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對親情感到厭惡屬於怎樣一種心理?心理學家:相當正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明明是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但偶爾在發生爭執時,也會想要遠離他們,心生厭惡之情。

但這種厭惡情感是與社會整體道德觀相悖的,社會價值觀構建的是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應該回報他們,而不是產生如此情感。

所以,很多人在跟家人吵架後又會很後悔,內心其實未必好過,他們會陷入因為厭惡親情的愧疚中。那麼,從心理學上來說,對親情的厭惡是正常現象嗎?

D:\快傳\快傳2\文章列表\其他領域\對親情感到厭惡屬於怎樣一種心理?心理學家:相當正常\9。JPG

答案很肯定,屬於正常心理。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存在於這個世界,父母雖是生命的給予者,但也不能成為個體思維的控制者。

相處再好的親情也免不了摩擦時刻,因為當人在面對最親近的人時,最能釋放安全感。

相信沒有人會跟陌生人肆無忌憚地發脾氣,我們總是把最差的一面留給親人。小朋友卻很少對父母有厭惡之情,因為他們的自我認知是不完善的。

在小孩子的世界,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總能想辦法解決各種難題,所以會站在崇拜者的視角去看待父母,那時,只會偶爾對親情的過度控制感到生氣,但也不至於產生厭惡。

我們在生本能指引下深刻地意識到,父母是我們生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D:\快傳\快傳2\文章列表\其他領域\對親情感到厭惡屬於怎樣一種心理?心理學家:相當正常\21。JPG

隨著個體的不斷成長,我們接觸的事物也更豐富,開始逐漸離開了父母,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這時我們會發現,原來父母並不是無所不能的,也是有缺陷的人。

第一次對親情感到厭惡通常是在青春期,一方面是因為父母對自己的強烈控制,一點兒也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成長空間,讓他們開始厭煩父母,甚至想要擺脫。

另一方面,這個階段的孩子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內心極其渴望長成一個真正的大人,而親人還將他們看作孩子,完全不給其自主權,這讓他們很無奈。

此刻雙方是存在認知差異的,如果未能很好地溝通交流彼此的想法,小孩子的叛逆心理會很強。父母越是讓其達成某一目標,他們便越會朝著反方向前進。

當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又回想當年自己對親情的想法時,就會感到可笑和幼稚。

D:\快傳\快傳2\文章列表\其他領域\對親情感到厭惡屬於怎樣一種心理?心理學家:相當正常\33。JPG

其實,這樣的心態誰都有過,當我們陷入特殊場景時,特定的情緒便會應運而生,但等到場景一發生改變,那種情緒也會消失。

其次,當我們所處親情中個體的需求未能得到實現時,個體也會產生對親情的厭惡。

例如,《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家庭,本該是父母手中的寶貝,卻因為生在一個傳統的重男輕女家庭,在童年從未體驗過父母的關愛,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餘的。

她不值得被父母愛,所以她想要被愛的需求一直沒能從父母身上獲得,但其兩個哥哥卻得到了雙倍的愛。

這讓蘇明玉對家庭的厭惡之情更加深重,所以最大的願望便是擺脫這個家,不再受父母束縛,成為真正的自己。

D:\快傳\快傳2\文章列表\其他領域\對親情感到厭惡屬於怎樣一種心理?心理學家:相當正常\45。JPG

每個人都有歸屬感的需求,家庭便是個體最好的歸屬感之地,世間沒有人對家庭不渴望,之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懼怕婚姻,不再相信家庭的力量,都是因為曾有過被家庭傷害甚至拋棄的經歷,這讓他們對家庭的存在很失望。

除此之外,我們都會對親人產生虛擬的期待,總是片面地認為,家人就是應該無條件瞭解自己,很多事情我們不說,他們就應該能懂。

但實際現實是,你不說,家人是很難懂得你想表達的意圖的。畢竟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僅靠心靈感應便知曉彼此很難做到。

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與現實的差異,給個體造成了很大的失望,對家人有著很高的要求,當他們並未達到要求時,便會讓我們產生不安與厭惡之情。

對親情感到厭惡屬於怎樣一種心理?心理學家:相當正常

所以,對親情的厭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應該學會正確地處理這種特殊情感,學著理解家人,而不是單方面要求他們付出,這才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

- The End -作者 | 湯靡達參考資料:Madrid, H。 P。 (2020)。 Leader Affective Presence and Feedback in Tea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