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拖延心理學》的讀書心得體會

拖延心理學心得體會需要怎麼寫呢?我們不妨一起來參考下範文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以下是小編為您蒐集整理提供到的拖延心理學讀後心得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生活中,不管是學生還是作為教師的我們,多多少少會有拖延的現象。如學生的遲到,不及時上交作業……作為教師的我也是習慣把工作留到最後才做。因此最近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發現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於我們的日常教學上。

學生最常見的就是遲交或者不交作業。我們每天面對著學生的在這種行為。讀了這本書後,讓學生首先找出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找到了自己拖延的原因後,學生便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透過筆記、日記、隨想等等。讓學生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見證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內容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做好計劃,分步驟一點一點解決解決這些問題。有幾個學生很明顯的進步。

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要合理安排時間,管理自我!

拖延心理學讀後心得體會

隔了21個月,最後重新把《拖延心理學》這本書看完了。

唏噓啊~~~誰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還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緒根源,包括內心感受、恐懼、期望、記憶、夢想、懷疑以及壓力;二是時刻根源,拖延者與時刻的糾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體、大腦以及遺傳基因;四是人際關聯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會關聯。

情緒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懼失敗、逃避成功、完美主義、控制自我,安全感。

拖延者對失敗有恐怖感,從而一向拖延,最後失敗了能夠說不是他是關聯,是時刻不夠補。

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別人傷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傷害。

還有就是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要麼全部要麼沒有。

看到這個,我承認我也是完美主義者,要麼全部要麼沒有,不管在哪個方面,我都很明顯,要麼不做,要做就徹底。

好多時刻下決心的時刻比做的時刻還長,喜愛拖延,一向拖拖拖,拖到最後務必做了才會全力以赴去做。

自我控制,體此刻有個拖延者覺得拖延能夠讓他們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聽命於他人。 能夠透過拖延和自己厭惡的人唱反調,有弱者的自我滿足感,還能夠報復他人。

安全感就在於拖延者透過拖延讓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適感,維護心理平衡。 實際上他們只是期望有個夥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擔,不至於孤獨,害怕被疏遠。

而有一些則是害怕被親近,透過拖延來拒絕他人的親近,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時刻根源

拖延者的時刻觀念和一般人不一樣。

他們的主觀時刻和客觀時刻嚴重衝突,總主觀認為時刻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後才去做,實際上已經時候不充足了。 拖延者時刻感知失去平衡,輕視未來,在管理時刻方面無序和誤解。

不做對未來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時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

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個時刻區域裡:時刻迷失、時刻斷裂、過去的好時光,對時刻的流逝不在意,不為將來做打算,拖沓此時。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腦。

大腦中的執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會影響拖延。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大腦,神經科學最新的幾個“大觀念”:一、大腦處在不斷變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處於無意識中;三、潛伏記憶的影響;四、;聯結的通路;五、左逆轉。

腦是不斷變化的,不斷修正,具有重組潛質,能夠打破舊的神經聯絡,建立新的神經聯絡,即是“神經的可塑性”。

就是說我們每一天所做的事情都會影響我們大腦明天的結構和功能。

生活經驗能夠激發神經元,將電子脈衝從一個神經元傳導到另外一個神經元,並釋放生化資訊,促使神經元在數量上不斷增長和連線度上不斷緊密化。

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腦對那個活動反應越多;大腦就會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來越好。

這也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

雖然拖延在大腦中已經建立了頑固的連結,但是我們是能夠打破的,能夠重新建立新連結。

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

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懼和焦慮。

當恐懼感出現的時候,大腦就會無意識做出躲避反應,從而導致你的拖延。

透過恐懼建立的神經連線是無法被消除的,當再次遭遇刺激的時候,大腦就會無意識反應。 這是大腦對抗恐懼和痛苦的防禦機制,會抑制反應,讓你逃避、拖延。

但是,由於神經元是可塑性的,我們能夠透過有意識地調整我們的情緒對抗恐懼和焦慮、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應對那些我們所推遲的事情。

