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華為入局再次衝擊支付雙寡頭格局 競爭料進一步加劇

日前,科技巨頭華為透過全資入股深圳市訊聯智付,正式擁有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成為繼小米之後第二家擁有支付牌照的手機廠商。業內人士指出,各網際網路頭部企業都著手打造自己的支付平臺,C端移動支付市場格局正在發生明顯變化,而支付領域的競爭料將進一步加劇。

積極深度佈局

在零售電商、零售金融領域,自建支付業務是兵家必爭之地,吸引著眾多巨頭佈局,華為當然也不例外。

記者在梳理華為金融業務後發現,儘管目前其大部分業務主要集中在B端,包括與金融機構合作從事金融科技研發、參與央行數字貨幣專案等,但華為早在2016年8月,就聯合銀聯推出了銀聯手機閃付Huawei Pay(華為支付),並將Huawei Pay集成於華為錢包App中,為使用者提供支付體驗。值得注意的是,華為也率先在數字人民幣方面佈局。去年10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一場新品釋出會上表示,華為Mate40系列是全球首款支援數字人民幣硬體錢包的智慧手機。由此可見,華為在支付領域早有準備。

接受採訪的北京某網際網路企業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華為此次正式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除了在支付業務內發力外,其背後還涉及整個金融服務生態系統的建設。該人士表示,考慮到華為擁有包括手機業務、智慧家居、智慧汽車等在內的業務板塊,隨著正式佈局支付業務,其將可以透過打通華為全場景的消費金融,瞄準新的消費金融業務。

近期華為也曾迴應媒體,稱“希望透過此次支付牌照的收購,提供更豐富的數字生活服務,也給大家打造更安全、更便捷的全場景智慧體驗”。記者就此舉是否意味著其或將透過佈局支付業務而瞄準新的消費金融業務,與華為相關人士進行溝通,但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任何回覆。

不過也有業內專家表示,華為此次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或是為了迴應當前監管的合規要求。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表示,在支付已經成為底層工具、數字人民幣等新興金融科技不斷髮展的情況下,如果企業沒有支付牌照,就意味著欠缺很多東西;而華為拿下支付牌照,也更多是出於合規性方面的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2016年監管部門暫停新牌照發放,支付行業進入存量規範、清理、整合階段。尤其是自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強調,金融是特許行業,必須持牌經營。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此前也曾多次表示,支付業務屬於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接受監管。

聚焦生態閉環

去年以來,隨著電商、直播平臺的不斷興起,多家頭部網際網路公司佈局第三方支付領域,獲得支付牌照。2020年1月,拼多多透過間接收購方式獲得支付牌照;2020年8月,位元組跳動透過關聯公司完成對合眾易寶的併購,獲得網際網路支付牌照並先後申請“抖音支付”“位元組付”等商標。

記者梳理發現,除華為外,目前具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網際網路巨頭包括阿里、騰訊、蘇寧、京東、百度、新浪、美團、唯品會、拼多多等。

業內人士指出,對於網際網路企業來說,支付行業屬於金融基礎設施,佈局支付行業對其完成生態閉環極其重要。

市場有待觀察

記者調研發現,近年來,支付行業規模雖然持續增長,但增速已有所放緩。特別是隨著各網際網路頭部企業均著手打造自己的支付平臺,細分領域已形成穩定寡頭壟斷格局。目前,微信支付、支付寶作為支付行業“雙寡頭”,佔據了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大部分份額。易觀資料顯示,2020年一季度,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分別為48。44%和33。59%。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儘管拿到牌照,但包括華為、小米等在內的巨頭,短期內在支付領域仍難撼動騰訊與阿里的“雙寡頭”地位。

光大證券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對記者表示,考慮到網際網路頭部企業搶奪支付牌照進入支付行業,主要是為了藉助支付入口構建自己的支付通道,從而減免不必要的通道費用,並透過通道為開展其他金融業務打好基礎。因此,華為拿下支付牌照雖然會對行業“雙寡頭”有一定影響,但短期內幾乎沒有威脅。“一是商戶和使用者習慣已經養成,沒有‘大殺器’很難改變;二是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背後的產業鏈條越來越趨於穩定,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變化。”王一峰說。

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趙振營表示:“支付是一個使用者忠誠度相對較高的領域,便利性和安全性是顧客使用相應服務的重要考慮因素,雖然華為、小米等企業紛紛獲得支付牌照,著手打造自己的支付平臺,但如果沒有一些‘殺手級’的應用出現,很難推動顧客重新綁卡,改變支付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