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怎麼評價大明朝與朱元璋?一生勤奮好學,勵精圖治的“血腥皇帝”

怎麼評價大明朝與朱元璋?一生勤奮好學,勵精圖治的“血腥皇帝”

大明帝國:世界首富,內外交迫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王朝的興亡更迭此起彼伏。明朝自1368年開國,1644年滅亡,存在了276年。單從朝代的壽命上而論,就已經讓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封建王朝無法企及。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便竭力推行加強中央集權的方針和政策,如廢除丞相、創設內閣大學士、改行省為三司、重用廠衛特務等,將政治、軍事、司法大權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封建中央集權達到了極高水平,明初的經濟也迅速恢復,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這使朱元璋的歷史地位與漢武帝、唐太宗並列成為封建社會的一代名君。明朝的全盛是明成祖永樂時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可說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怎麼評價大明朝與朱元璋?一生勤奮好學,勵精圖治的“血腥皇帝”

“血腥皇帝”創偉業

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位比較賢明的封建帝王,一生勤奮好學,勵精圖治,百折不撓,從一個貧苦的放牛娃成長為一代開國君主。後世對朱元璋評價不一,有人說他是“平民英雄”,也有人說他是“血腥皇帝”。但無論如何,他的傳奇身世與創業史,總是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亂世出英雄

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統治在中國前後只有97年的時間,雖然蒙古的鐵蹄盛極一時,但“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蒙古族在他們的統治中存在很多弊端,其中嚴重的民族歧視導致了他們末期的統治動盪不安,同時宮廷內部的鬥爭也愈演愈烈,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難以維持生計。特別是末代皇帝元順帝(史稱元惠宗)妥懂帖睦爾即位後,更是荒淫殘暴。國庫空虛,物價飛漲,導致官僚們也對農民殘酷剝削,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在他統治的時候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多種問題歸結在一起,最終引發連年戰亂。加之水災、旱災、蝗災、瘟疫等天災不斷,使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民不聊生,一時間田地荒蕪,人民痛苦不堪。在這樣地不利、人不和的諸多條件下,漸漸走向了滅亡的道路。

像其他朝代一樣,嚴重的自然災害也成了農民起義的導火索。最終引發了元朝末年著名的紅巾軍大起義。因為起義軍頭上都包著一塊紅頭巾,所以被稱為“紅巾軍”。

當時,紅巾軍主要分為南北兩支。北方紅巾軍的領導人為韓山童、劉福通,起兵於今安徽阜陽,主要活動於黃河兩岸、江淮之間,在與元軍主力部隊連年作戰中,不斷壯大,勢力越來越強,至正十五年(355年)二月在亳州正式建立了政權——宋,擁立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為“小明王”,改元龍鳳,建立了牢固的根據地。南方紅巾軍的領導人是徐壽輝、彭瑩玉,起兵於今湖北蘄春,轉戰於江漢之間。

當劉福通、徐壽輝、彭瑩玉等正在和元軍主力浴血奮戰的時候,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藉機獨自成軍,逐漸發展勢力。

朱元璋,本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安徽鳳陽人,農民出身,家境貧困。至正四年(1344年)春,淮北大旱,其父母和大哥相繼餓死。因孤貧無依,朱元璋被迫入皇覺寺當了和尚。50天后,由於皇覺寺經濟困窘,他又不得不離開家鄉,當上了遊方僧。

隨後三年多的時間裡,朱元璋在皖西、豫南四處雲遊乞食。他曾回憶這段生活說:“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穹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泱佯。”

至正十二年(1352年),皇覺寺被元軍燒燬,朱元璋到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由於其才略出眾,深得郭子興的器重。

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率徐達、湯和等24人出略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收編義軍數萬;七月攻佔滁州。次年正月,郭子興攻下和陽(今安徽和縣),命朱元璋總領諸軍。三月,郭子興病死。韓林兒、劉福通建號大宋後,派使者招各路義軍議事。五月,釋出檄文,任命郭子興長子郭元敘為濠州都元帥,張天祐、朱元璋分任左右副元帥。軍中文告統用龍風年號。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朱元璋兼併巢湖紅巾軍俞通海水師。六月,由牛渚磯強渡長江,一舉攻佔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太平(今安徽當塗)。七月,攻取溧水、溧陽、句容、蕪湖等地。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朱元璋於採石大敗元軍水師,打破了元軍對長江的封鎖。3月10日,朱元璋攻破集慶城(今江蘇南京),元守將福壽戰死,元水軍元帥康茂才投降。

攻下集慶後,朱元璋即改集慶為應天府,建立江南行省。大宋政權任命他為江南行省平升為丞相。此後,朱元璋即以應天為根據略鎮江、金壇等地,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一支強勁的軍事力量。

2.開國肇基

朱元璋佔據應天以後,一方面多方經營,擴充實力,另一方面對外進行不間斷的軍事征伐。

朱元璋與其他紅巾軍元帥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知道用那些有智謀的人,而並非只知道用武夫莽漢。他認識到,要稱霸天下,還得需要有謀略人的輔佐。任何一個朝代的建立,都不是一兩個人的功勞,更不是開國皇帝的功勞,能否成就大業,一個很重要的閃素就是能不能籠絡到優秀的人才。