潛伏記憶依然,以前的記憶還潛伏在大腦了,當收到刺激時就會激發神經迴路,然後做出拖延的逃避反應。

大腦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關照、感應和同情這樣的感情有關的區域。

當這區域被啟用,我們就會感到放鬆,對世界懷著開放的心態。

大腦的右半球有個負面情緒有關的區域,在不舒服和負面的情緒中,就會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裡。

所謂的“左逆轉”就是善待自己會刺激大腦的相應的部位,創造出一種與抗壓感和健全感良性迴圈的狀態。 簡單講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區域。

拖延症和執行功能障礙、注意力缺失紊亂、抑鬱、焦慮、緊張和睡眠問題這些身體狀況有關。

執行功能障礙的人往往正因執行力不足而導致拖延。

注意力缺失紊亂的人正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時刻比其他人要多,而導致拖延。

抑鬱症的人則正因動力不足,連動都不想動了,怎樣可能不拖延。

拖延的焦慮症的人一般是強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積狂這兩種,這兩種狀況是“腦鎖住”。

強迫症的人不斷重複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

邋遢分子和囤積狂,是遲遲不把無用的東西扔掉,不斷囤積,大腦回路鎖住狀態。

壓力會使我們變得拖延。

應對壓力是,往往是“非戰即逃”的反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節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較好,有時強迫自己工作只會走上拖延之路。

睡眠問題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導致拖延。

但是不管是怎樣的狀況,都是能夠透過重建神經迴路來慢慢改變我們的拖延症。

順便提提季節性情緒紊亂症。

隨著白天日子的縮短,環境光線的減少對人產生影響,神經傳遞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學平衡,容易出現疲勞不堪的狀況。

冬春兩季較多出現。

人際關聯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會關聯。

家庭對拖延者的施壓、懷疑、控制、依附、疏遠等傾向,讓拖延者為了維護其家庭關聯而做出拖延行為。

有些則期望透過拖延而得到父母的愛等。

還有就是為了維護和同事、同學、朋友之間的社會關聯而選取拖延。

雖然拖延者的因素有那麼多,我覺得我主要是正因:一是懶;二是時刻觀念;三是執行力不足;四是完美主義;五是強迫症;六是抑鬱。

這六大原因。

當然,我此刻也在想辦法重建大腦神經迴路,應對拖延者,克服拖延者,一步一步來。

心得體會範文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絡作者。

作者:右手貓(來自豆瓣)

本書有很多章節,但是總結一下,其實主要包含的是兩大部分,一是拖延心理的成因,二是如果採取行動應對拖延。我認為,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一部分。

由於一直以來,我都有比較嚴重的拖延症,對於這個現象,最開始的時候我歸結於自己太懶,但是後來發現,自己也並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懶,有些事情自己就會做得很快。

因此,後來我認為自己的拖延是由於沒有做好時間管理,所以也看了很多關於時間管理的帖子、書和影片之類的。但是這些東西依然沒有起作用,因為大部分的時間管理經驗帖會告訴我,時間管理需要定計劃,或者有一些強制的監督手段。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根本就不會開始做計劃,因為這也是一種拖延。

這次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到了拖延心理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其中有一些基本上就是我自己的心理活動。

1、追求完美

其實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是看了這本書我才發覺,自己內心裡還是有一種完美主義的傾向,或者說,其實以前我也有所察覺,但是並沒有真的正視過這種完美主義給我造成了多大的麻煩。

根據書裡的觀點,很多拖延者由於追求完美,在潛意識裡希望自己做任何事都要完美,並且他們有一個觀點:自我價值=能力=表現,這個等式就是他們的深層意識,甚至自己都沒有察覺自己有這樣的認知。

因此,很多這樣的完美主義者,內心覺得自己應該將所有事情做到完美,因為只有將事情做到完美,讓自己表現得完美,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但是現實是,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可能將所有事情都做得那麼好,因此,拖延開始了。

