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簡“讀”|三國時期的合同怎麼籤?古代人的智慧你想不到

合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從事生產、買賣、租賃等活動都離不開合同的約束,它能夠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保障雙方約定事項如約履行,營造穩定、公平、有序的社會環境。

簡“讀”|三國時期的合同怎麼籤?古代人的智慧你想不到

△長沙簡牘博物館

那麼,合同一詞由何而來?早期古代的合同是何模樣?古時人們又會因何簽訂合同呢?長沙簡牘博物館與瀟湘晨報邀你一起走進博物館展廳,透過千年前的簡牘文物,探尋塵封其間的歷史故事。今天,我們將透過長沙走馬樓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帶你窺見一二。

歷經艱難“搶救”的簡牘

長沙是中國出土簡牘數量最多的城市,當前長沙簡牘博物館內藏有10萬餘枚1700多年前的三國孫吳時期紀年簡牘,這批簡牘的出土過程可謂跌宕艱險、來之不易。

1996年10月17日清晨,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在市中心五一廣場東南側走馬樓街平和堂商廈建築工地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在建設工地的東南側,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橢圓形水坑。水坑的上層已被挖掘機掀開了半邊 ,坑內積滿了水,水面上露出黑黑的淤泥,泥土截面隱約可以看見層層相疊的木板。仔細檢視後,原來這個水坑是一處古代的井窖,這些帶文字的木板則是古代簡牘,簡牘上面寫有紀年“嘉禾三年”。於是,考古工作人員一方面守住現場,另一方面直奔長沙城東郊5公里外的湘湖漁場卸渣場,對10月17日凌晨傾倒的數車渣土進行清理。經過 10 多天夜以繼日的搜尋清理,搶救回近 3萬枚珍貴的簡牘。

簡“讀”|三國時期的合同怎麼籤?古代人的智慧你想不到

△被挖掘機破壞的井口

簡“讀”|三國時期的合同怎麼籤?古代人的智慧你想不到

△湖湘漁場搶救發掘工作照

長沙簡牘博物館原館長宋少華在《回眸走馬樓——長沙三國吳簡考古發掘紀實》一文中說到:“雖然事情已過去了多年,但每一想到走馬樓吳簡的發現與發掘過程,總有怦然心悸的感覺。如果不是那麼多的偶然,如果不是挖掘機臨時出了故障,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混雜在淤泥中的木板竹條,如果沒有果斷地採取停止施工的措施,一個世紀性考古大發現很可能就失之交臂。”

嘉禾吏民田家莂,共2141枚大木簡,則全部出自搶救回的這批簡牘。

三國時期的“合同”長啥樣?

“田家莂”木簡一般長49。8—56釐米,寬2。6—5。5釐米,而用於書寫典籍及文書的簡牘大都以23釐米至28釐米居多。正因它的形制非常特殊,因此《嘉禾吏民田家莂》也被稱為吳簡大木簡。

簡“讀”|三國時期的合同怎麼籤?古代人的智慧你想不到

△吳簡大木簡

這些木簡記載的是三國時期孫吳長沙郡臨湘縣佃戶租佃土地的數量,以及須向官府交納錢糧、布匹等賦稅的數額,也就是三國時期的納稅憑證。莂,是指古人把寫在竹簡上的契約從中剖開,雙方各執一半,用作憑證。有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經濟券書。

那麼,它是怎麼製作使用的呢?

首先,拿一塊空白的大木板,主管官吏將要記錄的內容寫在木板上,一式兩份或三份,然後在木板頂端寫一個“同”字,木板剖開之後由官府和納稅的農民分別儲存。當官府要核對時,農民就可以拿出自己的那份,將木簡合在一起看頂端的“同”字能否吻合,這就是現在所謂的“合同”了。

歸檔時,這些“田家莂”被編聯成冊,因而如今我們能看見每個木簡的一側或兩側多有兩個用以繫繩的契口,正背面還能見到編聯的痕跡。

孫吳百姓繁重的賦稅

賦稅是長沙吳簡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長沙吳簡集中記錄了三國孫吳黃龍至嘉禾時期(公元229-237年)長沙郡臨湘縣吏民繳納賦稅的詳細情況。那麼,如果你是三國孫吳時期長沙地區的一個農民,你需要繳納多少稅額呢?

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土地多為國家所有,農民透過租佃國家的土地來耕種作物並按期繳納稅款。根據吳簡上的記載,在嘉禾四年(公元235年)長沙農民每租種一畝“二年常限田”,就要繳納1斛2鬥米、2尺布、70錢。

簡“讀”|三國時期的合同怎麼籤?古代人的智慧你想不到

△賦稅簡

這樣的賦稅算不算高呢?根據專家學者的統計和計算,在漢末三國時期,因為土地質量和耕種條件的不同,全國各地水稻的畝產量大概在每畝3-5斛米之間。這也就意味著,你辛勤勞作所得一畝地的收成,其中將近三到四成要用來交稅,孫吳政權下的長沙百姓簡直不要太難。

除了要繳納沉重的賦稅,你還得定期服兵役、勞役、雜役等等,總之作為農民的你,這一生已經被各項稅賦和徭役安排得明明白白了……然而這也是當權者的無奈之舉,漢末三國時期,戰亂頻繁,社會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土地荒蕪,人口流徙。孫權當政之始,政權尚未鞏固,若想保留軍事實力並且戰勝對手,兵力和糧食缺一不可。

“田家莂”木簡的出土,為我們呈現了波瀾壯闊、縱橫捭闔的三國風雲背後,一個個平民百姓的汗水與血淚。歷代王朝風雲變換,但終究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期連結

1996年10月,長沙市走馬樓一處工地中出土了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孫吳紀年簡牘,共計10萬餘枚,超過此前中國曆年出土簡牘數量的總和。由於三國時期史料匱乏,這批吳簡被認為是中國繼殷墟甲骨卜辭、敦煌文書之後的又一“世紀考古大發現”。2003年12月,長沙走馬樓又出土了2千餘枚西漢時期簡牘,以文字的形式生動地再現了長沙國的盛世風雲。

簡“讀”|三國時期的合同怎麼籤?古代人的智慧你想不到

△“田家䇷”木簡

本篇文章記錄的文物是長沙吳簡當中的《嘉禾吏民田家莂》。“田家莂”木簡共2100餘枚,杉木質地。簡體未見鋸痕,系用金屬工具以刨、鑿、削等方法制作而成,形制比較特殊,一般長約50釐米左右,寬約3-4釐米。每簡容字少則數十,多則二百六七十。木簡原有兩道編繩,寫好後編聯成冊。“莂”是將一式兩份或三份券書剖開的意思。“田家莂”是指地方鄉丘佃戶繳奈米錢布的券書。

瀟湘晨報記者李佳美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影片”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影片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