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火眼金睛”是怎樣煉成的?商湯AI助力守護高鐵安全

京滬高速鐵路全長1318km,最早一班高鐵7:00出發,最晚一班高鐵23:23到達。從2011年到2021年,京滬高鐵傳送旅客的數量超過11億人次。為什麼高鐵沒有大規模開行“夕發朝至”?因為高鐵在晚上需要檢修。

凌晨0點至4:30,也被稱為高鐵檢修的“天窗時間”,在這一時間段內,高鐵綜合維修人員往往要頭頂星空,扛著幾百斤的接地線,順著高鐵軌道,扶著長長的梯車爬上接觸網支柱旁,一顆螺絲一顆螺絲地檢查潛在的隱患,每處理掉一個隱患,乘客的生命安全就得到多一分保障。

過去,完成一次人工全線巡檢,要花費3年的時間;後來,4C接觸網檢測車投入運營,拍照代替了人工巡檢,讓檢測時間縮短到一個季度一次,但是仍然需要依賴純人工方式完成每張照片的分析和判斷。直到2019年,當採用AI技術的“星空”智慧分析系統在京滬高鐵全線應用後,藉助AI技術分析已拍攝的照片,完成一次例行巡檢只需要短短4天。

據商湯科技“星空”系統商務負責人馬駿介紹,三方從2017年開始,探索將AI技術應用到高鐵接觸網檢測領域,2019年投入研發,最終在京滬高鐵全線落地,實現了高鐵4C檢測的智慧化,“接觸網維修師傅每天在夜幕的星空中工作,無畏嚴寒酷暑、無懼艱險辛苦,守護了高鐵的安全執行,這種精神也鼓舞了參與專案的每一個人,大家最終決定將智慧分析系統命名為‘星空’”。

從北京到上海,乘客安全出行的背後,辛苦工作的高鐵運維人員與最先進的科技系統,正在默默守護我們的安全。

“火眼金睛”是怎樣煉成的?商湯AI助力守護高鐵安全

從“望聞問切”到“看CT”

“如果拿醫生作比喻,過去高鐵巡視員的工作就好像中醫,需要‘望聞問切’,當4C裝置上線後,高鐵就有了‘眼睛’,檢測人員的工作也變為了‘看CT’。”中鐵電化院副總工程師、京滬高鐵接觸網設計負責人黎鋒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據瞭解,高鐵運維的一個重要專案就是高鐵接觸網,其是沿鐵路線上空架設的向電力機車供電的線路,包括供電杆、接觸線、吊弦等。接觸網一旦停電,會對列車的供電產生影響。如今年5月,受大風天氣影響,高鐵接觸網掛異物,曾導致數十趟列車晚點、停運。

4C接觸網檢測車車頂均勻分佈了32個攝像頭,以80公里時速執行過程中依靠紅外感應,全方位對接觸網零件進行抓拍。在檢測車拍攝的圖片裡,檢測工程師可以看出螺栓鬆動、絕緣子破損、吊絃斷裂等多種部件的顯性缺陷,彷彿“看CT”的醫生。在京滬高鐵維管公司,負責“看CT”的團隊有20人,每天對4C裝置上傳的照片進行分析,中鐵電化局“星空”系統負責人李曌宇告訴記者,每年他的團隊需要分析約1200萬張圖片。

這種檢測不光考驗眼力,同時還考驗業務能力,對於高鐵接觸網潛在隱患的檢測,往往需要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檢測工程師進行判斷。“過去檢測工程師的培訓一般需要6到8年。”京滬高鐵維管公司檢測中心副主任朱海燕告訴新京報記者。而且“看圖”並非一件清閒的事情,平均每人每年60萬張圖片的瀏覽量對工作人員的視力、心理等都存在考驗,“如果一直幹分析照片的活兒,可能第一年員工會覺得新鮮,第二三年重複一樣的工作對員工的積極性就會是一種消耗。”

有沒有一種方法讓“老師傅”的經驗可以快速讓新手也學會呢?

讓新員工檢測效率超過“老師傅”

在中鐵電化局京滬高鐵維管公司的“供電AI視覺分析研發中心”辦公室,不少檢測員正對著電腦檢視4C系統拍攝的圖片,新京報記者發現,其中有不少是剛畢業的“90”後甚至“95”後。

“我們最年輕的員工有剛畢業今年7、8月份入職的,但在檢測零部件缺陷上,他可能幹得比擁有7、8年經驗的老師傅還要好。”李曌宇對記者介紹。

據瞭解,這得益於採用商湯科技提供的AI視覺檢測分析技術的“星空”智慧分析系統在京滬高鐵全線的應用。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在AI賦能各行各業越來越廣泛的當下,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幫助判斷高鐵接觸網存在的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AI學習所需要的海量圖片,與4C裝置每年提供的大量圖片“不謀而合”,而AI的高效率也可以減輕人工看圖的負擔。

“使用AI分析接觸網的課題從2017年開始,我們與合作方人工智慧公司商湯科技經歷了兩年的前期調研,2019年5月科研專案正式啟動,”李曌宇告訴新京報記者。2020年6月,“星空”系統完成人機對抗賽,驗證演算法在小部件(螺母、開口銷)的檢測效果上顯著優於人工,產品檢測效率上達到人工效率的3倍。截至2021年6月,“星空”系統模型版本進行了5次升級,可識別101類零部件, 57大類缺陷。

