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首個叫響“地球的邊緣”的人:可參照國家公園的建設思路規劃開發龍頭山

封面新聞記者席秦嶺 見習記者羅石芊

首個叫響“地球的邊緣”的人:可參照國家公園的建設思路規劃開發龍頭山

被雲海包裹的龍頭山大斷崖(楊勇供圖)

8月31日,封面新聞對涼山州雷波縣龍頭山大斷崖區域(又稱“地球的邊緣”)長期封山一事進行報道後,引發強烈反響,不少網民對這片秘境充滿了好奇,也關切“地球的邊緣”如何走好發展與保護的平衡之路。

昨日,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首個叫響“地球的邊緣”的探險家楊勇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建議:涼山州可參照國家公園的建設模式對龍頭山區域進行規劃與開發。未來,涼山還可以龍頭山為中心,以龍頭山—獅子山一金陽天坑群一懸崖村—美姑河大峽谷為圈,建立跨縣域的國家公園,打造有豐富主題的大涼山國家公園群。

堪比科羅拉多大峽谷

大涼山有成為國家公園的潛質

對龍頭山,楊勇有種特別的情愫。

他在涼山長大,在昭覺縣上小學時,他教室的視窗正對著龍頭山,時常他望著遠方的山脈出神。長大後,他從事與地理、地質相關的工作。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造山運動在涼山留下了獨特的痕跡,從海拔4、5千米的林立山脈到海拔300多米的江河出境,構成了涼山氣象萬千的自然要素和立體生態系統,組成一幅幅大裂谷托起的山地、高原、峽谷、平壩等動人的生境畫卷。從2015年4月起,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啟了涼山地理大發現之旅,2016年至2020年期間,他曾在不同季節多次到訪龍頭山。

首個叫響“地球的邊緣”的人:可參照國家公園的建設思路規劃開發龍頭山

2017年,楊勇(右上)在龍頭山考察時和當地老鄉的合影(楊勇供圖)

2016年,第一次抵達龍頭山,峽谷裡,雲海深處,幾乎垂直、落差從幾百至上千米的斷崖綿延十餘公里,那種大規模的險峻和美妙帶給他的視覺震撼深深刺激了他。回想起小時侯在金陽縣城生活時,父母的告誡“如果籃球掉下去了,需揹著乾糧去撿球”“千萬不要去邊邊耍,不然,要被水龍王吸進去”,突然間,他產生了一種這就是“地球的邊緣”的心境與意象。

除了壯美、險絕的風光,龍頭山大斷崖所在的麻咪澤省級自然保護區,還藏著大熊貓、四川山鷓鴣等珍稀野生動植物。於是,在2018年第6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文章裡,他首次為涼山州龍頭山大斷崖貼上了“地球的邊緣”的標籤,並叫響了。

首個叫響“地球的邊緣”的人:可參照國家公園的建設思路規劃開發龍頭山

綿延的山峰在薄霧籠罩下宛如一幅山水畫(唐曉軍供圖)

在楊勇看來,龍頭山區域的形態堪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龍頭山大斷崖和科羅拉多大峽谷都是透過自然的力量‘切割’出的大峽谷。除了起伏的山脈和臺地,眾多極具彝族風情的鄉鎮村落也坐落於此。奇特壯美的景色,美姑河流域深厚的人文,簡直就是造山運動和人類爭取生存空間的活化石”他說,涼山還有雷波—美姑龍頭山下震旦系和寒武系巖柱峰叢景觀等稀缺的旅遊資源,大涼山完全具備成為國家公園的潛質。

以龍頭山為中心

跨縣打造大涼山國家公園群

每每回到大涼山,他和生長在這片土地的朋友有說不盡、聊不完的涼山話題,他有一個夢想:希望涼山藉助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優勢建成陽光休閒度假之地,建成一個沒有貧困與落後的新涼山。

今年,在短影片的助攻下,“地球的邊緣”突然走紅網路,近期被雷波縣和美姑縣聯手斷道的訊息,他都有關注到。“如果讓龍頭山絕美的風光一直沉睡就太可惜了。”楊勇倡導對其進行綜合開發利用。

首個叫響“地球的邊緣”的人:可參照國家公園的建設思路規劃開發龍頭山

龍頭山大斷崖下綺麗的景色,彷彿置身外星世界(楊勇供圖)

