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工作交接中的“交”與“接”

編輯導語:在職場中,我們免不了要經歷工作交接。在這個時候,如果交接過程存在很多問題,導致交接效果很差,只會讓後面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那麼,交接這個過程需要注意些什麼規範呢?作者結合了自己的經驗,談談應該如何對待交接這件事。

工作交接中的“交”與“接”

工作交接是無論身處任何行業、任何崗位都會遇到的事情,交接的原因也很多,因為入職、離職、崗位變動、工作重心調整、工作階段調整等等。而在交接中也會存在很多問題導致最終交接效果很差,讓原本順利的事情變得問題百出,讓原本困難的工作變得更加艱難。

所以想根據自身的經驗來聊聊應該怎樣對待和規範這個過程。

一、關於“交”的問題

無論因為何種原因,其他人要接手這部分工作,我們都要考慮這些問題。

怎麼給對方講能更明白,讓他快速理解?

怎樣能確保他的理解沒問題?

怎樣能避免以後他又忘了?

交出去的內容,後續對方又頻繁來問,是哪裡出了問題?

二、關於“接”的問題

同理如果我們是接手人,就要轉換身份來考慮上述的問題。

我需要交接人怎樣做,我才能更快速的掌握這些工作?

我需要怎樣做才能發現哪些關鍵問題有遺漏?

對方短時間講了這麼多內容,過幾個月我都忘了怎麼辦?

如果對方是要離職,那以後如果有問題不明白找誰問呢?

三、交接過程中常見的壞習慣

1. 沒有可參照的文件

大家在交接的時候,直接對著系統講,或者開發直接對著程式碼講,這裡是什麼意思,當時為什麼這麼做。一個講、一個記,也不知道講的人準備是否充分,也不知道記的人記得是否準確。

可能會講很久很久。稍微規範些的,可能會錄屏、錄音。

講完之後問一句:明白了嗎?

答:我消化消化,哪兒不理解再問你。

2. 文件內容不對

我們也許會有覺察,平時的文件和實際的應用之間存在一些(也可能很多)的差異。交接的時候依託文件內容會讓雙方都很懵,但是又沒有人來痛下決心持續更新文件。

尤其是某些功能經過多輪演變,你、我、他三方對此功能的認知又停留在不同的版本狀態下,後面再更新迭代就又很麻煩了。

不僅文件內容不對,可能開發寫的程式碼註釋也不準確,後期根據註釋理解流程時,又發現註釋、流程、文件三方不同。

3. 只有兩方參與交接過程

可能有人會很奇怪,交接不就是兩方的事情嗎,兩方參與有什麼問題?

這裡面會涉及三個問題:

接手人接不住,怎麼辦?後續有問題找誰?即便反映到領導層,領導對這些事情也不瞭解,那問題如何解決?

交出人講不明白,或者講的內容有誤,誰來識別其中的錯誤?

雙方認為交接完了,但是真的完成了嗎?是否需要有第三方角色的參與來驗證交接效果,或協助疑難雜症的持續推進呢?

因此我認為只有兩方參與的交接過程,是不保險的。除非接手人是後續此事的直接領導者或是交出人的上級。

4. 不主動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交出人提前發了一個文件和幾張截圖(很籠統的內容),然後說:你看完有啥問題,問吧。

接手人:你給我這麼個破玩意,啥背景現狀也不講,我**知道要問什麼嗎?

