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司馬光評藺相如完璧歸趙:失敗的外交事件

藺相如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位名臣,關於他的典故流傳下來的就有三個,而且都是非常有名的,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以及“將相和”。藺相如不僅在當時很有名氣,後世也備受推崇,漢賦四大家之首司馬相如名字中的“相如”二字,就是因為崇拜藺相如而特意改的。

司馬光評藺相如完璧歸趙:失敗的外交事件

史學界中,太史公司馬遷對藺相如的評價也非常高,還用了一個“智勇兼備”的詞語來描述他,從流傳下來的三個典故來看,藺相如也確實擔當得起這個評價。然而另一位史學大家,同樣姓司馬的司馬光,卻對藺相如頗有看法了,他在《資治通鑑》裡對藺相如發出了直截了當的質疑,說他“人臣愛君如是哉?”,意思是“作為臣子,就是這樣為君王辦事的嗎?”

藺相如的首秀——一次成功的外交

司馬光對藺相如發出質疑,就跟藺相如初次登場的“完璧歸趙”有關。熟悉這個典故的人應該都知道,當時趙惠文王偶然得到了一塊和氏璧,被譽為天下珍寶,秦昭襄王聽說後,就派使者去趙國,聲稱願意用15座城池來換趙王手中的這塊玉璧。

和氏璧雖然珍貴,但顯然無法跟15座城池相比,所以秦國表面上說是要拿城池換玉璧,實則想空手套白狼,利用國力威懾來讓趙國屈服。秦王的小心思,包括趙王在內的趙國高層當然都心知肚明,可如果直接拒絕,卻又會惹得秦王不高興,說不定還會惹來兵災,於是和氏璧一下子成了趙王手中的一塊燙手山芋。

司馬光評藺相如完璧歸趙:失敗的外交事件

就在這個時候,藺相如站出來了,他向趙王保證,如果秦王不把15座城池交到趙國手中,他就一定會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事實證明,秦王果真沒有割讓城池的意願,而藺相如也沒有食言,憑藉自己的機智和勇氣,真的把和氏璧從秦國又完好無損地帶回了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典故,從結果上看,趙國沒有直接回絕秦王的提議,卻也沒有屈服,更沒有什麼損失,以秦之強,趙之弱,能達成這樣的局面,藺相如的這次外交行動堪稱教科書般的典範了,故而被後世普遍認為是一次成功的外交。然而對此,司馬光卻有不同看法。

司馬光眼中的“完璧歸趙”——一次失敗的外交

雖然後世大多認為藺相如完璧歸趙是成功的外交案例,司馬光卻反而提出了質疑,認為藺相如的表現並不完美,甚至很差。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藺相如雖然把和氏璧帶回了趙國,卻也由此失信於秦王,因為在此之前,秦王已經按照他的要求進行了齋戒沐浴,該做的程式都做了,結果到頭來卻告訴秦王和氏璧已經偷偷運回趙國,這不是當著眾人的面讓趙國失信嗎?國與國的交往,信譽是很重要的,如果秦國當時有圖趙國之意,單憑這一件事,就可以找到十足的理由興兵問罪,所以藺相如的做法看似機智,實則在賭秦國沒有攻打趙國之意,否則就會給秦國抓住把柄,找到出兵藉口了。

司馬光評藺相如完璧歸趙:失敗的外交事件

其次,完璧歸趙後僅兩年,秦趙兩國在邊境上就有過幾次小衝突,趙國還損失了一座城池。可見藺相如的外交行動並沒有為趙國止住干戈,更沒有避免趙國損失利益。

最後,藺相如雖然保住了和氏璧,卻把趙國上下對秦國的恐懼毫無保留地顯露了出來,因為向來只有弱者才會無能狂怒,藺相如手持和氏璧準備撞柱與璧同歸於盡的行為,正是一種無能狂怒。經此一事,秦國就徹底洞察了趙國的意志以及底線,從而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放心大膽地對付楚國,而不必擔心北方秦趙邊境的安危。

司馬光評藺相如完璧歸趙:失敗的外交事件

成功歸君王,失敗歸臣子,藺相如實際上是個背鍋俠

從上面列舉的三點理由來看,司馬光對藺相如的質疑也並無道理。然而這就說明司馬光對藺相如的評判更加客觀了嗎?私以為不是,因為藺相如作為一個外交官,他的一切行為都是要受到上級,也就是趙惠文王限制的,甚至表達的就是趙王的意志。

司馬光評藺相如完璧歸趙:失敗的外交事件

結語:

所以不管最終結果如何,真正的鍋還是應該由趙惠文王來背,如果不是他膽小怕事,對秦國過度恐懼,藺相如又怎麼會處心積慮地在秦國做出那一連串的表演呢?包括後來的澠池之會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趙惠文王率先屈服,秦國才會步步緊逼,反倒是藺相如,雖然他只是一介文臣,卻憑藉“武力”逼迫秦王屢屢讓步,為趙王找回了一些面子。

所以真要客觀地評價藺相如,只能說他不得其君,不逢其時,作為一位大臣,他的能力和貢獻仍然是可圈可點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