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韓江東溪落日

近期,好多微信群都在傳播介紹隆都前美村或後溪村的推文,發現那裡都是因有一條“隆卜溪”而得名,眾議紛紛。筆者也上網搜尋一番,竟然發現此前“隆卜溪”已經頻頻出現,大有長“流”不斷,氾濫成災之勢。本著知無不言,以正視聽的歷史責任感,本期“潮汕故事”特別推出相關圖文,敬請關注!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氾濫成災的“隆卜溪”

無中生有的“隆卜溪”

說來也奇,筆者能與“隆卜溪”相識純屬機緣巧合。得益於參與《汕頭市澄海區地名志》的編輯,筆者和參與《汕頭市龍湖區地名志》編輯的金利明先生才有了共同的話題,於是,資訊互通,相得益彰。2019年3月,有一天,金先生提醒我,隆都前美、後溪那裡從來就沒有“隆卜溪”,你若在校對那裡的地名時要特別注意,不能讓它一錯再錯下去。隨後,他以陳廷光雍正五年(1727)回鄉後編成的《陳氏族譜》截圖為依據,說這“隆卜溪”名是子虛烏有的,是因對族譜古文斷句錯誤而成的。金先生如此一說,讓筆者醍醐灌頂。遂查閱1986年編印的《澄海縣地名志》,發現其中後溪村、前溪陳村、前溪許村的詞條釋文中真的出現相同的“隆卜溪”。沒想到這一錯誤的說法,被後人紛紛引用刊載,導致“隆卜溪”到處“流淌”,至2021年整整35年,真是無中生有,貽誤後人。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澄海縣地名志》中的“隆卜溪”

原來前美陳氏世序公十二世孫陳廷光,雍正五年(1727)回鄉後編成的《陳氏族譜》內中有載“始祖世序公,諱家袤,宋朝岐國公後裔,世居福建泉州府,因避亂,挈四子遷於潮之饒隆,卜溪尾鄉而居焉”。意思是陳氏世序公是宋岐國公的後裔,世居福建泉州。為了逃避戰亂,帶著四個兒子遷到潮州的饒平隆都,選擇溪尾鄉居住。沒想到後人在考證地名時誤把原文斷為“挈四子遷於潮之饒,隆卜溪尾鄉而居焉”,“隆卜溪”就此從天而降,應運而生,順理成章進入當時編印的《澄海縣地名志》,流傳至今。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陳氏族譜》中的記載

掌握了指謬的資證後,筆者立即把資訊提供給《汕頭市澄海區地名志》編委會討論研究。經過大家多番認真論證,並派出編輯成員專程到前美村實地調查,與當地村幹部交流探討,證實歷史上從來沒有“隆卜溪”說法的存在。於是,一致認為“隆卜溪”的出現,是當年《澄海縣地名志》供稿者在參考採用族譜資料時,用標點符號斷句,斷錯地方造成的。遵照“前志有誤,後志糾正;前志疏漏,後志增補;前志存疑,後志考辨”的修志原則,即將面世的《汕頭市澄海區地名志》對此進行改正。從此,該志書再也找不到“隆卜溪”了,可以說對其進行截“流”,不致以訛傳訛。

前溪後溪是不是金沙溪?

歷史上流過前美村、後溪村的這條小溪,1986年以前一直沒有具體的溪名,其溪水究竟是不是從金沙溪而來?這條溪是否也可稱為金沙溪?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熱心“田調”五虎將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位於虎撲潭的橫堤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寬闊美麗的金沙溪面

就這些問題,2021年10月,一群有著共同愛好的鄉土文化研究愛好者相約,專程前往金沙溪所在地潮州磷溪鎮的後(厚)洋堤,尋訪當地老人及見證人,瞭解金沙溪源流及流向。這裡歷史上曾屬於隆都管轄,現在隔著金沙溪,對面就是隆都古宅。由此可知,歷史上隆都界內也擁有過金沙溪。據瞭解,金沙溪,光緒《海陽縣誌》記“金山溪”,因溪畔有一小山丘叫“金山”而得名。其發源於七屏山婆姐嶺西麓,自東北的口美、古堤、仙美黃流至魚鱗橋,在內坑村前轉向東流,經暘山村,過仙美、饒砂二村,至新溪坪轉向南流,到厚(後)洋堤村,入鯉魚溝,過埔洲,出龍門關,注入韓江東溪。每逢雨季,韓江水漲,就倒灌入金沙溪,導致堤防崩潰,洪水氾濫成災,波及隆都境內,自然也形成了大小的溪流。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金沙溪所處位置圖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在金沙溪邊“田調”(黃桂華 攝)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到龍門關電灌站“田調”

