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規劃四季運營,冬奧場館為賽後利用做足準備!

冬奧會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隨著比賽日程推進,除了對賽事的關注,奧運場館的賽後利用問題,又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2月11日,在“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組委”每日例行新聞釋出會上,北京冬奧組委介紹了北京冬奧會賽事場館的賽後利用計劃。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表示,北京冬奧會所有的場館在建設之初同時考慮了賽後使用和賽後遺產的雙重要求,都制定了相應的計劃。

規劃四季運營,冬奧場館為賽後利用做足準備!

新華社照片,北京,2月11日 冰球賽場燈光秀 ? ?這是在一場女子冰球四分之一決賽前進行的燈光秀。

對於主辦城市,舉辦奧運歷來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賽後場館的持續運營問題。奧運場館“賽後荒”成為一道難解的世界性問題。在此前的各個奧運主辦城市對奧運場館的後續利用中,不乏值得警醒的前車之鑑。例如,1976年舉辦第21屆奧運會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在1。24億美元的預算基礎上超支至15億美元,場館花費佔70?為蒙特利爾市民帶來了持續20多年的財政負擔,導致該市市政設施簡陋破敗卻無力改善,亦因此奧運場館的“賽後荒”難題有了“蒙特利爾陷阱”的名字。

不僅是夏季奧運會,舉辦冬季奧運會也同樣可能陷入“蒙特利爾陷阱”,1998年冬奧會主辦地日本長野,因190億美元的鉅額場館及高速火車建造費用,以及鉅額的後續維護費用,帶來了經濟大衰退,次年有211家企業破產。“蒙特利爾陷阱”也不只是上個世紀的難題,2016年第31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裡約,花費46億美元舉辦奧運會過後,場館很快被斷電,並因缺乏維護而被當地居民將數千座椅搬走,場館荒廢,如今游泳館也淪為了汙水池。

當然,在諸多奧運主辦城市之中,也有跳過“蒙特利爾陷阱”實現持續運營的成功經驗。北京冬奧會博採眾長,從成功的經驗中吸收參考,制定了北京冬奧會場館的賽後利用計劃。

第一種後續運營思路,是場館建設時保持最小成本,可拆卸或使用舊場館是主要方式。例如,2012年的倫敦奧運,採取的就是儘可能採用臨時場館設施,最終在奧運會後拆除了東倫敦200多座臨時建築,回收利用了95?拆除物,超過了90?迴圈利用率標準,拆卸了重複利用,自然也不用考慮後續維護的問題。北京冬奧會也部分採取了使用舊場館的方式來避免後續運營問題。北京作為“雙奧之城”,在2022年的冬奧會中使用了6個2008年奧運會的場館,最受矚目的是變身為“冰立方”的“水立方”,同時,一些2008年時的土地、城市基礎設施等也被再次利用。這是作為首個“雙奧之城”的北京,為奧運場館後續利用所給出的“中國方案”的一部分。

第二種運營思路,則是在新建場館之初就規劃好後續利用計劃,將後續運營思路嵌入設計,讓場館功能儘量多元化。1988年舉辦第24屆奧運會的韓國首爾(時稱漢城),將場館改建為文體休閒娛樂中心和綜合性公園,而北京在2008年舉辦奧運會之後,主要的奧運場館鳥巢與水立方,不僅承擔了國際頂級賽事的舉辦,成為大型會議與文藝表演的場館,更是文化新地標與5A級旅遊景區。奧運後的10年間,鳥巢共接待中外遊客超過3200萬人次,舉辦大型活動累計600餘場次,形成了奧運場館反覆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國經驗。

在2008年奧運場館的成功運營思路基礎上,此次冬奧場館也在設計時就將後續運營考慮貫穿始終。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表示,冬奧場館在規劃建設之初,就把如何利用場館作為一個考慮的先決條件,嵌入到規劃建設等全過程。

一方面,是一流場地要辦一流賽事,另一方面,是必須面向大眾開放,更重要的是考慮場館的四季運營。李森指出,山地旅遊、戶外運動、腳踏車、攀巖等活動,每一個場館,特別是山地場館都有非常好的計劃。例如,原來的雲頂滑雪公園,即張家口賽區的場館,現在除了雪地旅遊滑雪的人口以外,其實夏秋季旅遊的人口要遠遠多於冬季滑雪的人口。從長遠目標來看,場館的持續運營不是孤立的,而是從整體的角度來打造的。

北京冬奧場館從設計之初已對持續運營作出詳細的規劃,相信在2008年奧運場館的成功運營基礎之上,北京冬奧場館亦能實現綠色發展,讓公眾更好地享受奧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