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作好水文章 走上致富路

透過治水,赤山鎮實現河暢景美。

本報記者 洪懷峰 文/圖

5月17日一大早,上栗縣赤山鎮灣裡村村民吳春萍,與往常一樣擰開家裡的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汩汩流出。

“以前,我們村用水不便,水質也不好,特別是下半年乾旱的時候,村民要去幾百米遠的河裡挑水。”吳春萍說,現在村裡建了蓄水池,開通了自來水,足不出戶,就能喝上乾淨的水。

灣裡村村民飲水的變化,得益於赤山鎮治水的不懈努力。近年來,赤山鎮透過落實“河長制”,實施“五水共治”(治理汙水、河水、飲用水、農用水、洪水),並與改善人居環境,服務當地相關產業緊密結合,變民生“痛點”為發展“亮點”,實現治水與“治窮”雙贏,讓群眾過上了“靠水吃水”的好日子。

以治水優生態

赤山鎮水資源十分豐富,有萍水河等5條河流貫穿全境,中型及小型水庫8座,是典型的“江南水鄉”。

然而,早些年受沿岸種養業發展、居民生活垃圾傾倒以及生活汙水直排河道等諸多因素影響,一些河流失去了“美麗身影”,成了影響人居環境的“黑臭河”。

如何讓“江南水鄉”的生態好起來,河裡的水重新清起來?問題在水裡,根源卻在岸上。從2017年開始,赤山鎮採取建管網、修溝渠、清淤泥的同時,對一些汙染水源的養殖場進行拆除。截至去年底,全鎮共投資3500餘萬元對萍水河、灣裡河進行治理;投資600餘萬元用於飲水工程;投資300餘萬元進行山塘治理。赤山鎮還以落實“河長制”為契機,在全鎮組織成立了18個村級“河庫長”,建立“巡河員+保潔員+監督員”工作機制。沿河村莊的巡河員兼保潔員,成為“河長制”工作的參謀員、監督員、宣傳員、聯絡員,最大限度地打通治水“最後一公里”,改變了“幹部在幹、群眾在看”的局面,實現了從“河長制”到群防群治。

家住萍水河邊的村民黃新亮是一名巡河員兼保潔員,每天7時許,他會沿著負責管護的河道巡查一遍,同時勸導沿河居民不亂倒汙水、不向河中拋擲垃圾等。透過多年的努力,赤山鎮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基本得以實現。

以治水惠民生

值得稱道的是,赤山鎮治水,不是簡單地讓河水活起來,生態好起來,而是把治水與改善人居環境、服務當地特色產業緊密結合,把治水成效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群眾共享“治水紅利”。

大院村毗鄰萍水河,曾以養魚聞名。村民鍾石林是當地有名的養魚“土專家”。“3年前,由於大院河水質不好,發黑發臭,養不了魚,我就外出打工了。”鍾石林告訴記者,後來政府大力治水,清理“臭水溝”,對魚塘清淤引活水,他又回來幹起了老本行,還聯合8戶村民組建了養魚合作社。良好的水質和優美的環境,吸引了很多城裡人來買魚釣魚。去年,僅垂釣一項就讓他增收10萬餘元。

現在,大院村“靠水吃水”,走出了一條興業富民的農旅融合之路。全村有500多畝水塘,每到週末與假期,很多遊客前來買魚釣魚;村裡種植了瓜果近2000畝,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採摘,每戶因此增收2萬元以上。

在赤山鎮,像大院村一樣,依託豐富水資源和發達的水系實現強村富民的不在少數。幕衝村依託穿村而過的美巨溪,建設了田園之家、清境江溪等休閒設施,打造了生態旅遊基地、龍蝦養殖基地等專案,成為萍鄉市民郊野遊的熱門之地,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赤山鎮黨委書記歐陽鈺明告訴記者,下一步赤山鎮將依託豐富的水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全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串點、連線、成片,將“治水紅利”轉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