早在渡江之前,朱元璋就陸續招集了一些隨從起義的儒士馮國用、馮國勝、李善長等用為幕僚。攻下太平後,又召用老儒李習為知太平府,陶安參幕府事。攻取集慶的策略就是陶安和馮國用等人建議的。破集慶,得儒士夏煜、孫炎、楊憲等,朱元璋都加以錄用。

朱元璋成功攻佔徽州後,他又聽說附近有能人賢士,便親自去石門拜訪當地名士朱升。當時朱元璋向他討教治國平天下之策,朱升沒有多說話,只是送給了朱元璋三句話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聽後思量當下形勢,確實需要如此。朱升的話雖然不多,但卻成了指導朱元璋進一步奪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行動綱領。

區區九個字,卻成了朱元璋克敵制勝的法寶。其中“高築牆”的意思是讓朱元璋先要謀求自保,其次才是領土擴張。以當時朱元璋所處的形勢,周圍被各種勢力所圍困,雖然當時局面很好,但前景卻是非常兇險。

而單純從防務上鞏固根據地是不夠的,防務和軍需如同一個人的兩條腿,“廣積糧”的道理其實就是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另一方面,行軍打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糧草要充足,俗話說得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同時以“緩稱王”的方式減少自己的輿論壓力。意思就是不要把自己過早的當成眾矢之的,成了別人攻擊的靶子,大力發展,但要低調處事。

這九個字,可以說堪稱為經典,對於朱元璋來說,字字都是無價之寶,朱元璋也是個識大局的人,將這九個字作為以後的行動綱領,最終指導自己走向了一朝開國皇帝的征程。

在各路群雄此消彼長的爭鬥中,朱元璋遵從九字箴言,實力逐漸強盛。當時還有一股力量與他相當,那就是自稱漢王的陳友諒,他自恃水軍厲害,1360年,想憑藉自己在水軍方面的優勢力量,沿江順流東下,進攻應天府,想要一舉吞併朱元璋佔領的地盤。

朱元璋是個有勇有謀的人,見到這種局勢,並沒有馬上排兵佈陣,而是採用了一個計策,將陳友諒一舉打垮。他的一個部將康茂才年輕時與陳友諒一起舉事,算是老朋友了。朱元璋設計讓康茂才假意做內應,並且讓康茂才串通陳友諒兵分三路攻打應天,以分散他的兵力。

康茂才派了一個得力的僕人去送信給陳友諒,僕人連夜趕到陳友諒的駐地。陳友諒看了信以後並不多疑,問僕人道:“康公現在在哪兒?”

僕人回答道:“他現在正帶領著一批人馬駐守在江東橋,準備接應大王。”陳友諒信以為真,連忙又問:“江東橋容易找到嗎?”

僕人說:“江東橋就是座木橋,很容易認出來。”

陳友諒又與僕人談了一陣,瞭解了詳細情況。便給了些賞賜,打發他回去。臨行時,陳友諒跟僕人約定了時間:“你馬上回去對康公說,我立即帶領人馬趕去江東橋,請他馬上接應。”

結果陳友諒到江東橋中了埋伏。剛開始渡江就受到突然襲擊,讓朱元璋的大軍打得落花流水,由於是突然襲擊,幾萬大軍一下亂了陣腳,互相踐踏,戰死踩傷,落水淹死的不計其數。兩萬多士兵被生擒,幾百艘戰船被摧毀。

此戰之後朱元璋的聲勢壯大,成為各方力量中最有實力的一支。而陳友諒也是個不肯善罷甘休的人。在公元1363年4月,陳友諒糾集號稱60萬的大軍,傾巢而出,進圍朱元璋的屬地南昌。朱軍守將朱文正、鄧愈、趙德勝、薛顯率領全城將士殊死搏戰,堅守85天,使陳友諒初戰受挫,堅城之下進不得,退又傷面子,兩軍就這麼耗著。而此時的朱元璋從容調兵遣將,準備與陳友諒決一死戰。

最後,陳友諒在康郎山戰役中,徹底失敗,自己也在混戰中被亂箭射死。徹底消滅了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陳友諒以後,朱元璋意識到稱霸天下的時機已經來到,便自立為吳王。

第二年,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0萬討伐另一股大勢力張士誠。朱元璋的部隊士氣昂揚,很快攻破城門,大軍一擁而上,進入平江城內。張士誠的將士已無鬥志,紛紛投降。張士誠見大勢已去,縱火燒死妻兒,閉門準備上吊自殺,被其部將解救,徐達將其押送應天。破城之日,徐達嚴格約束部下,立下軍令:“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獲得了當地老百姓的信任。

這時南方已經平定,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率領25萬大軍開始北伐。僅僅用了兩個月,徐達的軍隊就佔領了山東。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在南征北伐兩路大軍的凱歌聲中,中書右丞相李善長率領百官奏請朱元璋正式建國稱帝。次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奉天殿即皇帝位,封妻子馬氏為皇后,世子朱標為皇太子。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明王朝正式建立。

