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袁世凱註定留下罵名,真不能怪別人誤他,看看總統府都藏著啥書?

圍繞袁世凱聊了好多期了,才發現,自始至終竟然沒有好好地談一下他。既然已經聊到他去世了,所謂蓋棺定論,也到了給袁世凱下個定論的時候了。

實際上,至今在市面上找到的所有有關袁世凱的記載,基本都往兩個極端走。一個方向說他是“竊國大盜”,一個方向說他是“一代偉人”。所謂求同存異,我們只要找出這兩個觀點中的相同點,或許就能還原一個真實的袁世凱。

楊角風談晚清民國(原走向共和)第93期:袁世凱是竊國大盜,還是一代偉人?看看總統府都藏著啥書你就懂了!

袁世凱註定留下罵名,真不能怪別人誤他,看看總統府都藏著啥書?

一、

袁世凱的一生,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讀書太少!

袁世凱,漢族,河南項城人,出生於一個大戶人家,他的祖上不是做大官就是當土豪,有錢有權還有勢。

所以,袁世凱一出生就註定是個紈絝子弟,既然是紈絝子弟,自然就得有紈絝子弟的樣子,在這一點上,袁世凱可一點都不輸別人。

平時彈球打蛋、放屁呲窩、劁豬煽馬切驢蹄、漱梨核子拔菸袋、偷雞摸鴨子、爬瓜溜西瓜皮……可謂樣樣精通。

唯一不怎麼精通的,就是讀書了,按理說,袁家是大戶人家,出生在這種家庭,讀書條件那是相當不錯。偏偏袁世凱學習不行,倒不是說學啥啥不行,雖然四書五經學不會,但他兵法書學得倒是挺快的。

可以說,十五歲之前的袁世凱,進門就研究兵書,出門就研究大刀長矛,還斥重金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立志要當什麼“萬人敵”:

“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這孩子整天這麼不著調,還口無遮擋的,可愁壞了天下父母心。雖說袁世凱小時候就被過繼給了無子嗣的袁保慶當兒子,但養父母也是父母啊,一著急一上火,養父袁保慶病死了。

其他叔叔看不下去了,畢竟在以科考為當官正途的清代,袁世凱的種種行為。都表明這就是個遊手好閒、不學無術、不務正業的紈絝子弟。於是他的叔叔們,索性把他弄到了京城,期望他能“讀書上進”,以便考取功名,從朝為官。

袁世凱註定留下罵名,真不能怪別人誤他,看看總統府都藏著啥書?

二、

要說袁世凱是個大老粗,沒文化,這也多少有點貶低人家了,至少在他十五歲到十八歲這幾年時間,是正兒八經讀了四年書!

要說他這四年不用功吧,估計袁世凱半夜託夢都得過來罵街,老子當年讀書都累到吐血了,你竟然說我不用功?

說他用功吧,但也就是讀了四年書而已,跟人家十年寒窗苦讀比起來,是差了不少火候。所以,袁世凱是四年時間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最終結果可想而知,兩次都是名落孫山,別說進士了,連個舉人都沒考上。

此時袁世凱歲數也不小了,且都已經成親了,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想透過科舉考試晉升社會高層,估計是沒戲了,索性把書本全燒了:

“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

袁世凱膽子自然沒有洪秀全大,洪秀全也是多次科舉考試不中,一怒之下揭竿而起,要自己當考官。而袁世凱不行,況且袁家世代享受大清的恩情,他想透過這條路徑晉升社會頂層,也是希望不大。

本來袁家就是個土豪,袁世凱完全可以回家鄉當土財主,可惜這非他志願啊,這段時間他還作了一首詩呢:

“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袁世凱註定留下罵名,真不能怪別人誤他,看看總統府都藏著啥書?

三、

你說他這首詩作得好吧,至少後來他成功了,人們再翻出這首詩後,都覺得袁世凱有雄才大略。

實際上,這首詩水平並不咋地,文化底蘊不足,但在氣勢上倒是不輸黃巢的“菊花詩”,和宋江的七絕詩。

黃巢的菊花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宋江的七絕詩: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袁世凱雖說文化水平並不是很高,但是參軍之後,跟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大頭兵比,這也相當了不得啦。

可以說,袁世凱能在軍隊發跡,恰恰不是因為沾了有文化的光,畢竟那樣的人在其他大頭兵看來,就是書呆子氣。

而袁世凱就完全沒有,就像社會上有些人一樣,別看讀書不行,但是做起生意來,那叫一個風生水起,你博士畢業都搞不過他。

就像剛才我(楊角風)講到的那樣,袁世凱除了讀書不怎麼行,其他方面樣樣都行,尤其在軍隊中,更顯得可貴。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理解,有些人讀了那麼多書,啥都懂,為什麼還是搞不過袁世凱這種人呢?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我小時候家裡窮,做事都是畏手畏腳的,從氣勢上就矮人一截。其實回頭想想,自己也懂,有些隨來應往是必須的,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可惜每次都還是在這方面吃虧。

袁世凱註定留下罵名,真不能怪別人誤他,看看總統府都藏著啥書?

四、

袁世凱就不一樣了,他對錢財的使用,包括對人情世故的把握,都是無人能及!

這或許跟他從小不愁吃穿的家庭有關,對待錢財並不那麼看重,所以,他的統兵之道很簡單:

一手拿錢,一手拿刀,聽話的給錢,不聽話的給刀!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清末明初有專門研究袁世凱的學者,著有一部書叫《大盜竊國記》,裡面就記載袁世凱:

“敢於用財,視黃金直如土塊!”