由於長期受到金沙溪及其它水患的侵襲,地勢低窪的隆都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才有了雍正年間,隆都先賢陳廷光慷慨解囊,捐巨資修橫堤保民安的義舉。這在清乾隆二十七年《潮州府志》人物卷中有詳細記載:“隆都土堤自虎撲潭至南溪口,又自樟山前至白水湖接海邑界,連年沖決,為田廬害。廷光創用蜃灰築堤四千餘丈,計費六千六百九十有奇。悉解囊橐以資,保障水患以除。”乾隆二十七年《潮州府志》堤防卷中又有如此記述:“雍正五年丁未,舉人陳廷光捐銀七千餘兩,始用蜃灰築堤,高一丈四五尺,以御水患。”“雍正六年戊申邑紳,前直隸贊皇縣知縣陳廷光捐金,將上堡土堤改築灰堤,自虎撲潭起至南溪閘口,長五千六百四十四丈,又自樟山閘起至海邑秋溪都白水湖,長二百九十五丈二尺。”儘管志書中有些數字表述前後不同,但陳廷光的功績依然大如天,值得後人褒揚傳頌。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潮州府志》記載陳廷光事蹟

2012年出版的《中國名村·廣東前美村》,對陳廷光的功績也有如此記載:“在隆都南關堤內神廟旁,還豎著碑記,歐體正書:‘雍正間,廷光捐資大修隆都堤防,立碑記之。’在築堤的同時,他又擇址在橫堤虎豹(撲)潭築引水涵,導金沙溪水灌溉隆都田園。”由此可知,隆都境內的一些水系也是陳廷光從金沙溪導引而來的,原來前溪、後溪,所指的溪,應該也與金沙溪脫不了關係。如若按源頭稱此溪為金沙溪也未曾不可,只是本地人從來沒有叫出口,都是簡而言之稱為“溪”而已。按照水往低處流,千里迢迢歸大海的自然規律,來自金沙溪的隆都水系自然會逐漸分流,往相鄰的董坑、梅洲、仙門、塘隴等村流淌,最終注入大海。至於這些溪流是否形成於北宋鹽官李前治理南溪之前,就未有考據,求教高明指點迷津。

據清乾隆《澄海縣誌》記載:“金沙橋,距城北二十里,董坑村資福寺前,石砌。”如此看來,金沙橋,也是因古時有金沙溪水流經此處而得名。有趣的是,金沙橋附近,與康熙年間重建的資福寺(董坑寺)相鄰還有一座“金沙古廟”,廟門朝向金沙橋。因在金沙橋邊,始建於明代,清朝末年重修,故名金沙古廟。這應該也是金沙溪之水流經於此的有力佐證。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擴建後的金沙橋老石礅仍在

隆都無影無跡的“隆卜溪”流淌三十多年,該截“流”了!

金沙古廟門額

如今的金沙溪,隨著朝代的更迭,山移水改,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通往韓江東溪的龍門關閘早已拆除,填埋成堅實的土堤,使金沙溪與東溪徹底斷絕關係。金沙溪排水閘也改在橫堤最北的盡頭處,現在金沙溪水從排水渠經堯裡涵,直排出北溪。

綜上所述,前溪後溪的溪原來就是源自金沙溪,只是沒人稱其為金沙溪而已。一己之見,有請高明前來拍磚指正!

參考資料:

1986年版《澄海縣地名志》;

2012年版《中國名村·廣東前美村》;

乾隆二十七年版《潮州府志》;

乾隆版《澄海縣誌》;

金利明、李衛森兩先生提供的資料。

陳耀賢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