與商湯科技合作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星空”系統解決了人工看圖的幾大痛點,李曌宇告訴記者,“檢測人員水平及分析標準參差不齊,在一次人人分組檢測測試中,我們原以為,不同組人看同一組圖片後,人與人之間檢出故障的重疊率應該在60%~70%,但沒想到最終重疊率僅有20%,這說明我們急需一個統一的標準;此外,除了龐大的圖片以外,每張圖片存在30個以上缺陷檢測點數,透過人工檢測需要對每個缺陷逐一放大分析,極易存在漏檢的風險。”

引入“星空”系統後,在AI的幫助下,人工僅需複核,大大提升了檢測質量和效率。

李曌宇告訴記者,在“星空”系統的幫助下,高鐵接觸網的圖片檢測以智慧識別+人工複核的形式進行,檢出疑似缺陷數量可達到純人工數量的3到8倍。這樣,檢測員只需要複核AI查找出的圖片,即便是沒有豐富現場經驗的檢測員,也可以一下子從事培訓6-8年的老師傅才能從事的工作。

“火眼金睛”是怎樣煉成的?商湯AI助力守護高鐵安全

“火眼金睛”是怎樣煉成的?

如果說4C裝置讓高鐵長了一雙“眼睛”,那麼“星空”系統則無異於將這雙眼睛鍛鍊成了“火眼金睛”。

做到火眼金睛,並非一朝一夕。“AI產品需要尊重行業,要將技術與行業知識、人工經驗相結合。“星空”系統在設計中,考慮了高鐵接觸網超過上百類零部件的安裝和緊固方法。產品設計上參照行業標準,結合專家經驗,定義出如鬆動、缺失、斷裂、卡磨、損傷等型別。將這些定義好的資料,送入計算機進行訓練,才能教會計算機識別缺陷。此外產品上設計了反饋機制,可以使產品更快地學習成長。”商湯科技星空產品負責人肖旭介紹。

“在演算法技術上,為了適配高鐵接觸網的複雜場景,商湯融合了傳統視覺演算法和深度學習演算法,並使用超算平臺不斷迭代最佳化演算法效能”,商湯科技“星空”演算法研發負責人暴天鵬介紹,“比如吊絃斷裂這一個故障點,吊絃斷裂的樣本極度缺乏,如果採用傳統演算法檢出率只能在73%,純深度學習檢出率在83%,最後我們將二者相結合,將檢出率增加到了95。37%;而對於吊弦硬彎缺陷的檢測,我們採取了多級篩選演算法,確保吊弦硬彎的檢出率超過99%。”

事實上,機器學習所需的運算量超乎常人想象,商湯科技系統架構副總監宋劍鋒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梳理出來需要識別的接觸網缺陷項點高達上千種,這需要用到基於SenseCore 商湯 AI 大裝置的超算平臺。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可以推動通用型技術的研發,打通算力、演算法和平臺,實現高效率、低成本、規模化,推動人工智慧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該平臺由上萬塊專業GPU組成,一分鐘就可完成臺式電腦數年的運算。”

隨著“星空”系統資料的不斷積累,也讓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故障成為了可能。透過“空間定位”、“一杆一檔”等辦法,“星空”系統可以準確定位每一根支柱的杆號,並建立資料檔案進行管理。“這樣,在分析出過故障的零部件時,我們可以回溯過去一段時間這個零部件是否存在即將出故障的趨勢,以此類推,未來我們將可能提前預測發生的故障。”李曌宇告訴記者。

“目前,除京滬高鐵外,我們還學習了其他鐵路段的高鐵,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李曌宇說,“截至目前,星空系統分析的全國高鐵超過3萬公里,圖片數量超過4800萬張,零部件數量超過13億個。隨著資料不斷積累,神經網路的不斷最佳化,人工智慧不斷成長,還有更多的應用場景等著我們去探索。”

“安全執行好不好,就看運維是不是高效,然而隨著高鐵的大規模建成開通,白天執行夜間檢修的高鐵運營模式,日益增大高鐵運營檢修壓力。”黎鋒告訴新京報記者,“也正是這些開發者創造出的‘星空’系統,使得運維人員不再頭頂星空‘望聞問切’,而是可以有效利用 ‘天窗時間’對接觸網進行高效、精準維護,也讓檢測人員能在另一片‘星空’之下更好守護乘客的安全。”

如今,“星空”系統已經在京滬高鐵全線應用,為高鐵的執行安全、旅客的出行便利,做著默默貢獻,也讓常年工作在“星空”下的維修人員多了一份安心和陪伴。對於中國高鐵智慧化巡檢的未來發展,黎鋒表示:“我們將行業領先的AI技術賦能到高鐵接觸網檢修,精準助力中國高鐵實施預測性維修、提升高鐵品質,展現了中國企業的創造力和競爭力。未來隨著‘星空’系統的廣泛推廣,還將紮實助推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

文/羅亦丹 編輯 宋鈺婷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