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省下的排放指標能賣錢,山東這項試點有什麼效果?

面對要素趨緊的共性難題,如何更大力度強化要素保障,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提出“加強要素保障創新”,強調必須強化政策協同性,以新思路新舉措,在市場化交易上、差異化配置上、內生性挖潛上發力,打破要素“天花板”,換來發展“一片天”。在此,給大家推薦兩個要素保障創新的典型案例,敬請一閱。

排汙權交易推動企業主動治汙

東營開展試點,最佳化環境資源要素保障

□ 本報記者 陳曉婉

本報通訊員 張素華

專案上馬首先要過“環境門檻”——完成汙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替代是審批上馬的前提,不得突破“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

專案易尋,指標難找,汙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替代指標從哪來?“目前東營正在制定排汙權交易細則、排汙權政府出讓基準價確定機制、排汙權出讓收入管理等規定,建立健康有序、執行有效的排汙權交易市場,力爭今年四季度進場交易。”東營市生態環境局高階工程師馮春燕告訴記者。

環境資源要素與建設專案能否儘快落地息息相關。“為解決環境容量資源有限和保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之間的矛盾,我省探索藉助市場手段對稀缺的環境資源要素進行最佳化配置,試點開展市域內排汙權交易試點工作,力爭為全省開展排汙權交易蹚出一條路徑。”省生態環境廳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處副處長蘇波介紹,東營市正是試點之一。

去年11月,東營出臺《東營市排汙權有償使用與交易試點暫行辦法》,結合行業分佈現狀,確定了排汙權交易試點的行業範圍為精煉石油產品製造、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新建、改建、擴建專案。確定了試點的主要汙染物為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

在馮春燕看來,排汙權交易最顯著的效果將展現在拓展總量指標來源上。“生產實踐中存在這樣的現象,有些專案處於停產或者關停階段,指標已經不用了,有些專案的指標有餘量,而切實解決有需求的找不到指標來源。市場機制建立起來就能有效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盤活閒置資源,拓展總量指標來源,提高環境資源利用效率。”

市場機制的引入能激勵企業減排。企業減排之後結餘出指標,可以進入市場交易繼而產生收益,不僅能有效激勵企業從被動治汙向主動治汙轉變,還能為建設專案騰出更多的環境空間。透過排汙權交易最佳化配置有限資源,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最大化。

市場機制的引入並不意味著政府宏觀調控的撤出。“排汙權交易是提高環境資源利用效率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的途徑。政府的調控將始終發揮作用。”蘇波說。

集約用地引來產業聚集

濟南高新區探索工業用地轉型升級新模式

□ 本報記者 陳曉婉 王健

本報通訊員 宋 輝

濟南高新區生命科學城裡的濟南藥谷產業園,如今已全部竣工投產,引進10家規模以上生物醫藥企業,涉及生物化工、醫療器械、基因研究等多條核心產業鏈。

“園區對我們專案匯入和落地提供了全生命週期的服務,尤其是在選址和優先供地等方面。”國源生命科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寧介紹,從最初開始洽談到企業入駐,僅用了半年時間,“效率非常高”。

濟南高新區充分考慮中小醫藥企業入駐的顧慮和發展的特點,確定了政府“築巢引鳳”的思路和成片區地在工業綜合用地上建設多層廠房的整體開發方案,努力降低企業用地成本。中小醫藥企業以租賃方式入駐,拋去重資產負擔輕裝上陣,將資金更多用於研發生產,快速步入發展高速路。

濟南高新區生命科學城發展中心主任楊文明介紹,濟南藥谷產業園內的公司和同類屬傳統工業企業在用地面積相當的情況下,畝均產值為後者的1。7倍,年綜合能耗僅是傳統企業的1/5。

政府藉助工業綜合用地特點優勢,量身打造成片區多層廠房,為企業自身發展騰出寬鬆的空間,鼓勵企業大膽嘗試,完善自身生產研發短板。園區配備的蒸汽鍋爐、汙水處理設施、危化品倉庫等,也為上下游企業入駐提供了便利條件。企業則根據廠房格局“牽手”相關企業共同入駐,園區產業“上下游”緊密關聯,形成了小範圍內“產業鏈經濟”。截至目前,園區共引進56家生物醫藥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

【來源:光新聞】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