船的美士兵不屑一顧,最後在長津湖新興裡戰鬥中被全殲,至今團旗還在我國的博物館裡展示;而開戰時,美軍可以把戰火燒到鴨綠江,後面被死死壓制在北緯38°線以南。

知乎上還有很多網友分析了電影的細節,我只看了一遍,真沒有關注到那些東西,比如美軍黑人兵,我就沒注意到。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自己去看。

當然這部電影在我看來也有一些遺憾,比如長津湖大戰的那種恢宏場面沒有表現出來,電影表現出來的規模只類似一次戰鬥,這個跟《大決戰》那種場面是完全沒法比的,可能限於經費和人員,拍不了。

又比如,最後美軍被迫透過航母掩護海上撤退,我志願軍蜂擁在海灘上慶祝勝利,這其實也是一個敗筆,要知道,美軍雖然是撤退,但戰鬥力依然在,看到這麼多人,這不都就是軍艦的活靶子嗎?志願軍將士怎麼可能觸這種黴頭?

但儘管有這些缺憾,《長津湖》依然值得一看。

在真實的抗美援朝戰史中,參加長津湖戰役的軍隊是第九兵團,由開國上將宋時輪指揮。

1952年,宋時輪迴國途中,臨時停車,脫下軍帽向長津湖方向鞠躬致敬。當他抬起頭來的時候,人們看到了這個身經百戰的將軍早已淚流滿面。

“人民戰士驅虎豹,捨生忘死保和平,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