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喪偶式育兒、不雞娃 薄太后靠啥培養出“二十四孝”漢文帝

喪偶式育兒、不雞娃 薄太后靠啥培養出“二十四孝”漢文帝

漢文帝霸陵找到了(本報12月15日報道)

喪偶式育兒、不雞娃 薄太后靠啥培養出“二十四孝”漢文帝

喪偶式育兒、不雞娃 薄太后靠啥培養出“二十四孝”漢文帝

喪偶式育兒、不雞娃 薄太后靠啥培養出“二十四孝”漢文帝

南陵外藏坑發現的金銀器

喪偶式育兒、不雞娃 薄太后靠啥培養出“二十四孝”漢文帝

劉邦畫像

喪偶式育兒、不雞娃 薄太后靠啥培養出“二十四孝”漢文帝

《江蘇文庫·研究編》的《江蘇家訓史》

喪偶式育兒、不雞娃 薄太后靠啥培養出“二十四孝”漢文帝

南陵出土的陸龜和陶俑“飼養員”(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供圖)

近日,陝西西安白鹿原的江村大墓被確定為漢文帝霸陵。漢文帝母親薄太后的南陵外藏坑的最新考古發掘,則好像打開了一個個珍禽異獸“盲盒”。

漢文帝母子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低調了2000多年,不上網、不直播、不帶貨,居然還是上了熱搜。

經歷“喪偶式育兒”的薄姬,“不爭不搶不雞娃”,是怎麼培養出一個“二十四孝”、十項全能的兒子的?

“簡樸皇帝”漢文帝,有著蘇南蘇北的“混血”基因。他的父親漢高祖劉邦是沛縣(今江蘇徐州)人,而母親薄姬是會稽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江蘇文庫·研究編》的《江蘇家訓史》中,梳理了“劉氏皇族家訓”。來看看,漢代皇族是怎麼教孩子的。

現代快報+記者 劉靜妍

薄太后→漢文帝

主動退賽,甘當“小透明”

劉恆:媽媽,我們不在長安搖號買學區房了嗎?

薄姬:兒啊,咱學區被分到代國了。挺好的。

白鹿原上,薄太后的南陵遙望漢文帝的霸陵,被稱為“望子冢”。

在南陵外藏坑最新考古發掘中,造型精美的金銀器閃爍著千年如一的光,金絲猴、烏龜、仙鶴等珍禽異獸的發現更是令人咋舌。

薄姬,和歷史上大多數美女一樣,沒能留下名字。劉邦是他的第二任老公,而且長年處於“不線上”狀態,要問肯定就是在忙事業。

薄姬生下兒子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生活在“紅覺院”(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烽火鎮劉家村附近)。

薄姬是吳郡人,熟悉吳地的種植、刺繡,她把這些先進技術教給村裡的婦女。村裡民風淳樸,孩子們親切地喊她“姑婆”。

年幼的劉恆從小在這裡長大,看到很多民間疾苦,感同身受。母親的言傳身教,讓他養成了接地氣的好性格。

公元前196年,劉邦在鎮壓陳豨叛亂後,終於想起了自己的第四個兒子。7歲的劉恆被封為代王,有了自己的封地代國。

然而,母子倆的家庭地位還是很尷尬。

呂后強勢霸道,戚夫人長袖善舞。她們都削尖了腦袋,為自己兒子搶第一名。

面對兩大競爭對手,薄姬主動選了“退賽”, 獨自帶著兒子遠赴封地代國,當起了“小透明”。

柔弱的薄姬,硬是憑著一己之力,培養出了一個“暖男”兒子。

母親病倒了,劉恆心急如焚。他照顧母親三個多月,衣不解帶。藥湯熬好之後,他都要親自試吃,再餵給母親。

這就是“二十四孝”中的“親嘗湯藥”。

當了皇帝之後,漢文帝更加“實力寵媽”。自己節衣縮食,最愛的老婆也不許穿拖地長裙,但是好東西都得給老媽來一套。

“暖男”漢文帝對媽媽好,對老百姓也都挺好。他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政策,讓飽經戰亂的華夏大地迅速恢復了元氣。

漢高祖→漢惠帝

沒文化的虧,不能繼續吃

劉邦:這沒文化的虧,爹這輩子是吃得夠夠的,可是爹不希望你繼續吃。

劉盈:知道了,爹。你放心,我一定好好讀書,給弟弟們做榜樣。

一個對劉恆母子而言有點殘酷的真相是:“渣爹”劉邦並不是所有時候都渣,也不是對所有兒子都渣。他當上皇帝之後,面對自己的繼承人,教育起來可一點兒都不含糊。

病危中的劉邦,還不忘對嫡長子劉盈“嘮叨”一番。他一輩子沒讀過什麼書,愣是拼了老命,也要“手敕太子”。

他坦言,自己生逢亂世,趕上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世道,所以從小沒受過好的教育,被當時流行的“讀書無用論”洗了腦,還沾沾自喜。

天下初定,劉邦向儒生陸賈問治國之策。陸賈說:《詩》《書》。

劉邦破口大罵:我馬背上得天下,關詩書什麼事?

陸賈回懟:馬上能得天下,還能馬上治天下嗎?秦併吞天下,如果知道行仁義,還有你什麼事?

劉邦覺得陸賈說得很有道理。

總之,劉邦年輕時沒有機會,也沒有意向好好讀書,交際往來的也多是草莽之輩。做了皇帝以後,他才知道讀書的重要。

他先是自我批評一番,總結一輩子成敗得失,然後告誡太子:你再看看你的水平,還不如我呢。要加油啊!

他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毫無保留地傳達給兒子。

漢文帝→漢景帝

生死看淡,喪事簡單辦

劉恆:渺小如我,能有這麼長壽命,還當了20年皇帝。我已經很滿意了!這都是上天保佑,託老百姓的福。

劉邦很努力,想培養一個有擔當的太子,但最後還是敗給了呂后的強勢。當了半輩子小透明的薄姬,卻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兒子。

前面我們說到,薄太后南陵出土了大量金器和珍禽異獸。相比之下,舉世矚目的霸陵,其外藏坑內容顯得非常簡單:除了銅器、鐵器等明器模型,就是陶俑、陶俑、陶俑……

一切,來源於漢文帝臨終前的安排。他在遺詔中,傳達了他體恤民生、簡約喪事的安排。

可是,身後事都是後人安排,要是兒子想過度執行怎麼辦?

那就先給他講清楚道理。他認為,萬物由生到死是自然規律,人無法改變,坦然接受就好,沒什麼值得恐懼和悲傷的。

“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

很難想象,這樣超然、豁達的生死觀,出自一個2000多年前的封建帝王。畢竟,他前任、後世的很多“同行”,都對長生不老更感興趣。

既然生死只是自然現象,那麼也就不必大辦喪事、勞民傷財。

文帝不僅自己成功,培養兒子也很成功。景帝的文治武功沿襲文帝舊制,父子共同締造了“文景之治”。

和父祖輩一樣,漢景帝也想給天下找個明主,給家族選一個好家長。

他試探太子的母親慄姬,慄姬卻出言不遜。他立刻警覺,認為這對母子擔不起這個責任。太子劉榮因此被廢。

臨終之前,他又掙扎著辦了一件事:給16歲的太子劉徹提前“加冠”,行成人禮,正式完成責任的“交接”。

從古至今,

“成長的煩惱”困擾著一代代孩子和家長。

當下瘋狂“雞娃”的家長們,

不妨放下焦慮。

或許,

從薄太后的育兒經、漢室皇族家訓中,

能悟出一些家庭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