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深1℃|731公里出土10萬餘件文物,南水北調河南段如何成為貫通古今的文脈

大象新聞·映象網記者 王韶卿

一條渠,綿延千里北上,滋潤人間心田。

2014

12

12

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從此,甘甜可口的長江水奔騰不息地流經

1432

公里,流進千家萬戶中。你可能不知道,這條渠不僅為京津人民送去一渠清泉,在長達

731

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河南段建設中,共搶救保護了

10

萬餘件珍貴文物。它們用自己獨特的顏色、材質和形狀,講述屬於它們那個時代的河南故事。

5

18

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陳列在河南多地博物館裡的南水北調建設中發掘的文物,受到了不少關注。

深1℃|731公里出土10萬餘件文物,南水北調河南段如何成為貫通古今的文脈

深1℃|731公里出土10萬餘件文物,南水北調河南段如何成為貫通古今的文脈

長達

731

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河南段

縱貫古代中原核心區域

河南歷史悠久,自舊石器時代起就一直有人類活動,且長期以來都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八大古都中河南佔四席,可以形象地說“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悠久的歷史留存下了豐厚的歷史遺存,河南的地下文物數量居全國第二位。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河南境內長

731

公里,從淅川縣陶岔渠首引水,自南向北,穿過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

8

個省轄市的

32

個縣市、區,縱貫了古代中原地區的核心區域,文物點非常密集,在中原大地形成了一條融匯各個歷史發展時期古代文明的錦帶。

深1℃|731公里出土10萬餘件文物,南水北調河南段如何成為貫通古今的文脈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河南省組織力量對沿線

8

座城市

369

處文物點進行保護,考古發掘總面積達

92

萬平方米,獲取各種文物

10

萬餘件。

據悉,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河南段建設中發現的鶴壁劉莊遺址、安陽固岸墓地、滎陽關帝廟遺址、新鄭唐戶遺址、新鄭

胡莊墓地、滎陽娘娘寨遺址等

6

個專案先後當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佔榮獲的全國南水北調文物保專案的

80%

以上。

“在淹沒區和總乾渠沿線及其附近分佈的眾多文物點,既有舊石器時代化石和古人類活動遺蹟,也有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更有內涵豐富的反映不同文化風格及其交融過程的歷史時期城址、墓葬群、古代建築、石刻藝術等,形成了一條極為難得的融合各個文化發展時期和各種文化因素的古代文化廊道。”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所副研究員張玉霞看來,這些珍貴文物的發現與發掘,無疑大大強化了河南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的歷史地位。

深1℃|731公里出土10萬餘件文物,南水北調河南段如何成為貫通古今的文脈

深1℃|731公里出土10萬餘件文物,南水北調河南段如何成為貫通古今的文脈

沿線建起系列南水北調主題博物館 展現中華民族厚重歷史文脈

記者梳理發現,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流經的城市也建起了南水北調主題博物館,展示考古發掘工作中取得的成績。

2021

5

月,鄭州博物院對在丹江口庫區及乾渠沿線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等

8

個地市出土的

3000

餘件珍貴文物進行了集中展出,文物種類非常豐富,文物的年代則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了明清時期。

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和渠首所在地,存在大量地上地下文物,文物保護工作者緊密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工期要求,搶救性發掘,搬遷了一大批珍貴文物。

2021

10

1

日上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博物館揭牌暨《渠首遺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陽段文物保護成果展》開展儀式在南陽市博物館舉行。展覽以文物保護的成果為重點,展示了南陽地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的遺址、墓葬、地面文物等的保護、發掘和研究成果。

2021

7

1

日,位於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總乾渠入城拐角處的國家方誌館南水北調分館試開館,該館成為展示南水北調建設歷程、促進文化交流的有效載體,成為南水北調總乾渠沿線文化傳播基地、文化交流平臺和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世界宣傳、推介南水北調精神和文化,推進河南省乃至全國地方史志事業科學發展。

“這些以南水北調建設設立的博物館作為專題博物館,集中地收藏、展示南水北調工程中的考古收穫和文物保護情況,改變因行政區劃、屬地管理等帶來的零打碎敲式的宣傳展示,在文物藏品數量、質量上形成更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更深刻地心理感受,從而更好地實現博物館收藏、宣傳、展示、教育、研究等多方面重要作用,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的厚重歷史文脈。”張玉霞表示,這些主題展覽增強了自信,展現了河南人民舍小家為大家,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工程的圓滿完成做出的積極貢獻。

深1℃|731公里出土10萬餘件文物,南水北調河南段如何成為貫通古今的文脈

南水北調河南段不僅僅是一條河道,更是成為了一條文脈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省委提出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旅品牌,這其中既有對文化的深度挖掘,又有對文旅資源的深度開發。“可以說,南水北調河南段不僅僅是一條河道,更是成為了一條文脈。”張玉霞認為,從流經地域角度看,南水北調河南段工程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從南陽盆地途經豫中地區,沿太行山東麓北行,流經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等8個省轄市,縱貫了古代中原地區的核心區域。

從文化連結角度看,南水北調河南段連線著楚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等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區域,同時又廣泛涉及到從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各個文化階段,在中原大地形成了一條融匯各個發展時期的古代文明錦帶。

“滎陽薛村遺址,對探討夏商文化演變具有重大學術意義和科研價值;鶴壁劉莊遺址發現的先商時期排列規律、分佈密集的墓葬群,填補了先商時期歷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安陽固岸墓地第一次發現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東魏時期圍屏石榻,以及大量北齊時期瓷器,是研究北朝時期喪葬習俗、白瓷黑瓷起源等課題的重要資料;衛輝大司馬墓地,為研究我國隋唐時期的官吏體制和社會繁盛提供了新的證據。”張玉霞說。

深1℃|731公里出土10萬餘件文物,南水北調河南段如何成為貫通古今的文脈

“從弘揚中華文化角度看,南水北調河南段工程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力有效地推動和促進我們堅持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凝聚起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張玉霞表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發現的重要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更好地證明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演進、文化融合提供了許多新的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