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朝之謎: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歷史從唐朝以後,江南經濟迅速超越北方,位於江南的南京與其上下游的採石、瓜州構成的江防體系,是保證古老南京城的一道堅固屏障,正因它的地理條件如此優越,所以,幾乎歷代南方掌權者都會把南京作為都城,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以南京為大本營,統一全國並建立明朝。

然而,自打燕王朱棣進入南京稱帝后,便開始張羅遷都北京,這又是為什麼呢?

明朝之謎: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首先,北平曾是朱棣做燕王時的王城,他非常熟悉那裡,相對來講,南京就顯得很陌生,雖然經濟發達,但處於平原地區,很容易受到攻擊。

古代君主一般都講究發跡的“龍興之地”,如朱元璋還曾想把老家鳳陽建成都城,多虧劉伯溫一番苦勸,這才作罷。

其次,朱棣在北京的根基很深。洪武元年時,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攻克元大都,改名為北平,把城中居民遷往河南開封,盡毀元朝宮殿,在其遺址上堆土築成景山,就這樣,本來繁華的元都很快變成一座冷清的北方邊城。

洪武三年時,朱元璋為鞏固皇權,下詔分封諸子到各地為王,作為拱衛京師的屏障,四子朱棣被授封為燕王,於北平設立王府,徐達死後,華北邊防軍事便多由他來節制。

再有就是形勢所迫!大明軍雖說把元朝腐朽沒落的皇族趕出了關外,可草原上蒙古殘餘勢力依然不可小覷,他們經常身騎駿馬,手持彎刀,從草原飄忽而至,虎視眈眈地望著古老的長城,隨時都準備捲土重來。

而南京太過靠南,一旦發生戰事,皇帝要釋出的命令便很難及時送達前線,這樣就會貽誤戰機,導致嚴重後果。朱棣久居北方,又帶兵多年,或從軍事上考慮的更多些。

明朝之謎: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基於以上數點,朱棣經過深思熟慮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下詔,改北平為北京順天府,並與一些心腹大臣秘密商議後,下定決心遷都。可遷都說來容易,要真正實行那可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永樂四年(1407年)五月,明成祖下詔開始改造北京!

首先,朝廷分派官員赴湖廣、四川、江浙、山西等地採集木料、石材,把全國的能工巧匠和數以百萬的民工徵集到北京動工,同時,為保證將來建設都城所需的一切供應物資,從永樂九年,又下詔對大運河進行修浚,當時具體工作由工部尚書宋禮負責,先挖通淤塞的河道,再引汶水、泗水入其中,沿河修建水閘三十八座。另派官吏負責開通清江浦,築堤建閘,使江南的漕船直達淮河,經運河再到北京。

人口方面,永樂帝從公元1404年便下詔,把當時山西九府的一萬戶因經商而富甲天下的百姓遷徙到北京居住,以增加京都未來的人口數量,同時帶動京畿地區的經濟繁榮。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的營建工作基本完成。煥然一新的北京,以紫禁城為中心,周圍是十八里的皇城,再外則是周長四十五里的京城。宮殿修繕的極其宏偉壯麗,中心建築分別是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皇宮外還另建皇家祭祀天地、神靈的天壇、太廟等建築。

一切就緒後,成祖於十月二十八日正式頒佈詔書,北京從此被定為大明都城,降應天府為留都,改名南京,仍設六部管理。對這一舉動,很多朝臣持反對態度,便在永樂十四年時,成祖曾召叢集臣議定遷都北平,當時就有一大批臣工跪地反對,朱棣當時大發雷霆之怒,把這些人是一一革職或嚴懲,自此才無人敢反對遷都。

公元1421年正月,明廷入駐北京紫禁城,成祖朱棣率文武赴太廟祭祀,隨後升坐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並大宴群臣。

不料,遷都未到三個月,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相繼發生火災,朝野為之震動。很多反對者乘機上疏,以朝廷勞動百姓,官吏橫徵暴斂為名,惹得天怒人怨,致使遷都不吉。

明朝之謎: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起初,朱棣還耐著性子聽,後來一怒之下,殺死大臣蕭儀,逮捕李時勉,令所有妄議不祥者全部跪在午門外曬太陽,多虧夏元吉苦苦求情,方才消了成祖的怒氣,此後便再也無人非議遷都一事了。

朱棣透過遷都北京,開啟大明朝“天子守國門”之先河,紫禁城從此可以高效地管理調動軍隊抵禦北方外侮,成祖本人就曾五次出兵北伐蒙軍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