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見證香港路前世今生 青島公交104路線隨城市“蝶變”升級

見證香港路前世今生 青島公交104路線隨城市“蝶變”升級

(來源:市南巴士)

見證香港路前世今生 青島公交104路線隨城市“蝶變”升級

(來源:市南巴士)

信網6月26日訊

(通訊員 韓堯鈺 見習記者 姜丹寧)今年,適逢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各界舉辦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全國人民的目光再次聚焦這顆璀璨的“東方之珠”。在青島,有一條路為迎接香港迴歸而命名,隨時代發展升級“蝶變”,寄託著一座城市對祖國發展的深切祝福。城運控股公交集團市南巴士104路線,恰是這場“蝶變”的“見證者”。

線路與道路高度重合 見證香港路崛起每個瞬間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併成立市區交通站,經營路線3條。50年代,公交增開青沙線、青湯線等8條線路,其中,青沙線又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由東鎮發往沙子口,是104路線的前身。香港路的前身則是湛流路,分為湛山大路、湛流乾路兩段。市南巴士26路線駕駛員楊曉冰是一名“公交迷”,研究公交線路30餘年,他介紹:“青沙南線與湛流乾路大部分重合,而104路線發展至今無大的調整變動,這讓它不曾錯過香港路崛起發展的每個瞬間。”

公交退休駕駛員馬志強在104路線執行過30多年,他回憶,青沙南線在1970年前更名為4路線,是青島人口中的老4路。彼時,青島自湛山向東一帶均為農田用地,老舊寬大的公交車大部分時間在狹窄的莊稼地裡穿梭,行經之處塵土飛揚。“除了揚塵,駕駛員最頭疼的就是複雜的路況。為保證乘客安全,大家錯車時要特別小心,有時村與村之間溝坡迴轉、坡度陡峭,人在坡底看不到坡頂,跑車的時候心情特別緊張。”馬志強說,崎嶇險峻的鄉道並非最大挑戰。七八十年代,市區之外的地方沒有路燈,每當夜幕降臨,湛流乾路沿線大段會陷入一片黑暗中。“天色一暗,照明全憑車前燈,大家只能放慢車速小心行駛,真怕突然鑽出個人來。”

見證東部崛起 細節之處感受城市脈動

1984年,青島成為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城市發展步入快車道,公交線網隨之迅速擴張。1988年前後,市區、市郊線路分離,分別以兩位數、三位數的線路號命名,老4路線由此更名為104路線。該時期,湛流乾路多處實施拓寬,車行道寬達20米,沿線相關急險路段以直彎填溝等方式進行修整。同時,山東路建成打通了東部的南北通道,寬闊的城市主幹道骨架逐漸形成。

90年代初,市政府東遷為東部地區的建設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湛流乾路兩側基礎設施建設節奏加快,各類樓宇拔地而起,商業金融發展勢頭迅猛。這種變化,馬志強的感觸頗深:“以前,路旁都是低矮的平房,短短几年過去,平地起高樓,城市沿海一線因為這條路變得生動起來,開車的心情都不一樣了!”

1997年,香港迴歸。為迎接“東方之珠”迴歸祖國懷抱,青島市政府釋出關於市區部分道路命名、更名的通告,原湛山大路更名為香港西路,原湛流乾路西段更名為香港中路,原湛流乾路嶗山高科技工業園段更名為香港東路。香港路的命名寄託著一座城市深重的家國情懷,104路線則從細微之處記錄下這種情感。

“香港迴歸前後,大家心情都很激動,有的乘務員在導遊詞裡增加了香港路沿線變化的相關內容,乘客聽得津津有味,我們心裡特別自豪!”市南巴士六分公司黨支部副書記臧虹曾是104路線乘務員,她回憶,97、98年前後,公交已逐步推行導遊式服務,導遊詞隨乘客需求不斷變化。

行業服務隨城市發展升級 發起品牌活動共追時代記憶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青島作為夥伴城市承辦奧運會帆船比賽,香港中路沿線的綠化、亮化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為積極融入城市發展格局,公交方面在硬體設施和軟性服務上下足功夫:更換上千輛環保智慧新型公交車;充分利用公交車流動宣傳載體的優勢,在車內車外加設迎奧運公益廣告或宣傳標語;製作專題片,利用車載電視滾動播放,提升迎奧氛圍;推出迎奧運文明示範線,推廣雙語服務、“一口清”“問不倒”“活地圖”等服務絕活,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時至今日,臧虹仍清楚記得下班後與同事們一起苦練微笑服務、學習英語知識的日子,她說:“104路線見證了香港路幾十年的風雨變化,這種變化又反向推動了線路的升級發展。”如今的香港路已成為青島政治、經濟、金融、文化、商業核心區域,而104路線積極響應公交集團“暖行——讓出行更美好”品質提升主題實踐活動,大力推動美好出行落實落地,讓車廂服務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頻。

每條線路都是見證,城運控股公交集團的200餘條線路連通縱橫,交織出城市的光陰故事。為進一步深化青島巴士“一路相伴”品牌建設,即日起,市南巴士公司將在下屬30條線路上發起“尋找城市記憶 傳承品牌文化”系列活動,邀請廣大市民共同回憶線路的歷史沿革及服務技能技巧,在傳承之上結合新時代乘客需求最佳化,形成新老共融的特色服務法,引導各線路唱響屬於自己的時代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