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土木堡之變時,錦衣衛摻雜在大軍中,為何朱祁鎮還是被俘虜了

明朝皇帝的親軍總共有“二十二個衛”,其中以錦衣衛最為重要。錦衣衛等同於皇帝的獵犬,埋伏在社會的各種地方,軍隊當中有,政府當中有,茶樓酒館中有,大街小巷中有,學校中有,基本上處處都有,一查探到不對的地方,立刻向皇帝報告。作為皇帝最親近的衛,皇帝御駕親征,肯定要跟隨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率領北京三大營二十萬大軍征討瓦剌時,錦衣衛也摻雜其中,那麼在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被俘之前,錦衣衛有沒有保護明英宗呢?

土木堡之變時,錦衣衛摻雜在大軍中,為何朱祁鎮還是被俘虜了

正統十四年七月初,統一蒙古各部的瓦剌也先分兵四路,從不同的方向對明朝發動進攻。當天,邊境要塞大同被破的訊息從前線傳回京城,大臣們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你說一句,我說一句,到底該由誰擔任這一次的主帥?

任誰都沒有想到,明英宗跳了出來,表示自己要擔任這一次的主帥!一石激起千層浪,朝中各部大臣上書明英宗,希望明英宗不要以身涉險,畢竟天子只有一個。可是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教唆下,堅定不移的決定親征。

於是在七月十七日正式出征。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不出意外,二十萬大軍出征,糧草都得要準備上幾個月,然而這次明英宗出征糧草僅僅準備了幾天,這也導致了後來軍隊連邊境都沒有到達,就已經出現了缺糧的情況。

土木堡之變時,錦衣衛摻雜在大軍中,為何朱祁鎮還是被俘虜了

明朝自永樂年間開始就與蒙古各部開展友好的朝貢貿易,每年蒙古各部的牧民在各部使者的帶領下,攜帶著牛、羊、馬進入明朝境內與明政府交易,帶領牧民而來的使者還可以收到明政府賞賜的財物。你好,我好,大家好,可為什麼也先要打破這種和平的情況呢?

從永樂年間起,隨著時間一天一天的推移,到正統年間時,蒙古各部打起了小心思,往常規定使者最多不能超過五十人,可是到正統年間,使者竟高達兩千人,而這兩千人明政府都得要賞賜。

使者數量變多也就算了,與明政府交易的牛、羊、馬質量也變得越來越差,什麼病牛、病羊、病馬、殘牛、殘羊、殘馬,都拉過來交易。

最主要的是,蒙古各部為實現利益最大化,沿途仗著人多還進行燒殺搶掠的生意,明政府忍無可忍,想教訓一下蒙古各部,將原本應該付的五成價錢,壓縮到一成。這時瓦刺也先統一了蒙古各部,野心膨脹,於是戰爭爆發。

土木堡之變時,錦衣衛摻雜在大軍中,為何朱祁鎮還是被俘虜了

八月初一,明英宗率領軍隊抵達前線大同,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欽天監彭德清、大學士曹鼐共同上書,希望明英宗能夠撤退(在行軍的途中,眾大臣已經多次上書,但都被王振截了下來)。

可是明英宗在王振的教唆下,就是不肯撤退。戶部尚書王佐被逼無奈,天天跪在明英宗帳篷之前,請求撤退,卻絲毫沒有效果。

按道理來說,軍隊都已經到達前線了,這些大臣不應該再要求撤退才對,可是為什麼還要求撤退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在行軍的過程中多次下雨,士兵疲憊,而且在出徵的第二天就已經出現了缺糧的情況,再加上前線大軍兵敗的訊息不斷傳回軍中,士氣大減,一支缺糧又疲憊又沒有士氣的軍隊,怎麼能夠打得過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

土木堡之變時,錦衣衛摻雜在大軍中,為何朱祁鎮還是被俘虜了

就在眾大臣感覺到事情無可挽回的時候,王振突然間下令班師回朝。到底是出現了什麼原因呢,莫非是王振醒悟了?不是!原來是鎮守大同的中官敦敬向王振這個從來沒有與蒙古騎兵打過仗的人,描繪出了蒙古騎兵的可怕,這才導致王振產生恐懼心理,下令撤退。

一開始撤退的路線是由紫荊關班師回朝,但是由於軍隊需要經過王振的老家蔚州,王振本人在蔚州有著超乎想象的田地,害怕士兵踩壞他的莊稼,因此命令士兵按照來時的路回到大同,再按來時的路從居庸關回京。

