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後唐莊宗李存勖,混跡演藝圈、命喪戲子的神奇皇帝

本文系“奧卡姆剃歷史”獨家稿件,轉載請聯絡授權,歡迎轉發朋友圈和各種分享。

後唐莊宗李存勖,混跡演藝圈、命喪戲子的神奇皇帝

摘要

如果讓明熹宗朱由校帶著他那套木匠工具“穿越”到五代去當皇帝,恐怕沒幾天就會被人給作掉了。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李存勖也是生不逢時,命不太好罷了。

後唐莊宗李存勖,混跡演藝圈、命喪戲子的神奇皇帝

我們總是習慣給帝王“標籤化”,功成名就的就說他是“聖君”“明君”,身敗名裂的就說是“暴君”“昏君”,其實很多皇帝的人生軌跡和職業生涯往往很複雜,很難簡單地去做評判。

比如有一類帝王,他們執政前期和後期往往呈現出判若兩人的極端反差,比如唐玄宗李隆基,開局就是“開元盛世”,然後搞出了“天寶危機”,最後釀成了“安史之亂”;再如前秦大帝苻堅,前期勵精圖治,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然後後期一個“淝水之戰”的慘敗直接導致身死國滅的慘劇。

本文將要登場的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也是其中的典型,在其即將一統天下之際,卻突然從一代戰神,墜落成政治小白,最後兵敗身死。那麼,導致李存勖真正敗亡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從輝煌到墜落

作為五代梟雄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自幼就英勇善戰,就連李克用一生的老對頭、滅掉大唐三百年社稷建立後梁的朱溫都對其讚歎有加——“

生子當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諸子乃豚犬爾

”(還真給朱溫說對了),這話和當年曹操讚歎孫權的那句“

生子當如孫仲謀!袁本初、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說不定朱溫就是跟曹操那抄來的)。

能得到朱溫如此的評價,可見李存勖不一般。

李克用死後,李存勖挑起大梁,在三垂岡和柏鄉兩場戰役中,將朱溫這個連李克用都無可奈何的老對頭給打得大敗而歸,特別是柏鄉一戰,朱溫麾下引以為豪的“龍驤”、“神捷”等精銳軍團被打的全軍覆沒,李存勖不僅取得對後梁的戰略優勢,還打出了自己的威名和聲望。

朱溫死後,其子朱友貞繼位,李存勖再接再厲,披堅執銳,運籌帷幄,歷經多場血戰終於消滅後梁。

李存勖正式登基,建立了五代的第二個朝代後唐。此外,李存勖又消滅幽州劉守光、前蜀王衍等勢力,可以說是天下三分有其二,只剩下江南幾個實力不強的小政權,完成統一大業就在眼前。

當時朝野上下都把李存勖比如中興漢朝的漢光武帝劉秀,認為唐朝復興指日可待(當然李存勖的“唐朝”和真正的唐朝完全不是一回事)。

然而,就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李存勖卻突然人格分裂似的一下換了一個人,一頭扎進了演藝圈裡和一幫藝人明星(官方稱呼:伶人,俗稱:戲子)瞎混,唱戲演戲、喝酒取樂,同時對自己並不賢惠的皇后劉氏言聽計從(也算是帝王裡的“老婆奴”),導致昏招頻出,最後鑄成大禍——掌握軍權的李存勖的“兄弟”李嗣源(系李克用的養子)發動叛亂(可以說是日後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初代版),李存勖最終眾叛親離,身邊的親軍竟然在一個自己寵信多年的藝人郭從謙煽動之下調轉槍口對準自己,最後身首異處,死時才43歲。

寵信藝人,卻最後被藝人所殺,也算是相當諷刺了。

李存勖敗亡的原因面面觀

對於李存勖的敗亡,歷經各種正史野史的正說戲說,給人一種感覺,似乎李存勖的失敗就是由這些戲子、女禍造成的。當然,全部讓這些人來“背鍋”不太客觀,其實他的失敗也有很多偶然或必然的原因。

首先,李存勖屬於“心智不成熟”的帝王,需要一個“長輩式”的老臣在身邊隨時督促管教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姜小白,在有“仲父”管仲在身邊督促調教時(不僅僅是輔佐),可謂英明神武,成就一方霸業,然而管仲一死,齊桓公就徹底放飛自我,信用一幫小人,不久就橫死宮內。