拖延者開始拖延,直到不得不去做的時候才開始著手去做事,而這樣的行為往往導致的後果就是,所有事情都做得不好。但是拖延者會開始覺得安心,因為他們會覺得,這只是因為我拖延了,如果給我更多的時間我會做的很好,這並不是我真實能力的體現。總結起來,就是拖延者透過拖延的行為迴避了表現真實的自己,給了自己一個不完美的理由,因為拖延,上面的等式不成立了,而是:自我價值=能力≠表現。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總算是明白了,為什麼有人說家長的那句“其實你很聰明,就是不認真/太懶了/不用功”其實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危害——因為這樣的說法,其實就是一直在給孩子灌輸一個思想:你雖然現在表現得不怎樣,但是我們認為這不是你這個人能力不行,只是你沒有表現出來而已。而孩子在潛意識裡會擔心自己如果真的用功了,認真了,但其實表現的不是那麼好,那麼自己整個人的價值也就失去了,所以還不如一直“不用功”。

按你胃,這句話其實就是我在小時候,包括長大後也經常聽到的,所以,這也是我自己總是拖延的原因之一吧。

2、逃避成功

書裡關於這個點,其實闡述了很多,但是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點,也是我自己的一種心理:拖延者很多時候不將事情做好,其實是在逃避成功,因為他們害怕自己一旦開始將一件事情做的十分完美,人們以後就會對他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他們將所有事情都做得那麼好,而這對於他們來說其實是一種很沉重的壓力。

對於這個理由,以前沒有意識到,但是看了這本書之後回憶起以前的一些經歷,發現自己在潛意識裡也確實有這樣的想法,如果這一次做得很好,那麼以後都要一直做得很好才能滿足別人的期待。

3、個人自主性

這部分其實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立性故意拖延,二是缺乏獨立性。

第一個方面其實是由於有一些拖延者有些時候會遇到一些比自己更有權威的人,而當這個人讓他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拖延者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立性,就採用一種拖延的方式。其實這件事並非是拖延者不願意做的事,甚至有些時候會很樂意去做,但是他不願意在一個更高權威的命令之下去做這件事,這會讓他覺得自己被控制了,而拖延,則是一種抗爭的方式,在拖延中,拖延者會感到自己搶回了主動權。

一些例子就是,有些人可能早早就知道自己家的電費要用完了,但是他不會提前去交,他一定要等到不得不交電費的時候再去交,因為這個時候,供電部門就是一個比自己更具有權威的形象,而拖延者不願意被控制,於是便開始拖延。

第二個方面其實很好解釋,有一些人本身的獨立性較差,這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他們經常會拖延,導致一件事變得很糟或者不得不處理,但是他們依舊拖延,因為他們在期待會有一個人來幫助自己。每次由於他們自己的拖延導致一件事情變得急需解決的時候,他們都會寄希望於會有一個人來解決,這樣就不用自己解決這件事了。

上面的兩個方面,在我回憶自己的經歷時,發現或多或少的都出現過,因此可以說也是很參考意義的。

4、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

客觀時間就是真實的時間,也可以叫“鐘錶時間”;主觀時間,就是我們自己對於時間的一些感受。

關於這方面,書裡也說了很多,但是對我最有啟發的是其中的一點:在嬰兒、幼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時,我們對於時間,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認識都是在變化的。在什麼時期,你就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認知。

比如在少年時,對於時間,少年們都會認為自己未來的時間是無限的,未來的可能是無限的;但是到了青年時期,你就應該認識到,自己其實有些事情能做到,有些事情不能做到,並且你會永久失去做出另外一些選擇的權利;在中年時,你會意識到,你的潛能已經被髮掘的差不多了,而且,人終有一死,你需要開始注意自己的健康。

但是人們很多時候都在迴避讓自己正視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青年人會拖延,不去做出事業的選擇,不想從學校畢業,因為一旦那麼做了,那其實就意味著他們不再像少年時期一樣,未來還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中年人有時會拖延,不去檢查身體,那代表著他們不再年輕;老年人會延遲退休,因為一旦不工作,那就真的說明自己老了。

回想起自己即將從學校畢業的時候,其實會有些不安,對走入社會有一些恐懼,其實那就是這種心理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