3.統一之路

明王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立即著手統一全國。當時。明政府面臨的形勢仍十分嚴峻,北方尚有元朝大量殘餘勢力,南方則有廣東的嶺南一代霸主、元江西福建行中書省左丞何真,四川的夏政權和雲南的蒙古貴族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等割據勢力。因此,為統一全國,朱元璋派出重兵,北伐南征同時進行。

在北方,北伐軍仍按原計劃,進取河南。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因遭李思齊所部進攻,自澤州(今山西澤州縣)退守晉寧(今山西臨汾)。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達軍抵汴梁,元守將左君弼投降。四月,常遇春攻下洛陽,並乘勝進取潼關,李思齊退守鳳翔。朱元璋親臨汴梁,指揮進兵元都。

洪武元年六月,召集徐達等將領在一起商議。在當時的形勢下,朱元璋認為必須停止西進,乘勝迅速揮師北上,以攻取元大都,同時防止在山西的元軍將領擴廓帖木兒和在陝西的元軍將領李思齊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明軍。大將軍徐達也說:“元大都已經沒有了後援,現在攻打這座孤城,一定能攻克。”朱元璋制定了具體的進軍策略和路線。徐達又提出擔心元順帝會北逃,朱元璋則有意要為順帝留出一條去路,認為把元順帝逐出塞外後,可以減少抵抗。攻佔大都便可宣告元朝覆亡,然後再掃平各地殘敵。徐達匯合各地軍隊,率幾十萬大軍以馬、步、舟三路齊發,沿運河北上。大軍抵達德州,與常遇春、張興祖等會合。接著,徐達軍攻破長蘆、青州,到達直沽。常遇春、張興祖各率水軍,在河東西兩路齊進,步兵和騎兵在陸上行軍。元丞相也速在海口(今天津)設防,看見明軍的氣勢,望風喪膽,軍士一時奔逃、潰散,元都上下大為震驚。徐達大軍水陸並進到河西預備,打敗元平章俺。

通州是元大都的東部門戶,也是其重要的交通要道,想要攻克大都,就必須首先攻下通州。而當時通州由元朝的嫡系精兵以元將五十八國公率領敢死隊堅守。在攻取通州的戰略上,大多數人主張強攻,而指揮郭英主張設伏兵、誘敵深入,以求智殲。他說:“我軍遠道而來,而敵人以逸待勞,攻城對於我軍來說並不利,宜出其不意攻之。”第二日天氣大霧,郭英以千人埋伏在道旁,自己率精騎3000直攻通州城下,元將五十八國公果然率萬餘敢死隊前來迎戰,從兩翼包抄。激戰許久,明軍佯裝不敵,節節敗退,元兵乘勝追擊,死咬不放。正在這時突然伏兵四起,元軍陷入徐達佈置好的軍事“口袋”中,被分割包圍,全部殲滅,元將卜顏帖木兒也被擒獲。徐達於閏七月二十七日率諸將入通州城。通州大捷,徐達消滅了元大都的主力部隊,佔據了通州這個戰略要地。元順帝聽說通州陷落,十分震驚和恐懼,意識到大都也不能保全了,召集后妃太子商議避兵北逃。

通州城失守後第二天,元順帝在皇宮召群臣開會。當時大都又一次遭到孛羅帖木兒和擴廓帖木兒之變,民生喪亂,不設守備,元順帝嘆息道:“今日豈可復作徽、欽!”於是決定北逃。但是,左丞相失烈門、知樞密院事黑廝等人都勸說固守京城,順帝堅決不聽,下令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丞相慶童留守。當夜三更,元順帝攜太子、諸妃等,倉皇逃出健德門,北逃上都。

八月二日,徐達率數十萬大軍在大都齊化門外列陣,命將士填壕登城而入。徐達登上齊化門樓,執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太尉中書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樸、賽不花、右丞相張康伯等,均被處死。大軍人大都城,獲宣府、鎮南、威順諸王子6人,搜繳了玉印二枚和成宗玉璽一枚。徐達下令封住府庫圖書珍寶以及宮城諸殿,設兵守護。大都城的陷落,宣告了元朝統治的結束。

明軍攻佔元都後,南方兩廣地區仍為元朝勢力所佔有。於是,明軍開始大舉南征,先後平定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四川平定後,朱元璋準備以政治方式解決雲南問題,洪武五年(1372年)、八年先後派翰林院侍制王諱和湖廣行省參政吳雲前往雲南招降梁王把匝刺瓦爾密,但均遭殺害。不得已,朱元璋遂決心以武力平定雲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藍玉率30萬大軍兵分兩路進攻雲南。一路從四川永寧(令四川敘永)趨鳥撒(今雲南鎮雄),一路從湖廣、辰州、沅州趨貴州,進攻普定、普安。十二月,傅友德師至曲靖,藍玉、沐英直撲雲南(今昆明)。把匝刺瓦爾密見事已不可為,逃至晉寧自殺。洪武十五年(1382年)閏二月,藍玉、沐英攻佔大理,雲南平定。

至此,朱元璋基本統一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