在楊勇的膝上型電腦裡,深藏著一段他製作的5分零10秒的龍頭山開發規劃短影片,那是當年的他對龍頭山如何發展有過的系統性思考。封面新聞記者觀察到,影片裡他規劃有觀光火車、越野基地、高空玻璃棧道、懸崖鞦韆、懸崖酒店、半穴居酒店、高山音樂節和彝族文化博物館等文旅體驗內容。

楊勇認為,如果把格局拉得更大一點,未來,涼山可以龍頭山為中心,以龍頭山—獅子山—天坑群一懸崖村一美姑河大峽谷為圈,建立跨縣域的國家公園,打造有豐富主題的大涼山國家公園群。

擔心商業化後成“一家之物”

強調資源全民性、利益共贏性和對外開放性

如何開發利用?楊勇提出,可參考國家公園的建設模式,實現其資源全民性,利益共贏性、遊客體驗性和對外開放性。

“所謂資源全民性,就是指受益群體應當是全體人民,而不是商業化之後只屬於某一個業主。”楊勇解釋,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是當前我國打造國家公園的目的所在,他最擔心龍頭山被嚴重商業化後成為“一家之物”。

首個叫響“地球的邊緣”的人:可參照國家公園的建設思路規劃開發龍頭山

龍頭山大斷崖(唐曉軍供圖)

在利益共贏性方面,楊勇指出,龍頭山開發過後,應當避免追求開發商的利益,而是更多關注公眾、當地百姓和環境三方面的利益。“除了強調環境不能被二次破壞之外,還可以培養當地百姓成為服務和保護人員,扶持當地旅遊經營者和家庭經營戶,讓大家都能從中獲益,良性發展。”

他還很強調遊客的體驗感,楊勇認為,龍頭山的開發不僅要有友好的業態,最好讓遊客從中獲得科普教育和環境意識培養,“最終的目的要讓大家自覺參與到自然環境保護中來。”

保護與開發中尋求平衡

保護不意味著什麼都不能建

如何在保護與開發中尋求平衡,這也是記者此番採訪中想要追問的答案。

楊勇強調,開發規劃中最首要的地方在於“從保守走向開放”。

首個叫響“地球的邊緣”的人:可參照國家公園的建設思路規劃開發龍頭山

白雲和大斷崖連線,宛如下一秒就要進入天空之城中(唐曉軍供圖)

“保護自然資源並不是意味著什麼都不能建。”楊勇以連線歐洲七國的阿爾卑斯山為例,他說,當地的上山旅遊索道上百條,觀光火車開到了山頂,旅遊小鎮遍佈山間。另外,佔地89萬餘公頃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內有上千個景點,“為避免公園內環境遭到較大破壞,公園主動建設了600多公里的環線公路和1500多公里的遊覽道路以及徒步路線。”他認為,“這就是主動規劃所帶來的環境保護最好的案例之一。”

落腳到龍頭山的規劃與開發,楊勇認為可以借鑑海內外優秀案例的模式,將景區設計與環境相互融入。他期待,當遊客來到龍頭山時,除了有觀景臺可以讓陽光、森林、懸崖環繞住遊客外,同時索道、棧道、公路、酒店等建築設施都能把神山靈氣在遊客觀光的各個環節,讓自然美景和人文特色交相輝映。

首個叫響“地球的邊緣”的人:可參照國家公園的建設思路規劃開發龍頭山

龍頭山大斷崖山脈無限延伸到美姑河中(唐曉軍供圖)

此外,楊勇認為在規劃過程中還要化被動為主動,“不能等待環境被破壞了採取糾正規劃,而是要主動地進行環境保護。”

在龍頭山開發規劃主動性上,楊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可用生態材料做公路路面和護坡、景區索道、徒步道路,同時確定好“只能看不能到”的觀景位置、路線和最適合觀賞的季節與時間。“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龍頭山的自然資源不遭到更大的破壞。”

首個叫響“地球的邊緣”的人:可參照國家公園的建設思路規劃開發龍頭山

龍頭山大斷崖的山脈宛如龍的脊背(楊勇供圖)

同時,他還建議當地對規劃開發區域內的礦山開採進行清理整治,調整並縮減礦權範圍,堅決制止亂採亂挖、無序開採和任意排放汙染行為,治理和修復地質災害隱患區,調整開發佈局和採礦方法,保護珍稀景觀資源,建設環保綠色礦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