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這個國君,只圖名垂青史,把王位拱手相讓,結果把兒子坑慘了!

這個國君,只圖名垂青史,把王位拱手相讓,結果把兒子坑慘了!

為名亡國

公元前314年,也就是距今2000多年的中國大地上,正進行著一場“廝殺”,來自東方的大國齊國正大舉進攻北方小國燕國。這場戰役直接導致燕國滅亡。

事情的緣由還要從燕王噲“禪位”給權臣子之一事說起。

燕王噲是個什麼樣的人?其人曰:好美名。通俗的來說就是他整天想著做一位名垂青史的國君。

在燕王噲,剛剛即位的時候,就想著大幹一場,以此來揚名立萬。於是就跟三晉(趙、魏、韓)外加一個荊蠻之國(楚國),這四個國家組成了五國聯軍,一起攻打虎狼之國秦國,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自後,國力強盛,結果打了許久,打不贏,只能無奈退兵了事。

這次戰爭沒有名垂青史,可把燕王噲急壞了,於是任用子之當丞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然而改革也沒有讓燕王噲的心安定下來。他總覺得,改革是人家丞相子之乾的事情,與寡人自己何干。

一旦君王老糊塗了,再加上權臣若有篡位之野心,可想而知,這個國家必然會禍起蕭牆。而權臣子之的權謀之術果然不是蓋的,早就把燕王噲給看透了,既然你要史上留名,那我就成全你。

這個國君,只圖名垂青史,把王位拱手相讓,結果把兒子坑慘了!

於是子之找到了燕王噲身邊的蘇代,蘇代據史書記載是蘇秦的弟弟。不管哥哥還是弟弟,反正就這麼一個人,在燕王噲面前不斷地嚼耳朵根子。一會是堪比三皇五帝,一會是功過堯舜,把子之硬是說成了許由那樣上古才出現的高潔之士。然後燕王噲就“飄了”。(現實中如果某些人整天拍馬屁,那你一定要注意了,對你很可能是別有所圖)

蘇代不愧為蘇秦的弟弟,一人一張嘴,就能把一代君王玩弄於股掌中,兩兄弟就能忽悠瘸兩個國家,可真是不簡單。

子之一看時機成熟,於是又找到了鹿毛壽,鹿毛壽先是把丞相子之誇得天花亂墜,然後又開始給燕王噲戴高帽子,帽子都已經堆到天花板上了。鹿毛壽說:你只要效仿堯舜禪位讓賢,就可以,名垂青史,萬世景仰。燕王噲一拍腦袋說道:“此計妙哉,寡人怎麼就沒有想到呢,這樣我就算是於國於民功德圓滿了”,於是把國家大事全權交付給了子之。

這時候太子平不幹了,心想“父王你老糊塗了吧”,天下乃我姬姓嫡系血親之天下,歷代先王嘔心瀝血拼命換來的,你竟然二話不說就傳給一個“外人”?於是在齊國的支援下起兵造反,結果寡不敵眾被殺。那位安享晚年的燕王噲也在戰亂中被殺。這父子二人簡直是一對奇人。至於他們兩個究竟死在誰的手裡不得而知。一說是齊軍,一說是子之的叛軍。不過需要說明一點,人家子之也是姬姓,然而對比親生兒子,自然是外臣。

太子平本意是想借齊國之手平亂,結果太天真,人家齊國無緣無故地為何要替你平叛。最終太子平是引狼入室。齊宣王派遣大將匡章率兵十萬,僅用了一個多月,燕國就沒了,而且獲得了大片土地。

齊軍在攻入燕國之後,就來了一次慘無人道的大清洗,你說這這父子倆何必呢,連累百姓生靈塗炭。齊軍的慘無人道,在燕國簡直是老爺一般的待遇,最後被燕國趕了出去。這也為後面燕國的深仇大恨埋下了種子。齊國“撤軍”後,燕國此後處於無主的狀態,多虧趙武靈王(最喜歡送人,秦昭襄王嬴稷也是他送的),把太子平的弟弟姬平送歸燕國,燕國才恢復了平定。可見只圖一時英明的燕王噲是害人害己。

這個國君,只圖名垂青史,把王位拱手相讓,結果把兒子坑慘了!

孟子成“幫兇”

在齊國滅燕之戰中,孟子“無意”間充當了壓垮“燕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齊國大將匡章是孟子的學生,歷經齊威王至齊閔王三世,是齊國霸業的奠基者。軍事才能十分出色,但不知為何,人家司馬遷拒絕為其單獨列傳。

當時齊王正猶豫不決要不要趁機拿下燕國。孟子於是進言:“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言外之意,這是討伐燕國的最好的機會,齊王一聽,連亞聖都支援自己,底氣十足,於是決定出兵。

有人可能就會奇怪了,孟子一向是以主張“仁政”著稱的,為什麼會張興“不義之兵”呢?

筆者認為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孟子他老人家也被忽悠了,從後世留下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斷出這樣的結論。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孟子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齊宣王問孟子:“商湯放逐夏桀,周武王興兵伐商紂,究竟是否真有其事?”孟子說,相傳是真的。齊宣王又問:“桀紂是君,湯武是臣,做臣子殺死君上,是可以嗎?”孟子說:“毀滅的,叫賊;傷害義的,叫殘。殘義的人,沒有一人幫助他,就叫獨夫。我只聽說武王誅殺獨夫紂,沒有聽說武王弒君”。

這個國君,只圖名垂青史,把王位拱手相讓,結果把兒子坑慘了!

當齊國伐燕勝利之時,要不要搶奪燕國的土地。齊宣王這時候又問孟子: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孟子的意思是“佔領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高興,那就佔領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文王便是。”

透過以上資料記載,孟子大師的確是被齊王騙了。也就說他根本沒想到,齊軍入城之後會如此的沒有人性,屠戮當地的百姓。孟子的初衷是為了平息燕國內亂,還百姓一個安穩生活的天下。這符合孟子大師的“仁政”的主張,並不衝突。

其次,孟子的仁政並不避諱戰爭,這從孟子的回答也能看出,只不過他認為的君王當行的,還是應以天下社稷、百姓安居樂業為先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