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黑陶邢:匠心淬鍊的“泥與火之歌”

夏日一個落雨的清晨,日照老城氤氳起迷濛潮溼的水汽。驅車駛入富陽路深處,但見綠意環抱的街巷裡,一處嵌有“黑陶邢”題字的磚色建築隱棲其中,任憑市聲喧嚷,兀自成一片寧靜古樸的文化洞天。

這是國內首家黑陶專題博物館——- 日照黑陶邢文化博物館。推門而入,館長邢葆東從展廳緩步走出。在他的引領下,我們沿層層階梯而上,目光拂過各處展廳裡難以計數的舊時器物,能感受到千百年前的歷史與物候正穿越時光而來。

數十年間,作為省級非遺專案“日照黑陶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邢葆東始終虔誠地深潛於那片黑色的神秘海域,努力構建著心中關於藝術的信仰和秩序。很多年來,取自邢葆東之名的“黑陶邢”,漸由一種稱謂引申為一個文化符號並響徹業界,代表著日照黑陶爐火純青的技藝。

“做黑陶,是對自我的迴歸和完成。”說起堅守的事業,性格剛毅的他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柔情。在頂樓的工作室,他開始講述起始終縈繞心頭的“泥與火之歌”。

泥與火的淬鍊

邢葆東拿起案臺上正在製作的黑陶泥坯,將刻刀嵌入陶體,仔細雕琢著孔子畫像的紋理。頗為複雜的線條和構圖,在他手中如行雲流水般順暢絲滑。

操縱線條的走向,籌謀造型的意境,已成為他每天的日常。關於黑陶,早已被他熟稔於心的製作技藝,經過幾十年的學習和打磨已臻化境。

“從泥巴到陶器,需經過拉坯、修坯,再經壓平、刻制、打光、烘乾、燒製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有講究。”邢葆東緩緩講述著黑陶的製作流程。

歷經半生探索,他從每一個細微處入手深造,逐步成為鮮少可掌握從設計到拉坯、雕刻、燒製等全部流程的“全能型藝人”,並先後獲評“齊魯工匠”“齊魯文化之星”“山東省十大民間藝術大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黑陶藝術大師”等稱號。

事非經過不知難。從“小學徒”到如今的“黑陶邢”,其中艱辛只有試過的人方知其味。“幾十年如一日,我痴迷在黑陶世界裡,努力探索擁有四千餘年文明的黑陶藝術在當下時代語境的發展方向。”邢葆東說,不滿足熟練於黑陶原有的技法,他四處拜師,刻苦鑽研,開始大膽創新。

先是改良了陶土加工的技藝,使陶體成品率達到90%以上,後改進刻制工藝,從單刀刻制起步發明雙刀刻制,讓圖案線條更流暢立體。在燒製上,將窯型單煙筒改為三體煙筒,產品坯體受熱更均勻,打破了傳統黑陶內外顏色不一的瓶頸,成功燒製出通體透黑、表裡如一的作品,被行業公認為標準黑陶。

自小師從著名藝術家汪易揚、黑陶大師寇維君,博名師之所長,亦使得邢葆東的黑陶帶有強烈的美學底色。他將國畫、肖像、書法、繪畫裝飾等與黑陶設計巧妙融合,靈活運用現代美術創作中的透視關係、光影變化,更在題材上融匯古今,記錄時代,深耕文化,努力讓黑陶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一樓展廳一處題寫著“黑陶邢”的書法作品前,邢葆東指著落款處的題字陷入回憶:1993年,他的陶藝作品《福壽葫蘆》榮獲中國首屆禮品大獎賽最佳作品獎,老師汪易揚聞訊立即題寫了“黑陶邢”三字贈予他,以示褒揚,意喻堅守的匠心。自此之後,“黑陶邢”三個字深深刻入他的基因。

“一輩子與黑陶為伴,最高興的時刻,就是泥坯送進窯爐之後那段漫長又忐忑的等待。”對邢葆東來說,那些泥土與火焰的錘鍊所帶來的快樂,他願窮其一生去體驗。

走向心之歸處

或許註定與黑陶有緣。邢葆東出生的地方名作“館陶”,是河北省赫赫有名的黑陶藝術之鄉,與日照一樣,皆為龍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幼時跟隨祖母學習民藝,長大後學習精進繪畫,直到遇到恩師汪易揚,他開始走進黑陶的世界,探索出一個嶄新的天地。從館陶起步,邢葆東先後輾轉德州齊河縣、章丘龍山鎮等多地扶持、開設製陶廠,逐漸聲名鵲起。

