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任城王元澄,為何深得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器重?兩人都支援漢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元宏這一天特地讓人算了一卦,只看了卦象一眼,他就笑呵呵地表示:

哎呀呀,這是征討南方,一統天下的吉象啊!

大夥兒瞅了一眼,看不懂的不敢說話,看得懂的也不敢隨便瞎說,最怕空氣突然安靜,大臣們誰也不敢接這個話茬,你說元宏尷尬不?

好在此時,元宏的叔叔任城王元澄終於打破了尷尬的沉默:

這個卦象,我看不能這麼理解,卦象裡講的是改革會使國家興旺發達,倒不是說南征能達到這一目的啊!

本以為任城王元澄會開口脆般地支援元宏,結果元宏大失所望,甚至有點兒生氣:

任城王,這天下可是我的天下,我想咋樣就咋樣!

任城王元澄卻一點兒也不慌張,而是慢慢悠悠地表示:

這天下的確是你的天下,可我卻是天下的臣子,我就不能說兩句?

這可把元宏給氣壞了,立馬拂袖而去。能把皇帝氣成這樣卻不受懲罰,可見任城王元澄在北魏的地位有多高了。

任城王元澄,為何深得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器重?兩人都支援漢化改革

一、孝文帝元宏和任城王元澄達成了一致。

孝文帝元宏想了一陣子,總算是消氣了,暗地裡考慮:

大家各抒己見,肯說實話,任城王又有什麼錯呢?

於是元宏又趕緊把任城王元澄給喊了過來:

老叔啊,我今天說的話,你可別放在心上啊!

元澄哈哈一笑:

陛下啊,我今天說的話,你可得放在心上啊!

叔侄倆相視一笑,於是元宏開始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我們現在住在平城,雖然國家地盤大,可這片地方始終輻射不到中原,而且這裡是用武之地。我覺得要想以文德治理天下,就必須要遷都到洛陽一帶的中原地區,你覺得咋樣?

很顯然,元宏的意思就是說,南征是假象,真正想做的,就是遷都而已!但是由於老貴族們的不動產都在北方,因此這事兒一時半會兒搞不定。

這個時候任城王元澄一拍腦袋哈哈大笑: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陛下你早說啊,我是百分之百支援的,遷都中原,有利於國家統治,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元宏卻有憂慮:

那幫老貴族們把學區房都買在了平城,又搞了一堆商鋪酒樓,手裡還屯著那麼多房產,讓他們遷都,實在是不容易啊!

任城王元澄也表示理解,但是他卻指明瞭一點:

只要陛下下定了決心,這幫人掀不起什麼大浪來!

澄曰:“子產道合當時,聲流竹素。臣既庸近,何敢庶幾?愚謂子產以四海為家,宣文德以懷天下,但江外尚阻,車書未一,季世之民,易以威伏,難以禮治。愚謂子產之法,猶應暫用,大同之後,便以道化之。”高祖心方革變,深善其對,笑曰:“非任城無以識變化之體。朕方創改朝制,當與任城共萬世之功耳。”——-《魏書》

從此以後,孝文帝便將任城王元澄,當成了自己的張良,加封他為撫遠大將軍、太子少保,兼任尚書左僕射。

任城王元澄,為何深得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器重?兩人都支援漢化改革

二、任城王元澄,是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左膀右臂。

其實任城王元澄很早就支援漢化改革了。當初馮太后還活著的時候,就很看好元澄,而馮太后是北魏漢化改革的先鋒大將,孝文帝元宏完全是受到了這位祖母的影響,才會如此看重漢化改革這件事。

