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所謂“三季人”出自這樣一個故事。

話說: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很高興地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用問嗎?於是便問答:“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錯了,四季!”“三季!”。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呀?”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孔子說:“你沒有看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跟他都講不通。你吃點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這個故事中的“三季人”在現實生活中真是不在少數。可以用“刺頭”、“槓頭”、“不吃虧”來形容他們。出現的場合大致兩種:一是面對面的和他說某些事,無論與工作有無關係,無論是否為活躍氣氛,拉近彼此親密度,閒談扯題外話到多遠,“三季人”都會在令人興奮一笑的高潮中給你當頭一棒,喝斥著說你的不對,聲音提高著滿口這個不是,那個不應該的。二是你在和別人說話時,沒他什麼事,在一邊幹著別的事的他也會豎著個耳朵聽聽,說到一些他認為不對的地方,立刻插進來聲音一定是蓋住天地的,大刀闊斧的駁斥著你們種種不對,間接的顯著只有他對,只有他懂。

遇到這種人真是十分掃興,脾氣大的人有想立刻抽死他的感覺。個人觀點看法不盡相同,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立場、視角和透視度,透過語言的溝通和交流,達到和彼此信任的對方互換意見、傾訴衷腸的目的。但“三季人”的出現,令場面變得火藥味十足,他們自認為“有理就在聲高,你們說的全不對,我說的都對,你們都要聽著”,這樣的結果令人氣憤的同時,他們也會失去很多東西。首些,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度越來越淡薄,沒有人願意吃兩次或多次虧並和一個在他眼裡永遠別人沒理的人聊任何話題,得到的反饋永遠以失望告終。久而久之,這種人一定是沒有一個真心朋友在他的身邊。另外,“三季人”的性格脾氣如此糟糕真是很容易得罪人。遇到心胸寬廣的人時,對“三季人”的態度不過一笑而過,以“你對你對你說的全對”的話語來緩解緊張氛圍。心眼小的人不乏少數,當時的臉紅脖子粗的尷尬場景可能會讓她們記一輩子。

當然,凡事都應樂觀面對,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對任何人,任何事情,當你要發脾氣,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一個春天生秋天死的可憐蟲,何必跟他一般見識,這樣就會讓你心平氣和了。如果你和他爭執下去,那麼可悲的是你也在漸漸的走入“三季人”的圈子,所以有時“吃虧是福”。再有就是,知道對方是“三季人

或有“三季人”在場時就不要進行深入的對話,最好能避而遠之才就避之,這樣你我都好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