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白:人到中年,才華未減,酒性不改,放浪形骸終致慘淡收場

李白:人到中年,才華未減,酒性不改,放浪形骸終致慘淡收場

25歲的李白,志在四方,浪遊多年後,他發現沒有功名加身,一腔熱血也沒地兒揮灑。懷著對功名的渴望,42歲的李白來到了京城,在天子腳下尋找機會遠比在天涯海角靠譜。

到了長安不久,他就交到了一位忘年交,此人便是賀知章。當時的賀知章已是耄耋之年,但在京城仍是一個大人物,位居太子賓客。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賀知章也愛喝酒,也入了“飲中八仙”,更重要的是,他特別有才,而且也愛才惜才。

才華與嗜酒,這兩樣,李白都有。賀知章對李白早有耳聞,二人偶然相遇,便生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聊到投機處,李白便把自己新作的《蜀道難》給賀知章看。

李白:人到中年,才華未減,酒性不改,放浪形骸終致慘淡收場

賀知章讀罷此詩,不僅被李白的才華所折服,更被他的浪漫主義天賦所感染,再看他氣度不凡,禁不住撥出一聲“謫仙”。從此,為“詩仙”埋下了種子。

既然他鄉遇故知,那對酒當歌自然是少不了的。賀知章一高興,要請客吃飯,彰顯自己的地主之誼。但是臨出門錢包忘帶了,那怎麼盡顯他的地主之誼呢?性情中人,情到深處,都不管三七二十一,順手取下腰上佩戴的金龜就當酒喝了。

要說這金龜貴不貴重,反正三品以下的官員是沒資格佩戴的,但與李白相交的情誼相比,金龜在賀知章的眼中頂多就值一頓酒錢。李白對此深為感動,不久“金龜換酒”的故事傳遍了京城,李白也因此聲名鵲起。

李白:人到中年,才華未減,酒性不改,放浪形骸終致慘淡收場

李白除了一身才華,另一大特點就是愛喝酒,在他存留的近千首詩中,有多少首是酒後成詩,我們不好追溯,但詩行中出現“酒”“醉”之類的就有240篇。酒對於李白,不只是寫詩的的助推器,也是李白交友的神器,但飲酒誤事,李白也不例外。

在他的人生中,幾乎無酒不歡,不誇張地說,沒有酒就沒有李白的詩,沒有酒也就沒有李白的失意。如果一定要給李白的前程找個失敗的理由,那嗜酒絕對是最大的原因之一。

公元742年,已至中年的李白,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助推下,終於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機會,召入宮中出任翰林。那麼翰林是個什麼職位呢?職位確實不重要,就是在宮中寫詩作文,專供皇帝公卿欣賞助興的官職,但人生要想崛起,難得的是機遇。

李白:人到中年,才華未減,酒性不改,放浪形骸終致慘淡收場

從此,每逢玄宗攜楊貴妃出去遊玩,李白都陪侍在左右吟詩助興。天寶元年十月,玄宗和楊貴妃前往驪山泡溫泉,李白隨行,寫下了《侍從遊宿溫泉宮作》:

羽林十二將,羅列應星文。

霜仗懸秋月,霓旌卷夜雲。

嚴更千戶肅,清樂九天聞。

日出瞻佳氣,蔥蔥繞聖君。

天寶二年初春,玄宗在宮中玩樂,李白奉旨寫下了《宮中行樂詞十首》;到了仲春,二人又遊宜春宛,李白又作了《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轉眼到了暮春,興慶宮的牡丹花開得奼紫嫣紅,唐玄宗與楊貴妃一同來賞花,美景盡收眼底,愛妃陪在身邊,玄宗還是覺得少了幾分詩意。於是令樂師李龜年速召翰林居士李白進宮,寫一首新詞配一首新曲來助興。

