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實景三維技術“復刻”北京中軸線 展示“起伏對稱”壯美秩序

北京中軸線申遺正在加快推進。記者近日獲悉,市文物局和市測繪設計研究院聯合搭建推出“實景三維中軸線”,精確測定出中軸線遺產點位置,基本建成了覆蓋中軸線遺產核心區6。8平方公里範圍的三維實景。

“實景三維中軸線”記錄展現中軸線歷史變遷,從文物保護、環境整治、文物騰退等方面為中軸線申遺提供了高精度的空間資料底板,助力中軸線的精細治理和科學保護。

實景三維技術“復刻”北京中軸線 展示“起伏對稱”壯美秩序

鄧偉攝 資料圖

展示“起伏對稱”壯美秩序

北京中軸線是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獨特的見證,承擔著構建首都城市空間結構、延續古都歷史格局和展示首都形象的重要職能。2012年,北京中軸線就被列入國家文物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遺文字將在2023年1月正式提交。

市測繪院專家陳品祥介紹,申遺工作對中軸線歷史和現狀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都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精準的空間資料支撐。要展示中軸線“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壯美秩序,體現空間序列背後“面朝後市”都市縱向佈局的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從元、明、清到現代一脈相承“中軸對稱”的城市規劃理念,實景三維建設勢在必行。

一方面重新梳理建院以來積累的歷史影像、歷史地圖,另一方面火速開啟實景三維測繪,2021年7月,陳品祥帶隊搭建“實景三維中軸線”。目前,團隊已精確測定了中軸線遺產點位置,利用現代技術,再次明確了中軸線的方位,明確了參與申遺的遺產點空間分佈。經過持續的三維掃描與資訊採集、內業整合與三維模型搭建,覆蓋中軸線遺產核心區範圍的三維實景基本建成。

測繪資料精度達到5釐米

不同於繪圖畫卷或是視覺藝術數字展覽,測繪成果首重精度。此次“實景三維中軸線”測繪資料採用了車載鐳射掃描器、站式鐳射掃描器、揹包鐳射掃描器等多種先進裝置,精度達到了5釐米。

市測繪院高階工程師張翼然介紹,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通過歷史道路串聯起各遺產節點,每個遺產節點之間深藏匠心。例如中軸線上的景山萬春亭和鼓樓,兩者形成相互眺望的景觀,中軸線周邊建築對稱分佈在道路兩側。“如果實景測繪中出現高度偏差,三維場景中就無法體現其真實的壯闊和震撼。”

市測繪院團隊在外業掃描時設計了分割槽分級的精細方案,按照場景內容、掃描及建設要求精度、資料獲取難易程度等進行劃分。對於天安門廣場這一重要節點,做到地上地下“能測盡測”;對於先農壇、鐘鼓樓等古建築,採用站式掃描裝置,充分保障資料精度;在地安門內外大街等道路,則採用三維掃描車方式進行。

已消失節點獲三維復現

700餘年來,北京中軸線隨著歷史更迭而不斷演變。因此,實景三維測繪不僅要清晰測定現狀遺產節點的空間位置,還要追溯其歷史變革。

老天橋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必經之路,也是北京中軸線的重要節點。然而,經過降低拱橋、擴充套件路面、拆除欄板等多次改造,老天橋地上、地下的痕跡都已消失。

怎樣準確定位天橋原址?受市文物局委託,市測繪院啟動天橋原址定位工作。根據檔案記載,天橋坐落在龍鬚溝上。市測繪院將1971年管線普查的圖紙檔案與上世紀50年代的歷史影像圖疊加後,基本確定了龍鬚溝的位置,再取龍鬚溝水系與中軸線的交點,確定天橋的準確方位。結合地下管線的實地探測,天橋原址的位置得以確認,在現天橋景觀以北40米處。對這一結果,市文物局組織了多輪專家論證,給予肯定。

市測繪院團隊還利用VR技術等實現了對北上門、地安門等中軸線消失節點的三維復現。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三維實景可應用於中軸線遺產保護,實現前後效果對比和動態監測;還可結合中軸線計劃中的騰退需求,在三維效果中展示拆除後的效果。從發現、修復,到展示、利用,再到監測、研究,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的輪廓逐漸清晰。

(原標題:實景三維技術“復刻”北京中軸線)

流程編輯: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