得到馮太后的重用以後,元澄對漢化這件事也十分上心。等到孝文帝元宏親政以後,兩個對漢化都十分重視的人,自然走到了一起。

只不過誰也想不到,元宏的決心如此之大,不僅要漢化改革,而且為了改革,打算遷都。任城王恍然大悟,只覺得自己的格局低了。

元宏大張旗鼓地帶著大軍南下,走到洛陽的時候,恰好下起了大雨。眾多貴族們本身就覺得這趟勞師遠征,沒什麼理由,如今又遭逢大雨,所以一個個都不想往前走了。

這個時候元宏卻一反常態,非要大軍強行南下,就問你,這種千里送人頭的事情,你還見過幾次?於是大家苦苦哀求,不希望繼續進軍。

任城王元澄,為何深得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器重?兩人都支援漢化改革

元宏覺得火候差不多了,他清了清嗓子表示:

我率領大軍出征,豈可無功而返?既然大家都不願意進軍,那這麼著,我們索性遷都洛陽好了,也算是個理由,要不咱們就繼續進軍!

此話一出,大家紛紛贊同遷都洛陽,傻子才願意千里送人頭去呢!遷都總比丟了小命強吧?搞定了眼巴前這幫貴族以後,元宏將一項重任交給了任城王元澄:

你去平城,把遷都的事情,向那幫人解釋清楚!

這可是一件麻煩事兒,因為平城的貴族都是老頑固,他們會答應遷都嗎?任城王元澄到達平城以後,開始挨家挨戶地敲門勸導,引經據典,談星星說月亮,終於把這幫人給說開竅了。可以說是完美地完成了這項任務。

事後孝文帝元宏都不禁感嘆:

要是沒有任城王的話,遷都這事兒,我看辦不成啊!

此後元澄便兼任吏部尚書,專門管理這幫官員。當時北魏官員多達上萬人,很多都是街溜子的樣子,完全沒事兒可做。元澄將這幫人區分為三等,透過測評留下了精幹力量。為孝文帝的改革,打下了基礎。

任城王元澄,為何深得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器重?兩人都支援漢化改革

三、元澄堪稱股肱之臣。

任城王元澄為孝文帝元宏的江山,可謂是操碎了心。一般大臣輔佐皇帝,得過且過也就算了,可任城王元澄,那是他們拓跋家的人,而且對孝文帝又忠心耿耿,自然是更加費心費力了。

最難的是,元澄還得幫著元宏進行改革,這事兒一般人是真做不來,因為得罪人啊!如果是普通大臣的話,早就被那幫舊貴族穿小鞋打悶棍了。

改革中絕大多數人都獲益了,但肯定也有一部分人是不滿意的。這幫人把平城的房價炒得老高,結果這回接盤俠被元宏都遷到洛陽去了,你說他們氣不氣?

於是恆州刺史穆泰便聯合一幫舊貴族開始計劃謀反。元宏很緊張啊,他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終究還是出現了。

他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派遣一般的將領去,肯定是要造成大規模仇殺的,因此元宏還是選擇了任城王元澄。

當時元澄身體並不好,得知元宏的意圖以後,二話不說就從病榻上滾了下來,隨即帶兵前去平叛。他是個讀書人,但是能夠準確地分析戰場形勢以及皇帝的最終目的。

任城王元澄,為何深得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器重?兩人都支援漢化改革

行軍途中,元澄發現穆泰正在前往陽平王那兒,立刻意識到穆泰這是實力不夠,不敢獨自守城,這才打算與陽平王合兵一處。

得知這一意圖以後,元澄果斷出擊,以誰也想不到的速度,瞬間抓獲穆泰,同時平定叛亂。當時穆泰還處於懵圈狀態,壓根就不知道自己在哪兒,發生了什麼。

整件事被抓獲的罪魁禍首隻有100多人,而且平叛速度太快,並沒有把事情給鬧大。元宏得知以後,差點沒樂死,聲稱:

任城王可是我大魏的皋陶啊!