像齊桓公這樣的帝王,不妨可以看作是帝王裡的“

心智不成熟

”者,這樣的人性格上有缺陷,不夠獨立,缺乏自制力,需要一位能管得住、有威望的長者在旁管教,方可以成大事,而一旦沒人管沒人問,就立馬原形畢露,昏招迭出。

李存勖也是這樣,在其初始,身邊也有一位像管仲這樣的人物,就是太監張承業。別看是個太監,但其公私分明、威望頗高,且很有內政才能,李存勖在外領兵作戰,張承業則幫其鎮守後方,妥善經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李存勖政治才能上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張承業在管教李存勖方面很有一套,對於李存勖的缺點錯誤能毫不留情的指正批評,李存勖的母親曹太夫人對其相當敬重,甚至在李存勖頂撞張承業之後能主動帶著兒子去向其認錯(對比現在某些一味寵溺縱容子女,甚至子女犯罪連出來道個歉都不願意的父母,不由得給史上這位並不太出名但深明大義的曹太夫人點一個大讚)。李存勖本人對張承業也是敬畏有加,李存勖的成就績背後,張承業的教導絕對不可或缺。

等到後來張承業病亡,李存勖身邊再也沒有這樣一個長輩管教自己,於是也走上了和齊桓公類似的路子,徹底放飛自我,最終敗亡。這也是像姜小白、李存勖這樣“孩子氣”十足的帝王的必然下場。

其次,軍權的徹底喪失是李存勖最終敗亡的關鍵因素

自古以來,軍隊和軍權都是帝王最核心的命門,盛世如此,亂世更是如此,對於李存勖這樣靠軍隊起家的帝王理應更懂得牢牢把控住槍桿子的道理。

然而,李存勖登上帝王寶座之後,和軍隊的關係卻是漸行漸遠,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李存勖對軍隊的論功行賞不管不問,卻給自己身邊的兩個藝人都封了刺史的官位。

這樣的蠢行,很難想象是當年那個高呼“

定天下者,非百戰何由得之!安可但深居帷房以自肥乎

”的李存勖幹出來的。如此行徑自然引起了軍隊的強烈不滿,以至於都站到了李嗣源一邊。

就連李存勖本來應該是“身邊人”的親軍也都背叛了自己。一個被軍隊拋棄的帝王,最終的下場當然只有死路一條。

最後,五代的亂世局面也沒有條件去提供一個高效成熟的官僚體系進行專業運作。

歷史上,有著獨特興趣愛好的皇帝並不在少數,以明朝為例,明世宗朱厚熜就是個狂熱的修仙愛好者,最喜歡和一幫道士煉丹修煉,有過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記錄,最後也是死於磕藥過量。

而明熹宗朱由校最喜歡揮汗如雨的幹木匠活,製作各種巧奪天工的物件是他的最愛(據說手藝也是頂級的)。

這兩位論起玩物喪志的程度,比起李存勖喜歡混跡演藝圈來可謂有過之無不及。但是,二人在位時明朝大體也保持了平穩發展的狀態,並未出現危及國本的情況。這主要還是因為大明作為大一統王朝的不斷髮展,已經形成了一套高效成熟的官僚體系,足以支撐整個帝國正常且專業的運轉,對帝王個人的素質和才能的要求反而變得不是那麼的重要,只要不是太過分,一般都不會造成涉及國運的惡劣影響。

而李存勖所處的後唐乃至整個五代十國,屬於“資深級”的亂世,行軍打仗是常態,朝代更迭更是家常便飯,根本不具備任何主客觀條件去養成一套官僚體系。

在這種背景下下,帝王的個人能力和素養就會顯得尤為重要。

綜合素質能力強的(不僅僅是軍事素質),如楊行密、李嗣源、柴榮乃至後來的趙匡胤這樣的,就能成就一番事業乃至最後統一天下,而像李存勖、還有沉迷於文學創作的南唐李煜這樣的,最終只能是自取滅亡。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讓明熹宗朱由校帶著他那套木匠工具“穿越”到五代去當皇帝,恐怕沒幾天就會被人給作掉了。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李存勖也是生不逢時,命不太好罷了。

(全文完)

後唐莊宗李存勖,混跡演藝圈、命喪戲子的神奇皇帝

謝謝“在看”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