即雙方或某方沒有人主動因為此事而做準備,做約定,做事前溝通,真正交接時效率低下。

5. 個人的態度問題

上一點也屬於個人態度問題,但本條的態度問題是想著重強調大家對交接工作的不重視,以及後續工作中風險的預知程度不足。

尤其是此項工作的直接領導者沒有識別交接工作的重要性,任由雙方自由發揮。

6. 交接沒有持續性

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小問題,折射大風險》最後提及的,A交給B可能還好,但是沒多久B又交給C,C又交給D,這時候事情就很可怕了。

如果A沒離職,那A還會經常接到D、E的諮詢電話。而且這個電話是D打給C、再打給B、最後打給A,問題才搞清楚。這時就更加彰顯了交接流程、交接質量、交接持續性的重要。(嗯,沒錯,我就是那個沒有做好交接坑了很多人的A)

說了這麼多問題,其實大家也會有很多做好交接工作的想法和成功實踐,下面我來總結我的方法論。

四、我設想的交接流程

1. 有清晰準確的參照物

首先要準備豐富的交接文件,根據工作型別、工作內容不同,文件組成會有很多不同,在此不一一列舉。

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對所交事項的整體描述,這個描述是需要重新編寫的,包含工作現狀以及現狀的背景、原因,關鍵事項或關鍵流程,遺留問題及針對這些問題的規劃,後續的可預知風險,後續工作重點等等。

尤其是涉及到對外的關聯方、對接人,一定要介紹相關人員為人處世的風格特點,關聯方的實際情況及配合度等等。這些均要作為“交接目錄”進行逐一整理。

當然,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類物料(文件、設計圖、程式碼等等)不標準、不完整、與實際不匹配等相關問題,屬於日常工作管理的問題,在此不做展開討論。交接時若能夠完善則需要儘量修改完善。但這一定是一項很龐大的工程,用功在平時,臨時抱佛腳的辦法一定不會太好。

2. 分批分階段按優先順序依次交接

交接物料準備完整後,在真正執行過程中,還要有的放矢,按照合理的順序和優先順序逐一講解、逐一交接,切勿一個大壓縮包發過去拍屁股走人。

就像我們在接觸一個新的業務、新的專案時,一定是要先搞清楚背景、關聯關係、整體流程,有了宏觀概念之後,再深入瞭解細節。交接也是如此,因為接手人就是要透過這種思維模式來快速上手,所以交出人按照這樣的邏輯講,最終的效果也會更好。

3. 有核驗流程

如何確認交接完成了?一定不是大家說完成就是完成。需求有評審、設計有評審、程式碼有走查,交接是否需要增加核驗流程呢?

我個人的觀點是,針對重點、中大型工作的交接,一定要有核驗流程。其他情況的交接可不做固定要求。

核驗形式多種多樣,既要不讓大家覺得形式化,又能簡單直接地達成目的即可。比如由領導進行關鍵問題提問(有點類似程式碼走查);比如由接手人進行整體講解;再比如有一週的“試行期”等等,結合自身團隊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核驗規則。

4. 有領導或其他輔助崗位參與並協助

為了防止交接過程中講不明白、講不全面等問題,需要更有經驗的人(或pmo等角色)參與到此過程中作為協助者,並且此人可以執行後續的核驗任務,同時針對工作中後續的風險、待解決問題等關鍵事項,也可以協助解決。

其實直屬領導參與關鍵工作的交接是非常有必要的。

5. 從意識上加強,從流程上規範

工作交接的質量能夠反映出一個團隊的整體執行質量和管理質量,交接不明白的團隊,執行中一定會存在各種各樣其他型別的管理風險。但是大多數人,或大多數團隊對於工作交接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為之付出足夠的精力。

因為交接不完整引起的後續工作問題,卻會極大增加團隊工作負荷度,進而花費更多的代價來彌補,因此今天特意以此為題進行整理,希望我們的工作能更好的推進,更好的流轉。

五、寫在最後

規則的設立和執行是非常困難的,如若因為困難而遲遲不肯改變,那後續的壓力也會越積越多,問題越攢越滿,直到大家不堪重負。

因此“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應該是我們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升意識,強化管理,點滴執行,長期見效,才是團隊良性成長的模式。

其中提到的很多方法我也在實踐,也在不斷探索,有對有錯,有適合與不適合,希望大家也能辯證性的看待這些問題。到最後不都是為了更順利的工作,更健康的成長嘛。

作者:不想延期了,公眾號:不想延期了

本文由 @不想延期了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