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嘉靖皇帝時期的“大禮議”事件對明朝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

明朝16個皇帝中,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明世宗嘉靖兩人都是以藩王的身份非正常即位。朱棣以“武”的形式起兵趕走建文帝當了皇帝,而嘉靖則以“兄終弟及”的“文”的形式登上了皇位。

嘉靖皇帝時期的“大禮議”事件對明朝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

雖然兩者繼位形式不同,但如何面對前朝留下的舊臣都成了他們當皇帝后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對朱棣而言,這個問題相對還好解決,因為他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看不慣的大臣殺了便是。但嘉靖皇帝不同,他是因為堂兄武宗朱厚照沒有留下子嗣(也有人說他生不出兒子),根據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規定為依據,在楊廷和為首的內閣支援下才當上皇帝的。如果濫殺擁立之臣,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將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嘉靖皇帝時期的“大禮議”事件對明朝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

楊廷和

對朱厚照尚且不給面子,對於嘉靖皇帝這個由自己親手扶持上去的十六歲的小皇帝,自然更不放在眼裡了。

繼位之初,嘉靖非常瞭解這位內閣首輔的能量,“每如廷和從容賜茶慰論,欲有所更定,廷和率不可順帝指”,每次會面都好言好語奉座沏茶,像巴結領導一樣順從楊廷和。

十六歲的嘉靖皇帝想當一個真皇帝,不想被人挾持,就得打倒楊廷和。思來想去,他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那就是關於他的親生父親興獻王的名份問題。嘉靖皇帝即位以後,楊廷和等人引經據典,提出嘉靖皇帝宜稱孝宗(朱厚照的父親)為“皇考”,稱興獻王、興獻王妃為“皇叔父”、“皇叔母”,就是說嘉靖以後你不能叫你爹興獻王叫爹了,要叫他叔叔,你以後的爹是孝宗皇帝。

嘉靖皇帝時期的“大禮議”事件對明朝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

按古代禮制,“大宗者,尊之統也,不可以絕”,遇大宗無嗣,也無同父兄弟,而需由小宗入繼帝位時,小宗必須“入嗣大宗”,過繼給大宗,然後才能繼承帝統。

明朝時,孝宗-武宗這一宗系是帝統,是大宗,但因為武宗無後,才由嘉靖皇帝即位。為了保證他繼位的合法性,他必須由小宗興獻王宗系改入大宗孝宗這一宗系。楊廷和這一提法是合理的,卻是嘉靖皇帝所不能接受的。

因為按這種提法,則表明嘉靖皇帝不是自然繼承的,是他們按照宗法制度迎立的,楊廷和這些大臣就有了“捧日之功”“定策之勳”,容易產生相權分割皇權、外廷干涉內廷的局面。再加上嘉靖不願意認別人當爹,這場鬥爭就展開了。嘉靖皇帝為了證明“我爹是我爹”,就從南京找來了張璁和桂萼這兩個官場失意的人,他們從“孝”出發,提出,“繼統”與“繼嗣”不同,“子無自絕父母之義。故謂皇上為繼統武宗而得尊崇其親則可,謂嗣孝宗以自絕其親則不可”,就是說,世宗只需要繼武宗皇位,而不需要繼孝宗宗嗣,而且還可以加尊父母封號。

從正德十六年,張璁和楊廷和為首的“保皇派”開始了一場長達4年的大辯論,兩派由宗法理論之爭上升到黨派政治之爭,楊廷和因此致仕,大學士蔣冕、毛紀,禮部尚書汪俊,吏部尚書喬宇等先後罷官,這就是明朝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嘉靖皇帝成功了,他戰勝了楊廷和,他終於可以叫“恭穆獻皇帝為皇考,章聖皇太后為聖母”,證明了“他爹是他爹”。此外,他最大的收穫是,他找到了一條控制群臣的好辦法,那就是透過議禮,來挑選服從他的人作為傀儡,進入內閣替他處理朝政。

張璁,以後的夏言、嚴嵩、徐階都是因為議禮而受到他的寵信,步步高昇,入閣拜相,內閣大學士完全成了為嘉靖皇帝議禮服務、供應青詞、燒煉仙丹的奴僕,內閣由他一手掌握,皇權專制一度達到了高峰。

大禮議更惡劣的影響是開啟了明朝士大夫大規模的黨爭。為了爭奪內閣權力,張璁聯合楊一清搞掉首輔楊廷和,楊一清為首輔。接著張璁又搞掉楊一清,自為首輔。然後是夏言搞掉張璁,嚴嵩搞掉夏言,徐階搞掉嚴嵩。

延續到隆慶、萬曆年間,高拱搞掉徐階,張居正搞掉高拱,張居正一死,也落得個問罪抄家的結局。到萬曆中期以後黨爭更盛,官員們各立門戶,在朝廷上就是吵架,置國事不顧,以至天怒人怨。說明朝滅亡,始於嘉靖,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