其實,我們看袁世凱生平的前半生,讀書少非但沒有束縛到他,反而成為他有利的工具。竟然讓他做到了位極人臣,並順利逼迫清室退位,自己搖身一變,成了民國大總統。

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他讀書少的弊端開始展現了,並最終要了他的命!

袁世凱當了大總統,先是把中華民國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隨後把中南海的居仁堂變成了總統府。而這裡之前是儀鸞殿,就是慈禧太后居住和垂簾聽政的地方,當初袁世凱沒少在這裡磕頭。

有人說不對啊,當時的清朝小朝廷不是還在嗎,他們去哪了?

當初勸宣統帝退位的時候,是把皇宮和皇家園林分開劃分的,溥儀雖然尊號不變,且仍能住在故宮裡。但是前面的“三大殿”,也就是太和、中和、保和殿是歸民國管理,把頤和園留給清室,仍然作為它的禁苑,而把西三海交給民國政府。

西海歸了民國政府,北海隨後成了一座公園,留下了中海和南海就成了民國北洋軍的統治中心,而袁世凱的總統府邸就坐落在這裡。

袁世凱註定留下罵名,真不能怪別人誤他,看看總統府都藏著啥書?

五、

中南海的書房,之前還是皇帝讀書的地方,雖然人走了,但是東西還是在的!

皇帝的精神食糧並不豐富,除了《四書五經》以外,就是一些類似於《資治通鑑》類的治世書籍。當然,後來的光緒帝也開始讀一些介紹西方的書籍,比如《英法政概》、《採風記》、《日本國誌》、《例國變通興盛記》等有關變法的書。

但袁世凱根本就不愛看書,他的府邸也壓根就不放這些書,他唯一的愛好就是看報,看《順天時報》。

《順天時報》是日本人創辦的中文日報,相對比較客觀,還不受中國監督,影響力極大,很多大人物都讀這種報紙。

當然,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袁克定這個坑爹的貨,竟然偽造了一份《順天時報》。我們都知道,大總統嘛,有特供的水,有特供的菜,有特供的用品,但是特供的報紙,還只給大總統看的,這還是獨一份。

雖然後來袁世凱大罵袁克定是“欺父誤國”,但不能說袁克定就真的為了當太子而喪心病狂,實際上這是在迎合袁世凱,因為袁世凱就吃了讀書少的虧!

民國時代能跟袁世凱相提並論的,第一個人就是孫中山,孫中山讀過的書是袁世凱所不能比的。也正是因為他接觸到了西方文化,所以,孫中山是不會產生稱帝夢的。

當然,也不是說袁世凱一開始就想當皇帝,實際上他是不想失去最高權力,不僅要自己享受最高權力,還希望把這份權力能傳遞給袁家後代。

正是因為讀書少,導致這個大總統幾乎沒有什麼現代化的思想,他能想到的長久掌握權力的方法,就一個——稱帝!

袁世凱註定留下罵名,真不能怪別人誤他,看看總統府都藏著啥書?

六、

而袁世凱不僅有了帝王的思想,還有這帝王的生活方式:

袁世凱住在總統府邸,同時住在這裡的,還有他的一個妻子九個小妾,還有32個子女。這麼多的老婆啊,孩子啊,都是唯他獨尊,袁世凱也是說一不二,無人敢違背。

也就是說,袁世凱後來稱帝失敗,他怪不了坑爹兒子袁克定,也怪不了人家楊度。這是犯了帝王都會犯的毛病,有什麼問題,當然不是天子的錯,是底下這些人愚笨,誤朕!

他們要是揣摩袁世凱的心意揣摩到位了,那是皇上聖明,要是沒有揣摩透,那是手下愚笨,說到底,就是個背鍋的貨,供袁世凱甩鍋用的。

袁世凱實在是沒讀過多少書,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身為民國大總統,他甚至連“共和”這個詞都無法理解。更不懂什麼憲政、民主、博愛,實際上用《走向共和》中袁世凱的一句臺詞就能很好說明這個問題:

“我只見過一個又一個的人,從來沒見過什麼人民。”

袁世凱的一生,只想到往上爬,爬到最高點之後,就想維持住。如果他真的想實現共和,那麼,他至少要學習一下華盛頓,但,他真的是對憲政不感興趣,甚至都沒看過一本有關憲政的書。

關於這一點,實際上袁世凱臨終前也想明白了自己失敗的根源,彌留之際他也對幕僚們吐露了心聲:

“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其實拿他跟孫中山對比一下就明白了,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不過幾個月時間。而這幾個月他就搞出了類似“三民主義”啊,“五權分立”啊等新鮮制度,極大推動了中國的進步,這都是沾了讀書多的光。

反觀袁世凱,本來可以順著孫中山的方向往前走的,那對中國那是極好極好的。而且當時的基礎多麼好啊,全國上下一條心搞共和,結果越搞越往後退,最終退回到帝制了,可悲可嘆!

袁世凱註定留下罵名,真不能怪別人誤他,看看總統府都藏著啥書?

所以,袁世凱註定會留下罵名啊,就是吃了腦子裡沒東西,讀書少,沒文化的虧!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民國,楊角風談民國系列文章正在加速更新中,喜歡就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