士兵們一個個都恨王振恨得咬牙切齒,原本糧食就短缺,原本就已經疲憊,現如今竟然不躲避也先的鋒芒,挺進也先有可能攻擊範圍內班師回朝,這不是找死嗎?王振可不管這些,他只是惦記著他的莊稼。

土木堡之變時,錦衣衛摻雜在大軍中,為何朱祁鎮還是被俘虜了

八月十日,長途跋涉的明軍終於抵達宣府,眼看著就要到達居庸關,不成想處於狼山的也先發現了行走中的明軍,進行長時間的觀察看出明軍是疲憊之師,試圖進行攻打。就在也先躍躍欲試的時候,明軍發覺,派遣朱勇率領五萬騎兵阻擊也先,為大軍拖延時間。

朱勇盲目自大,認為自己有五萬騎兵,而也先這時僅有兩萬騎兵,其他的騎兵還沒有集結,打一個也先,不就是跟戲耍兩三歲的小孩那麼簡單嗎?結果鷂兒嶺五萬大軍中伏,全軍覆沒。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朱勇的死是值得的,因為他的死,二十萬大軍將得以保全,但是偏偏出現了意外。就在行軍到離軍事重鎮懷來城僅有二十里路程的土木堡時,王振突然下令停止行軍,因為有兩千輛運著他所需要的東西的車,還沒有到。

眾大臣差點沒有被王振這個理由氣死,紛紛上書,希望留下一部分的軍隊殿後,其餘的先進入懷來城。估計這次的上書也被王振截了下來,明英宗並沒有批覆。

土木堡之變時,錦衣衛摻雜在大軍中,為何朱祁鎮還是被俘虜了

土木堡四面環山,無險可守,最重要的是沒有水源,歷來在這樣的地方駐紮都是兵家大忌。

八月十四日深夜,也先率領大軍從山上撲下,對明軍主力第一次發動攻擊,已經到達極限的明軍不是也先的對手,節節敗退,但是也先卻不敢追擊,畢竟明軍有二十萬,而自己僅有五萬。

明軍為了防止也先騎兵進攻,紛紛挖掘壕溝,準備固守。八月十五日,也先詐和,表示願意和談,為了表示誠意,在和談的同時軍隊退去。

就在王振準備下令全軍躍出壕溝,馬上轉移的時候,戶部尚書鄺埜看出其中的端倪,也先已尾隨明軍多天,不可能就此撤退,希望王掁三思。可王振他就是王振,他壓根不管鄺埜的話,硬是下令撤退。

土木堡之變時,錦衣衛摻雜在大軍中,為何朱祁鎮還是被俘虜了

由於土木堡沒有水源,士兵已經兩天沒有喝水,一得到撤退的命令,直接亂成一團,你跑,我也跑。

突然間,消失的也先率領著騎兵出現在明軍的面前,此時的明軍根本沒有抵抗之力,蒙古騎兵就跟切菜一樣隨意著砍殺二十萬明軍。二十萬明軍全軍覆沒,上面所說的那些大臣也全部死於這場戰爭,王振同樣也死於這場戰爭,不過王振不是死於蒙古騎兵之手,而是死於己方將軍樊忠之手,樊忠拎著大錘一錘錘爆王振的腦袋。

身處這場戰爭的明英宗,已經喪失了二十萬大軍的控制權,他能夠控制的也就只有他的親軍,也就是錦衣衛在內的“衛”。

明英宗率領著親軍到處突圍,可就是突不出去,親軍的人數反而變得越來越少,直到最後一個不剩,只剩下一個名為喜寧的太監留在他的身旁。而他自己則保留了大明皇帝最後的威嚴,盤坐於亂軍之中,幸得一位蒙古騎兵慧眼識人,看出這是大明的皇帝,他才得以留存性命,要不然就得死於這場戰爭之中。

土木堡之變時,錦衣衛摻雜在大軍中,為何朱祁鎮還是被俘虜了

有的人或許會覺得,錦衣衛不是武功高強,能夠飛簷走壁嗎?為什麼突不了圍?其實錦衣衛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神,也跟正常人一樣,只不過因為他的特殊性(監視),導致了百姓對他們產生恐懼,也因此神話了他們。

結語

最該死在土木堡的人當屬王振與明英宗,可是卻偏偏只死了王振一個。如果明英宗也死在土木堡,那麼之後負責“北京保衛戰”,將也先打到落荒而逃,力挽狂瀾的于謙也就不會死了(于謙冤死於明英宗之手)。對於明朝而言,明英宗應該是一個死了比活著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