直到1989年,在恩師汪易揚推薦下,邢葆東受邀前往日照,研究在東海峪遺址出土的“黑陶鏤空高柄杯蛋殼陶”,這是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在當時,這件器物的出土曾讓業界震盪,也讓日照黑陶“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硬如瓷”的特色成為每一個黑陶藝人諳熟於心的法則。

彼時的邢葆東沒有想到,這個偶然到來的城市會成為他一生為之奮鬥的故鄉,而留住他的,是眼見蛋殼黑陶的震撼:高柄造型的器具通體漆黑髮亮,陶壁厚度似比蛋殼更薄,僅為0。2毫米,且在陶體上刻有鏤空的圖案。穿越四千餘年的歷史,如此巔峰的匠心傳奇讓邢葆東忍不住流下熱淚,他終於找到了自己一直苦苦尋覓的心中風景。

自此,他開始紮根日照,建黑陶藝術廠,培訓了大批學員,創作出了《八仙瓶》《福壽葫蘆》等早期代表作。

數十年間,他創作的作品已難計其數,但最令他難忘的,還是一樓展廳裡那尊1。997米高的“盛世龍瓶”。

1997年,香港迴歸。35歲的邢葆東特意創作了重約200公斤的巨型黑陶,在器形和圖案上注入特殊寓意:瓶身高度象徵1997年,頂部球體高度0。71米象徵7月1日迴歸日;雕刻的56條雲龍象徵56個民族的凝聚,整個瓶身的構思體現了中國以“巨龍”之姿騰飛世界之巔,劈波斬浪,尋回失落的“明珠”。

“製作花了7個月,用了4萬多根泥條,一條一條盤起來。用漫長的時間潛心打磨藝術精品,這便是我理解的匠心。”邢葆東介紹。次年,該作品榮獲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此後,他逐漸開發出深受市場歡迎的《孔子竹簡》《龍鳳硯》《劉勰瓶》《梅寒三友圖》等心之力作,將在日照不斷生長的文化藤蔓,嫁接至黑陶這一遠古智慧的藝術結晶,以色彩光影、著色細沙等現代美術工藝,重塑了一種肅穆而浪漫的生活美學,完美詮釋著“五彩斑斕的黑”。

探路傳承之道

“只要這些沿襲數千年的藝術審美還在傳承,我們內心深處的文脈就會一直跳動。”在堆滿畫紙和草稿的工作室坐下來,邢葆東談起心中的堅守和憂思。

曾作為生活器皿的黑陶,其功能性隨著現代生活的洶湧浪潮逐漸式微。時代語境下,如何讓黑陶重回大眾視野,走入尋常百姓家,一直是邢葆東不停耕耘的課題。

黑陶邢文化博物館是他最有力的一次嘗試。“迄今,館內集中展陳著我三十多年的收藏,上報國家備案在冊的藏品有1600件套。”邢葆東介紹,館內陳列著黑陶的古今精品,展示著不同年代製作黑陶的器具和各式物品,每一件都在靜靜訴說著黑陶歷史文化的滄桑之變。

館內一處僻靜之地,他還專門設定了黑陶製作體驗室,與幾處中小學校合作,幾近免費地提供材料、場地、耗材,舉辦公益課程等,想要在趣味十足的互動體驗裡,將非遺文化的種子深植在孩子們心中,塑造起他們豐沃的精神世界。

他還始終將培育青年中堅力量作為重要方向。多年來,他與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日照技師學院保持合作,開設了黑陶方向的工藝美術課程,成立了黑陶大師工作室,併兼職教授定期培訓學員。

最近,他開始探索非遺傳承的新方向,併為之做了一個“三年計劃”——-整理編制、出版發行《中國黑陶文化簡史》《蛋殼陶的故事·畫冊》《黑陶造型及紋樣設計》等專業圖書,填補業界空白,引更多黑陶手藝人邁入去往藝術之門的通途。

桌面上,細緻描摹著各類黑陶器具的稿樣堆成厚厚一摞,足有100幅,線條與光影精確到每一個陶器的殘缺邊緣,令人驚歎。這是邢葆東長達一年的積累,無數個夜晚,他在工作室深耕到凌晨3點,一直畫到眼睛佈滿血絲、疼痛流淚,亦從未止息。

他說:“做了幾十年黑陶,傳承的是千百年前的手藝和智慧。如今的堅守,就是想讓手藝再留一千年。”

讓更多人感受到泥土與火焰的文化潤澤,是他長久的熱望,正如那句曾在記事本上篤定記下的感悟:土,生命之根;火,激情之本;陶,魂之再現;藝,心之涅盤。(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曉萌 本期攝影師 李冰)

【來源:主流日照】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