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非遺文化進社群:賡續城市文化歷史文脈 打造優質非遺陣地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趙菲菲 東營報道

從2020年10月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東營市開展“非遺在社群”試點工作至今,“非遺在社群”的口號打出,試點期限已經過半,東營市墾利區各個“非遺社群”遍地開花,從“非遺進社群”到“非遺在社群”,讓非遺傳承人紮根社群,長期開展非遺傳承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從基本的普及層面更進一步。

自2017年“非遺在社群”試點取得初步成效後,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於2020年在全國拓展“非遺在社群”試點範圍,支援北京市東城區、上海市、溫州市、青島市、東營市、荊州市、深圳市、成都市8個城市開展“非遺在社群”試點工作,為期兩年。

在“非遺在社群”專案中,墾利區牢牢把握“尊重社群居民主體地位”“選擇適合非遺資源”“創新工作模式”“發揮傳承人作用”等重要工作原則和重點,制定具體方案,探索在城市中傳承非遺的有效方式,維護和營造非遺傳承發展的良好生態,提高社群居民身份認同感和持續感,賡續城市歷史文脈,打造出了一批特色案例。

在書香社群的黨群服務中心,藏著一個特色社群非遺展廳,陳列展示著各鎮街及社群區域內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專案實物,輔以文字說明,配以專業解說講解,參觀者可以全面、直接、系統地瞭解墾利區特有的非遺文化底蘊和風采。墾利區黃色的黃河文化、藍色的海洋文化、紅色的革命文化、黑色的石油文化、多彩的移民文化等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讓非遺走進群眾,走進居民心中。

非遺文化進社群:賡續城市文化歷史文脈 打造優質非遺陣地

書香社群作為以呂劇藝術為特色的“非遺進社群”專案,具有紮實的群眾基礎,因呂劇演唱伴奏愛好者比較集中,於2020年8月份成立了“呂韻書香”呂劇藝術中心,並組建了非遺文化傳承服務隊,骨幹人員達100餘人。2021年3月份開始,“呂韻書香”呂劇藝術中心在墾利區範圍內開展以“頌黨恩、跟黨走、添光彩”,傳承紅色基因,豐富黨史學習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三進”活動。先後在北十井村、萬達財富新城小區、南十井村、民豐村、七村、西宋村、匯豐社群、康居社群、勝錦社群、黃河廣場、植物園等地成功組織了大型演出26場次。“我們演出了《苦菜花》、《紅燈記》、《沙家浜》、《洪湖赤衛隊》、《李二嫂改嫁》選段,《歌唱祖國》、《唱支山歌給黨聽》等60多個紅色經典及呂劇傳統節目,家喻戶曉的故事情節,以及廣泛傳頌而又非常熟悉的紅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好評。”墾利區書香社群離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王健林告訴記者。

非遺文化進社群:賡續城市文化歷史文脈 打造優質非遺陣地

為了打造“一起非”全國“非遺在社群”試點品牌,墾利區推出一系列的非遺專案組合拳,推動了墾利區非遺工作走上“非”速發展快車道。

開展“非同凡響”系列群眾活動,利用非遺宣傳月及非遺日等時間節點 ,組織京劇、呂劇、墾利鑼鼓等優秀非遺專案深入到社群演出,各社群積極舉辦太極展演、草編、虎頭鞋培訓,旗袍傳統禮儀培訓等一系列群眾非遺活動十餘次,參與6000餘人次,促進了非遺在城區的傳播發展。組建了邵家草編、留年旗袍、墾利鑼鼓,虎頭鞋等非遺專案傳承志願服務隊,到社群開展培訓,傳授手工技藝,年度開展40餘期,培訓千餘人次,在提升非遺專案普及度的同時,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貧困群眾就業脫貧。建立了“非常了得”非遺社群保護基地以及工作室,成立以軍苑社群虎頭鞋製作工作室、中興社群旗袍製作保護基地、左家工作區草編保護基地、民豐工作區鑼鼓傳承基地、書香社群“呂韻飄香”呂劇傳承基地為代表的一批優質非遺陣地,讓普通民眾參與,使社群群眾及青少年直觀瞭解、親身體驗非遺文化。

墾利區積極落地“非同一般”社群非遺展館,重點打造以旗袍製作展館、黃河口草編展館等為代表的社群非遺展館,常年免費為市民提供一個展示民族民間文化的視窗,展館年訪問5000餘人次,使得更多的群眾在體驗製作過程的基礎上,更多瞭解優秀非遺產品和豐碩成果。

非遺文化進社群:賡續城市文化歷史文脈 打造優質非遺陣地

非遺來自群眾,就要活在群眾之中,為了讓非遺文化真正的走進到群眾中間,墾利區重點在非遺傳承人收學生、帶徒弟,非遺技藝傳承上狠下功夫,大力實施非遺專案進學校、進課堂活動,在各社群文化綜合服務中心、街道老年大學、轄區內第二小學開設非遺課堂,使各社群群眾、學生對非遺專案看得到、學的到、樂參與。據粗略統計,年度培訓達5000餘人次,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