等到元宏病重以後,南齊皇帝蕭寶卷立刻發兵北伐,氣得元宏打算御駕親征。可是病情很重,無奈之下,元宏只好帶著任城王元澄一起上戰場,並且將權力基本移交給了任城王。可惜元宏還是沒能熬得過來,半路上就去世了,為此任城王元澄,便成了輔政大臣。奉命輔佐17歲的太子元恪。

任城王元澄,為何深得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器重?兩人都支援漢化改革

四、起起落落,任城王元澄,不忘初心。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任城王元澄,能得到文明太后馮太后和孝文帝元宏的雙重信任,已經是非常牛的了,他又怎麼能奢望在宣武帝元恪時期,繼續得到重用呢?

因此,元恪登基沒多久,便有人以任城王擅自抓捕宰輔王肅為由,將其彈劾回家養老了。雖說也出來領兵打仗,卻始終無法進入朝廷中樞。

為啥?因為元恪的用人策略和他老爹元宏完全不同。元恪不信任宗室,反而更加信任身邊的外戚力量。此後終宣武帝一朝,元澄都沒有正兒八經地得到過重用,這也是挺可惜的一件事。

這期間,元恪的舅舅高肇把持朝政,開始大肆處置宗室。

比如說手握大權的北海王元詳就被高肇給搞掉了,高肇也想動元澄,好在元澄此時相當聰明,他選擇在家買醉,吃喝玩樂,不問世事,這才躲過一劫。

一直等到元恪去世,孝明帝元詡上臺,老元家這幫宗室王爺們這才有了翻身之日。他們誅滅了高肇,而元澄則再次被任命為尚書令,等於重新回到了朝廷中樞。

世宗夜崩,時事倉卒,高肇擁兵於外,肅宗衝幼,朝野不安。澄疏斥不預機要,而朝望所屬。領軍於忠、侍中崔光等奏澄為尚書令,於是眾心忻服。又加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尋遷司空,加侍中。俄詔領尚書令。——-《魏書》

但是你以為元澄就這麼重新掌握朝政大權了?當然不是,因為元詡年幼,所以朝中大小事務,歸他老孃胡充華胡太后管轄。元澄為了重振北魏雄風,延續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成果,曾經上書十條:

第一,統一度量衡。

第二,興辦學校,

以此選拔人才。

第三,唯才是舉,

讓各族推舉人才治國。

第四,禁止擾民

,使用民眾的勞力,一年最多3天。

第五,官員考核制度。

第六,流民的後代,如果不是手工藝者,可以定居在居住地。

第七,檢查邊境士兵究竟是戰死的,還是逃跑了。

第八,免除世代工商業家庭的租調。

第九,基層官員不能跨地域統領,戶口不滿的,就近合併。

第十,羽林軍和虎賁軍,在邊境有戰事的時候,可以臨時調往戰場。

這十條建議的確考慮周全,絕對是利國利民的政策。那麼胡太后是咋想的呢?胡太后表示:大家拿下去討論討論,反正我這裡是通不過的!

每次元澄都能提出一大堆很不錯的建議,胡太后也表示讚許,可就是不準實行。這不就提了個寂寞嘛!

也就是說元澄雖然此時已經進入朝廷中樞,也能夠參與國政的研究,可就是沒法得到重視,也沒有任何決定權,這可比過去尷尬多了啊!還不如在家吃喝玩樂呢!

總結:任城王謝幕,北魏也開始分崩離析。

53歲的任城王元澄,終於迎來了人生的終點。雖然他的提議在晚年始終不被胡太后所採納,可他依舊沒有停止自己的諫言。

所有人都很尊敬元澄,包括胡太后本人。每次元澄提完想法以後,胡太后只是點頭,卻始終不可能實行,事後還要讚賞一下元澄,搞得元澄特別尷尬。

因此在胡太后的胡作非為之下,北魏國力日漸衰敗,而元澄是眼睜睜看著,帶著無限的遺憾離開的。

臨走前,他或許又看到了自己的侄子孝文帝元宏,那個胸懷大志,銳意改革的明君聖主。

參考資料:《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