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蘇東坡治水筆記

蘇東坡19歲第一次到汴京,就趕上汴京發大水,蔡河決堤。整個汴京城成了一個真正的水鄉。在街上跑的不是車馬,而是船。蘇東坡站在龍津橋上,覺得這不是首都,倒像是一個江湖。

治平二年(1065),28歲的蘇軾結束下派鳳翔鍛鍊後再次抵京時又是一場大水,“民死者一千五百八十人”。

蘇東坡治水筆記

在杭州,面對當時淤阻破敗的西湖,時任杭州知州的蘇軾連夜給朝廷打了一份保護性開發報告《乞開杭州西湖狀》,疏浚水系,修建了一條數里長堤,堤上六橋相連,成為今天的“蘇堤春曉”。

熙寧十年,蘇東坡剛到徐州的那一箇中秋節。那個中秋節是蘇轍和蘇軾,兄弟倆闊別七年之後,過的第一個中秋節。八月十五的第二天,蘇轍就告別了哥哥,去南都走馬上任。

五天之後,黃河大水就瀕臨徐州城下。

“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 《九日黃樓作》

關於這場黃河決堤的大水災,蘇轍的敘述有兩個版本,一個在蘇軾的墓誌銘裡,一個在《黃樓賦》中。

“熙寧十年秋七月乙丑,河決於澶淵,東流入鉅野,北溢於濟,南溢於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蘇轍《黃樓賦》

黃河氾濫的路線

,《黃樓賦》說得比較寬泛,墓誌銘中說得具體。河堤是曹村那一段決口的,灌滿了我們熟知的梁山泊,更溢滿了徐州的南清河。

黃河這次氾濫是七月十七日。大水抵達徐州時是八月二十一日。九月二十一日,洪水的高峰到了徐州。

“是歲,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城南兩山環繞,呂梁、百步扼之,匯於城下,漲不時洩。” 蘇轍《欒城集》之《東坡治水》

“水及城下,有二丈八尺,塞東、西、北門,水皆自城際山。”

宋代的丈,相當於我們今天的3。17米,二丈八尺就是8。876米,將近9米,相當於三層樓高的大水。

蘇軾做了幾個動作:

一、自己住到城牆上,有家不回;

二、富戶不許出城,免得動搖人心;

三、他親自到禁軍營地,動員軍人救災;

四、然後在城東南修了一道長堤,這應該是第一條“

蘇堤

”;

五、然後還派人駕船載糧,四處救濟。

蘇東坡治水筆記

修建徐州東門上的黃樓,是為了紀念蘇東坡抗洪。蘇東坡在徐州總計待過一年零十個月。這座黃樓講了很多蘇東坡的故事。

徐州的抗災大為成功,所以朝廷發文表彰。蘇軾修築黃樓,以志紀念。建樓的材料,據說用了“霸王廳”的建築材料。所謂霸王,就是項羽。彭城,是劉邦項羽征戰之地。

蘇東坡拆了偽冒的霸王樓,在徐州大東門的城牆上建了黃樓。

為什麼叫黃樓?因為外牆上塗了一層黃土。為什麼塗黃土?因為土克水。

蘇東坡治水筆記

惠州城四面環水,百姓出入不便,蘇軾提出在西湖上修築“兩橋一堤”,並親臨一線督陣,築堤修橋。八個月後,工程竣工,惠州百姓歡欣雀躍,“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

徐州頭一年大水,第二年

緊接著就是大旱

蘇軾再度祈雨,“稽首告哀,籲天請命。”叩頭哀求,向老天請命。

蘇軾的青詞寫得很嚴肅,而且莊嚴承諾:

“若其賦政多闢,以謫見於陰陽;事神不恭,以獲戾於上下,臣實有罪,罰其敢辭。小民無知,大命近止。”(《徐州祈雨青詞》)如果是我行政有過失,對神靈不恭敬,我願意領罪,絕不逃避。我的罪過與百姓沒關係,請不要擾民。

請求上天頒發雷霆一樣的詔書,分別通知山川之神,早晨布雲,晚上降雨,惠及千里之地。使得今年可以豐收,老百姓可以小康生活。

徐州祈雨的地方,是東郊的石潭。根據父老鄉親的說法,把虎骨投進石潭,效果最佳。

龍是水神,龍虎相鬥可以激發大雨。

蘇軾覺得有理,所以在現場還唸了一首詩,很有些淘氣:赤龍白虎聽好了,明天是戰鬥日,要打得黃河激盪作飛雨。我不是為了取樂要您二位打鬥,就是有事,“東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龍行》),必須勞您二位憤怒一下。

我們的蘇東坡

趁暑假,重走蘇軾之路。蘇軾這一生走過的路太長,南至海南儋州,北至河北定州,跨越大半個中國。

蘇軾在我們世間的遺蹟,是“看得見的蘇軾”。

《我們的蘇東坡》實地走訪蘇軾之路十二城,全網最全東坡路線攻略。

這個夏天,我們跟著蘇軾去旅行。走一走蘇軾每一段路,讀一讀蘇軾每一個字。

蘇東坡治水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