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6000萬年前,地球一次高燒孕育史上最大的蛇,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泰坦蟒

塞雷洪煤礦是南美洲最大的煤礦之一,更難得的是這裡竟然還是一座露天煤礦,煤炭產量非常高,約佔哥倫比亞所有煤炭產量的37%。

常年的挖掘使得這座煤礦深入地下幾百米深,就連運煤車想要從礦底開到礦頂都需要22個小時左右。

也正是因為如此,塞雷洪礦坑吸引了許多古生物學家的注意,因為煤礦深入地下幾百米,剛好是發掘古生物的最佳地點。

最先到達這裡的是古植物學家,他們發現這裡有許多遠古植物的化石,透過植物化石表明,這裡曾經是一座熱帶森林。

6000萬年前,地球一次高燒孕育史上最大的蛇,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與此同時,這裡還發現了大量的巨龜,巨鱷的化石,科學家們將這些化石打包回了實驗室,交給助手進行初級的整理。

就是助手在整理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塊生物化石似乎並不屬於巨龜或者巨鱷,更像是蛇的化石。

6000萬年前,地球一次高燒孕育史上最大的蛇,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他們有了這個想法時,其實嚇了一大跳,甚至都不敢呼吸。

為啥?

因為如果這塊化石真的是蛇的化石的話,那麼就意味著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蛇。

原來,這塊化石屬於蛇的椎骨,蛇身體是由一節節的椎骨組成,而蛇的椎骨決定了蛇的體型大小,椎骨越大,體型就越大。

6000萬年前,地球一次高燒孕育史上最大的蛇,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助手們不可思議的是,他們拿到的那塊蛇椎骨,比目前已知的任何蛇的椎骨都要大得多,這就意味著史前時期塞雷洪煤礦附近生活著一個體型超級大的蛇,比目前已知的所有蛇體型都要大。

後來,這種蛇被命名為“泰坦蟒”。

6000萬年前,地球一次高燒孕育史上最大的蛇,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泰坦蟒的發現有多轟動呢?

古生物學家喬納森向一個古生物學家展示自己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拿出了一塊非常大的蛇椎骨表示:這是我發現的史前大蛇。

對方看後表示:雖然這條蛇很大,但也沒有特別離奇的地步。

此時喬納森壞壞一笑,拿出了真正的泰坦蟒椎骨,向對方展示,對方看後久久回不過神來,立馬錶示:我馬上去買機票。

無論是喬納森,還是對面的專家都明白,這個椎骨實在是太大了,這意味著它們不僅發現了史前蛇,還發現了有記錄以來體型最大的蛇,這可是一個驚人的發現。

6000萬年前,地球一次高燒孕育史上最大的蛇,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泰坦蟒為啥能長這麼大?

後來,科學家們又在塞雷洪煤礦裡發現了大量的泰坦蟒化石,根據這些化石,科學家們計算了它們的體型和長度,並試圖透過模型復原出來。

結果發現,泰坦蟒的體型可達15米以上,甚至達到了驚人的18米,體型可達1噸以上,肌肉非常發達,幾乎能吞食一頭小象。

6000萬年前,地球一次高燒孕育史上最大的蛇,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之前在塞雷洪煤礦裡發現的巨鱷和巨龜的化石,就意味著巨鱷和巨龜很可能就是它的食物,可想而知它曾經是多麼恐怖的存在。

那麼問題又來了,泰坦蟒為啥能長這麼大呢?

答案的秘訣是:高溫。

其實很早之前科學家們就發現了,氣溫升高會讓冷血動物的體型變得更大,但卻會讓哺乳動物的體型變得更小。

泰坦蟒生活在距今6000萬年前,當時地球正經歷恐怖的高溫時期“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在短時間內地球氣溫迅速上升,其中高緯度地區的氣溫上升了7℃之多。極端高溫導致了大量生物急劇滅絕,但也導致了泰坦蟒的出現。

6000萬年前,地球一次高燒孕育史上最大的蛇,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蛇屬於變溫生物,它們不消耗能量維持體溫,而是會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當外界氣溫較低時,尤其是低於15℃時,蛇就會尋找冬眠場所越冬,如果地球氣溫較低,蛇很難應對寒冬。

泰坦蟒的出現就和極熱事件有關,因為當時地球氣溫急劇上升,其中泰坦蟒所生活的區域內,當時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達到了32℃,而現如今當地的平均氣溫是27℃。

6000萬年前,地球一次高燒孕育史上最大的蛇,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極高的氣溫能夠讓泰坦蟒體內的溫度上升,讓生物酶能夠參與工作。同時因為泰坦蟒的體型過大,導致它在地面行走時速度並不快,它們應該是生活在溼地沼澤附近,依靠伏擊水中的巨鱷、巨龜以及來岸邊喝水的陸生生物為食。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泰坦蟒是“成也高溫,敗也高溫”,後來地球氣溫逐漸下降,到了5800萬年前左右,地球氣溫已經變得不適宜泰坦蟒的生存了,泰坦蟒就這樣滅絕了。

6000萬年前,地球一次高燒孕育史上最大的蛇,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巨蛇形成條件再次出現?

既然泰坦蟒的形成條件是高溫,而目前全球又面臨著全球變暖的趨勢,那未來會不會出現一種比泰坦巨蟒更大的蛇?

事實上,這並不好說,因為進化本來就是沒有方向的,如果演化出體型較小的蛇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那麼體型小也會成為優勢;相反也是如此。

更何況,全球變暖究竟會持續下去,還是會呈週期性波動,還不知道,超級巨蛇能否再次出現,暫時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