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胎兒口腔內有巨大囊腫還阻礙氣道?產科、兒科二十幾個醫生一起進行產時子宮外手術

“胎頭娩出,可見口腔內巨大佔位。”

“保護子宮切口,固定抬頭。”

“氣管插管,新生兒氣道建立。”

“囊液抽吸。”

“口腔佔位已消除,可以繼續分娩。”

……

9個月多前,李女士因二胎妊娠來到國婦嬰進行產檢。孕23周大排畸時,醫生髮現胎兒口腔記憶體在巨大囊性佔位,最大徑4釐米。在經過了一系列詳盡的影像學和遺傳學檢查後,醫生們基本排除了胎兒遺傳學方面的異常可能,考慮口腔畸胎瘤可能。

“對於23周的胎兒來說,4釐米的口腔佔位著實不小,可能伴隨孕周進一步增長。若不加以干預,胎兒出生時有極大可能面臨窒息,進而威脅生命。”國婦嬰產前診斷中心、胎兒醫學科主任王彥林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時說道。

李女士決定繼續妊娠,“我相信醫生的判斷,孩子也是生命,我不想放棄。”之後的幾個月時間裡,國婦嬰產前診斷中心多學科會診聯合兒科醫院專家對胎兒進行了動態評估。

胎兒口腔佔位是惡性的嗎?來源是什麼?為了儘可能對胎兒情況有所瞭解,王彥林在超聲引導下對胎兒腫瘤進行了穿刺抽吸,經囊液生化、腫瘤指標、脫落細胞等檢查,初步判斷腺體來源的良性腫瘤可能性大。此時,孕婦和醫生們懸著的心才稍稍鬆了一口氣。但緊接著,又一個緊急的問題出現在醫生面前。

經前次穿刺後,胎兒囊性佔位的直徑縮小到了1釐米。然而當孕36周近足月時,又增長到了4釐米大小。在超聲和核磁共振影像中,能清晰地看到囊性佔位充滿胎兒口腔,有阻塞呼吸道的風險。通常針對這種情況,傳統做法是待胎兒娩出後評估氣道情況,但若發生氣道阻塞,孩子出生時便可能面臨窒息,危及新生兒生命。為了儘可能的規避風險,產房外科與產時子宮外處理,作為最優的解決方案被納入分娩預案中。

產時子宮外是指在胎兒娩出早期進行外科干預。也就是剖宮產僅娩出胎兒部分,來維持一定的宮腔容積,延緩胎盤剝離過程,保持胎盤迴圈,在不斷臍帶的情況下,進行包括建立氣道,腫物切除,體外膜肺氧合等外科操作。由於李女士第一個孩子為剖宮產,作為疤痕子宮的分娩預計孕周為38周左右。自36周起,一支由國婦嬰胎兒醫學科、新生兒科、麻醉科和護理部等組成的產時子宮外團隊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手術準備。

新生兒科在術前進行了在沒有操作檯的情況下的氣管插管討論和演練。為保證胎頭娩出後,胎盤迴圈不斷,麻醉科需要在術中保證產婦子宮肌足夠鬆弛,並避免因子宮肌鬆弛導致的產婦大出血。

9月23日上午九點,聯合了國婦嬰和兒科醫院20餘人的產時子宮外團隊在手術室集合,進行術前最後一次確認和演練。9:30手術正式開始,五分鐘後胎頭娩出,胎肩以下仍在子宮內。

子宮切口保護,抬頭固定,新生兒科迅速介入抽出囊液15毫升,口腔空間暴露後即進行氣管插管。期間,新生兒依靠臍帶連線的胎盤迴圈提供所需氧氣,整個過程控制在3分鐘以內。

周到上海

作者:

陳裡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