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鎮寧縣江龍鎮:譜好“五線譜”奏響易地扶貧搬遷新篇章

為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鎮寧自治縣江龍鎮緊盯“為民服務解難題”目標,以搬遷群眾的切實需求為抓手,不斷促進後續扶持工作建設,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譜好基層黨建“線”

“我退休前是村幹部,現在搬遷到這裡,還能發揮黨員的餘熱,為群眾辦點實實在在的事。”江龍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小組羅朋對接下來的工作信心十足。一直以來,江龍鎮按照“組織先建,黨員帶領,治理先行”的思路,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基層黨組織建設。一是組建搬遷安置點黨組織,推動11名搬遷黨員群眾成立黨小組,確定黨小組組長。二是將搬遷安置點黨小組納入所屬社群黨支部管理,嚴格按照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要求建立健全黨員活動室。設定黨組織生活內容,嚴格執行“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民主評議等基本制度,推進安置點黨建活動與社會治理有機融合,規範執行;三是發揮黨員引領作用。開展搬遷安置點黨員培養和發展、群眾教育引導工作,發揮黨員示範引領作用,鼓勵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增收創收。

譜好基本公共服務“線”

“之前家裡一直不太願意搬出來的,現在孫子上學方便,醫院、菜場離得也近,下樓就可以辦養老保險,日子真是過得越來越開心,感謝國家有這麼好的政策。”茅草村的搬遷群眾王大芬說。江龍鎮始終堅持以群眾為中心,不斷推進搬遷安置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做好教育服務保障。依託就近教育資源,選優配強優秀師資力量,改(擴)建公立學校4所,強化校園周邊環境治理,打造安全舒適的就學環境,確保170戶搬遷群眾適齡子女就近入學,安心上學;二是強化搬遷群眾醫療保障。擴建鎮級中心衛生院,配置醫療床位50餘張,配備40名專業醫務人員,定期組織醫務人員前往搬遷安置點開展免費醫療服務;三是推進便民利民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在搬遷安置點設立政務一站式服務大廳,陸續推動社會事務辦、合醫辦、人社中心、村管站、退役軍人服務站等十餘個便民服務視窗入駐,把服務和關懷送到搬遷群眾家門口、心坎上。

譜好就業服務“線”

“我們公司入駐前就對江龍搬遷安置點調研過,這裡發展前景不錯,同時也能響應國家號召,為搬遷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貴州盛聚祥發製品手工藝有限公司負責人皮永菊介紹。為了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的問題,江龍鎮多措並舉。一是建立和完善崗位資訊資料庫。江龍鎮積極加強與縣內園區、企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聯絡溝通,建立《崗位資訊資料庫》,定期向搬遷群眾推薦和釋出合適的崗位,推動搬遷群眾就業408人;二是充分圍繞江龍鎮實際就業條件挖掘就業崗位。鼓勵本地超市、蔬菜產業基地、茶葉產業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吸納搬遷勞動力就業;三是促進就地就近就業。江龍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成功在搬遷安置點引入兩家扶貧就業車間,直接提供就業崗位70餘個,實現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即可就業。

譜好文化服務“線”

“我們幾個每天都會到廣場和大家跳跳廣場舞,以前哪裡有這種機會啊。”提起現在的日子,文化廣場上跳著舞的搬遷群眾何阿姨樂呵呵地說。江龍鎮注重培養搬遷群眾的文化氛圍。一是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教育引導群眾的功能,不斷滿足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整合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打造理論宣講平臺、文化服務平臺、科技與科普服務平臺、積極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引導黨員幹部進樓入戶開展政策宣講;二是配齊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文化廣場、籃球場、搬遷安置圖書室等,便民健身設施齊全,圖書種類豐富多彩,有效保障搬遷群眾業餘文化生活。三是推動移風易俗行動。透過完善村規民約建設、設定搬遷群眾家庭衛生“優劣榜”、節儉操辦酒席等,教育引導搬遷群眾破除不良習氣,形成文明節儉的良好風尚。

譜好社群治理“線”

走進江龍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映入眼簾的“江龍鎮綜治中心”格外耀眼、熠熠生輝。江龍鎮聚合基層治理資源,著力於提升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一是大力推行村民自治。引導建立居事民議、居務民決、居財民管、居廉民督、居幹民評“五民機制”和治安防控機制,狠抓社群治理,提升社群居民安全感和滿意度。二是創新社會治安治理體系。江龍鎮在搬遷安置點建設300餘平方米的綜治中心,中心涵蓋矛盾糾紛調解室、群眾工作室、來信來訪視窗、司法服務視窗等。以綜治中心為樞紐,依託“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工作機制建立搬遷安置點網格、推選20餘名聯戶長,使搬遷群眾積極參與到社群管理中,促進和諧社群建設。(田富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