李白:人到中年,才華未減,酒性不改,放浪形骸終致慘淡收場

李龜年到了翰林院卻沒發現李白,原來李白又跑出去喝酒了。後來李龜年在一家酒樓裡找到了李白,於是宣旨李學士沉香亭見駕。但此時的李白早已喝得酩酊大醉,連路都走不了,李龜年只好將他馱到了興慶宮。

唐玄宗見李白一臉醉態,但憨態可掬的樣子著實好笑,也沒生氣。侍從用一盆冷水將他澆醒,李白方看清眼前人,趕忙謝罪。玄宗叫他坐下,寫一首牡丹詩。

李白看著妖嬈的牡丹花,不禁想起楊玉環的舞姿,步態輕盈如白雲飄來飄去,於是有了第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正在思索之際,唐玄宗突然問他,“太白,你的靴子怎麼破成這樣”?

李白:人到中年,才華未減,酒性不改,放浪形骸終致慘淡收場

李白連忙站起來回答說:“臣有一雙新靴,專為進宮時穿的。今天來得倉促,未來得及換上。”,一句話說得李隆基忍俊不禁,轉頭叫高力士拿一雙新靴來,給太白換上。

高力士把新靴拿來交到李白手上,李白謝恩,然後換靴。但酒喝多了,脫鞋都費勁兒,他見高力士站在跟前,便把腳一伸,讓高力士幫他脫靴。

高力士是皇帝跟前的大紅人,像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等都得巴結他,而李白卻支使他幫著脫靴,高力士哪能受得了這份氣。靴子幫著脫了,但樑子也結下了。這就是傳說中“力士脫靴”的故事。

李白:人到中年,才華未減,酒性不改,放浪形骸終致慘淡收場

穿上新靴的李白執筆一揮,便寫下了著名的《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李白一邊寫,旁邊的楊玉環一邊讀,越讀越喜歡。李白在詩中對她的讚美,讓她欣喜不已,李隆基也對此頗為欣賞,唯獨高力士悶悶不樂。

事後,沒過多久,高力士便暗中對楊玉環說,李白在詩中將她比作漢妃趙飛燕,這是大不敬的行為。因為趙飛燕的名聲並不好,被扣上了紅顏滅國的罪名。楊玉環一聽,心中很是不快,於是此後幾次阻撓玄宗重用李白。

李白:人到中年,才華未減,酒性不改,放浪形骸終致慘淡收場

在《新唐書·李白傳》中有載,李白被逐出長安得不到重用的原因與楊貴妃也確有關係。但也有學者認為,李白之所以被“賜金放還”的真正原因還是與他的嗜酒有關。因為那時的李隆基還是一個治國有道的皇帝,還很清醒,儘管寵愛楊貴妃,但還沒有到容忍楊貴妃干政的地步。就算楊貴妃在玄宗面前對李白頗有微詞,也不至於干擾李白的前程。

據範居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載述:玄宗甚愛其才,或慮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恐掇後患,惜而逐之。意思是,李白離開長安的主要原因在於玄宗本人,他擔心李白喝醉了到外邊亂說宮廷秘聞,這是玄宗所忌諱的。

李白:人到中年,才華未減,酒性不改,放浪形骸終致慘淡收場

唐朝在很多方面都學習漢朝,在大漢律例中,外傳朝中言語是大罪,而且各朝各代也都對此十分顧及,唐朝自然也不例外。玄宗終究還是放棄了李白,主要原因還是出在李白的嗜酒上,太愛喝酒,太容易喝醉,醉酒之後又常常胡言亂語,一個不留神洩露了宮廷秘聞,那可就是大罪了。

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李白麵對近在咫尺的權力中心,不但沒有打出王炸的風采,反而將一副好牌打成爛尾,人生何以至此,終究還是與他的嗜酒脫不開關係。

在長安都沒有抓住上位機會的李白,離開權力中心,那就更不可能出人頭地了。公元744年,李白離開長安,再次仗劍遠遊,之後的李白再也沒有機會靠近權力中心,762年,在窮困漂泊中結束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