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高中生背《詩經:關雎》,教材讀音惹爭議,“樂”字到底讀什麼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最近,讀高二的兒子正在背誦《詩經》,好巧不巧的是,我學《孟子》到大多半,實在能力堪憂改成了學習《毛詩傳箋》,於是,我們家朗朗讀書聲總是讓孩子爸爸覺得很崩潰(他不愛看書)。

兒子背《詩經》只背三首:國風中的《關雎》、《氓》、《蒹葭》。正好都在讀《關雎》,我們就做了一個探討。

高中生背《詩經:關雎》,教材讀音惹爭議,“樂”字到底讀什麼

遇到的第一個生字是“荇”。這個字我以為是“xing”二聲的讀音,問過孩子後,他說,是四聲。看來,人到中年,不學習就要落後啊!

但是,最後一句話: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就難住了我們兩個了,並且達不成一致。

在《毛詩傳箋》中,是這樣註釋的:樂音洛。我把這段內容給兒子看了。孩子卻說,老師教他們的是“樂le之”並不是“樂luo之”,也不是“樂yue之”……老師說的是對的。要聽老師的。

那麼,這其中的“樂”字到底該讀什麼音呢?

高中生背《詩經:關雎》,教材讀音惹爭議,“樂”字到底讀什麼

如果按照毛詩的說法,《詩經》中“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中的“樂”應該讀“洛”的音才是正確的。

但是,“樂”字,從古到今,向來發音比較多。

“樂”字讀“yue”的情況,在論語中最為常見:

我們熟悉的《論語》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其中的“說”字和“樂”字,應該都是“yue”的讀音。可是,有的教材卻把“樂”的讀音標註為了“le”。這其實是錯誤的,如果想要原汁原味的學習古代人的典籍,那麼讀音勢必也要按照他們的讀法來感受才能有所收穫。

高中生背《詩經:關雎》,教材讀音惹爭議,“樂”字到底讀什麼

“樂”字讀“le”的情況,在現在推廣普通話後最為常見:快樂、樂呵樂呵、歡樂、樂此不疲等等,都是讀“le”的發音。

“樂”字讀“luo”的情況,在方言中較為常見:

在四川,很多人說“快樂”就讀“kuai luo”而非“kuai le”。除此之外,在明清時代,當時的官方修訂版本的《詩經》中,明確將裡面的“樂”字讀音統一設定為“洛”音。

高中生背《詩經:關雎》,教材讀音惹爭議,“樂”字到底讀什麼

可見,就一個小小的“樂”字,我們從古代到今天,就有說不完的典故出處。但是,在應試考試,以及現行的普通話推廣過程中,《關雎》中的最後一句話,用現在流通的說法應該讀“樂(le)”;可是按照真正的先秦時代詩經盛行的年代,我想,這個字肯定不是讀“le”,極大的可能是讀“yue”。

後來,兒子說,他也不知道讀什麼了。反正他學的是“le”的發音,並非“yue”,也不是“luo”……孩子說:就按照老師講的來讀,就好。

看來,現在初中和高中的孩子們在應試教育方面的學習,還是以“現行的普通話”為基準來學習古代文學著作。

無論學習《詩經》,還是學習《毛詩傳箋》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單字讀音到底如何讀?在毛詩中還涉及到了一種註釋讀法,比如說,【“重”直用反】、【“見”賢遍反】、【“朝”直遙反】、【“濩”胡郭反】……這些“某某反”到底都是什麼意思呢?

高中生背《詩經:關雎》,教材讀音惹爭議,“樂”字到底讀什麼

我自己理解的意思是:後面兩個字的聲母和韻母重新組合,形成了前面字的讀音。比如說【“濩”胡郭反】吧,“胡”字拼音是“hu”,“郭”字拼音是“guo”,兩個把後面的韻母放到前面的聲母前面,就是“huo”,所以“濩”字,讀音是“huo”。

為了更方便表達我自己的理解之意,畫了張示意圖。如下圖:紅圈內是字,長方形內是切音重組後的讀音。但是,這個“反”字如何理解,以及切音後重組的音到底該讀幾聲,我還不是很明白,如有了解的小夥伴,可以留言探討下。

高中生背《詩經:關雎》,教材讀音惹爭議,“樂”字到底讀什麼

不讀毛詩,不學習古人典籍,哪裡會曉得這字的讀音還能有這種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呢?這可比數學要難多了……

而且《詩經》中的每一個首歌,儘量不翻譯為白話文去釋義,形成白話文後,那種意境就沒有了。詩經就如同現在的歌曲,是需要感受的,而不是去死記硬背的。

最後的最後,真的跟大家建議一下:開始學習四書五經吧,這些中國的經典著作真的真的對我們的生活,啟發我們的智慧有特別大的幫助。

尤其作為家長,更應該具備大智慧,否則面對孩子的家庭作業,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被氣到血壓飆升的時候,可以學習一下古人的智慧,為何古人就沒有被孩子氣死還能做到一團祥和?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我是老阿姨娜娜,寫寫字,致力於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傳播!歡迎關注,探討。啟發智慧,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