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心理學家: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不外乎是這3種心態

許多思想是從一定的文化修養上產生出來的,就如同幼芽是長在綠枝上一樣——歌德

首卷語

生活中的你是一個經常說“謝謝”的人嗎?或者你身邊有沒有喜歡經常說“謝謝”的朋友?

在受到他人幫助的時候,被他人服務的時候或者是獲得贈予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說一聲“謝謝”。

心理學家: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不外乎是這3種心態

但是如果一個人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漸漸演變成自己的一個口頭禪,即使受到的幫助不值一提,也會不斷的感謝對方。

時間一長,大家會覺得這類人虛偽又清高,他們口中的謝謝也都變成了假裝客氣,假裝有禮貌。

對於這樣的人,心理學家也有自己的分析。他們認為,經常說謝謝的人其實是有三個目的的。

心理學家: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不外乎是這3種心態

一、注重社會道德和責任感

從心理層面和精神層面來分析,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意識就是潛意識。

在人的思想中,除了潛意識之外還有一種就是意識。

潛意識是存在大腦之中的,是我們內心最真實最本能的想法。

我們會用臆想的方式想象會真實發生的事件,並且把這種潛意識裡想出來的畫面變成現實。

人們生活中的大部分行為都是潛意識下的產物,正因為不斷有這種臆想出來的事情,才成就瞭如今的我們。

心理學家: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不外乎是這3種心態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潛意識也都不相同。有一部分人喜歡將自己潛在的一些意識明顯地表現出來。

把潛在意識壓抑住並不好,但是如果完全釋放出來也對生活有一定影響。只有將兩者的關係平衡好,才會順應這個社會的發展。

而經常喜歡說謝謝的人,它們頭腦中的兩種意識就平衡得很好。之所以把謝謝掛在嘴邊,是因為他們更有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他們善於和人交往,能發現對方的優點並由衷的讚美。

和這類的人相處無疑是輕鬆又愉快的。

心理學家: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不外乎是這3種心態

二、試圖打破偏見

我們這裡所說的是一種適應性偏見(Adaptive bias),它是指人們看低自己真實的適應能力,抬高了一些事情對自己的影響。

歌德曾表示,如果一個人變得低劣,那麼他們只會高興別人的不幸,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的樂趣了。這種人是非常可悲的。

人們在一開始接受幫助的時候都會感恩,但是如果在這種環境裡待久了,或者經常受到幫助,那麼慢慢地就變得不再感謝對方。

所以大部分人在這種偏見的作用下,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習慣了之後也就不會想要說謝謝了。

而經常說謝謝的人,他們一直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不會覺得他人的幫助就是應該的,會一直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這樣的人會為對方著想,更適合長時間相處。

心理學家: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不外乎是這3種心態

把自己的感謝表達出來,不僅讓自己舒心,也會讓對方覺得愉快。

生活中人們會願意在可以長久性帶給自己快樂的事物上花心思,但是情況往往相反。

經常說謝謝的人在社會中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可,在社交上也處於優勢地位。

正因為他們懂得感恩,在受到幫助的時候會記在心理。當對方需要自己的時候,也會第一時間提供幫助。

這不僅僅是禮貌,也是間接償還人情的方法。

心理學家: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不外乎是這3種心態

三、希望獲得理解和尊重

情緒是人類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共情則是大多數人追求的一種感受。

共情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形成一些和自己心理感受相同的共鳴。

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到過:共情就是可以感受到對方內心的感受,並且從這些感受中瞭解對方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經常說謝謝的人,就是共情能力和感知能力都很高的人。

他們在和人相處的過程中,能快速的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從而認識到對方會給自己帶來哪些變化。

當得到對方的幫助和支援的時候,會及時地給出反饋,同時希望自己可以給對方帶來好的影響。

這類人的執行能力比較強,在人際交往上懂得照顧他人的情緒,能夠接受不同的觀念和感受,不會強迫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共情能力強的人能夠理解他人,同時也希望對方可以給予自己理解和尊重。

他們的自我意識比較強,能夠建立很好的社交關係。

心理學家: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不外乎是這3種心態

結語:

綜上所述,經常說謝謝的人更加註重社會規則和責任感,他們的社交能力較強,更容易得到幫助。

同時共情能力較強的他們,容易讓他人吐露心聲,懂得尊重他人,也會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對於這類人來說,在得到幫助的時候說聲謝謝就是應該這麼做的。

作者|陶庸子

編輯|陶庸子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