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家門口聯絡點:聽得了吐槽,解得了難題

家門口聯絡點:聽得了吐槽,解得了難題

靜安區芷江西路街道城上城居民區,橫跨三條馬路,居民區南北遙對;兩向交界處的人大代表聯絡點,既是物理層面的要津,也是情感聯結的樞紐——時有居民推門步入代表會客廳,同民情聯絡員聊聊最近的煩惱。

小到補種綠植,大到天橋“加梯”,區人大代表每週三次仔細翻閱民情聯絡簿,推動解決力所能及之事;對“老大難”問題,同理感受、共商對策。無論問題是否解決,人大代表和聯絡員都盡職盡責,民心由此凝聚。

城上城居民區人大代表聯絡點,也是上海“家、站、點”(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代表聯絡點)的最小單位。他們著力打造1個平臺(人大代表聯絡點)、1支隊伍(10名“民情聯絡員”)和1套系統(雲平臺系統),“零距離”傾聽民聲、為民解憂,打通代表聯絡群眾“最後一公里”。

全市層面,迄今已建成人大代表聯絡群眾各類平臺5552個,基本實現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聯絡點;1。5萬名全國、市、區、鎮4級人大代表均已編入各個“家、站、點”,深入基層“神經末梢”。

找代表更方便,解決問題還很快

耗時1個月零4天,城上城7號樓居民包爺叔的煩心事終於解決了——在所屬選區人大代表的協調和推動下,針對個別居民高空拋垃圾,透過安裝監控與教育引導雙管齊下,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對此,包爺叔真心實意地道了一聲“好”:“有了家門口的人大代表聯絡點,找代表更方便,解決問題還很快。”

“事情解決了,居民們就感受到人大代表聯絡點是有用的,確實發揮著傾聽民聲、為民發聲、為民辦事的作用。”靜安區人大代表、城上城居委會主任張海燕說。

當然,並非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對於代表們的盡心盡力,居民也能將心比心。

譬如,城上城小區位於上海火車站北廣場區域,居民需要攀爬一座天橋才能到達南廣場。由於北橫通道的建設,天橋被稍許“墊高”,老齡居民過橋更顯吃力。能不能為天橋加裝自動扶梯,成了小區居民的期盼。張海燕為此奔走,終於在上週收到了相關部門的反饋:“會將居民需求納入設施改建的考慮,也會徵求相關部門是否有加裝電梯的可能性。”

問題尚未解決,但對居民們而言,有時有反饋就頗為定心。“知道我把加梯訴求反映上去後,大家就有了盼頭,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重視。”張海燕說。

線下線上雙管齊下,讓傾訴被聽到

對於懸而未決的難題,如何安撫居民,考驗著民情聯絡員和代表們的共情力。

代表會客廳配置有一張圓桌,民情聯絡員常常將傾訴欲較強的居民引到此處。相較隔著長臺接待,小圓桌更能拉近彼此距離,“他們更願意傾訴,能夠達到更有效的溝通”。

比如,小區毗鄰地鐵站,常有居民訴苦被噪音侵擾。同為城上城小區居民的張海燕對此感同身受,但也深知這是一樁事關多方利益的難題,一時間無法答覆居民。

怎麼辦?她動之以情,“跟他們一起吐槽,而後安慰一下,再一起探討解決方法”。

“其實,居民有時候就想把情緒抒發出來,他們也清楚有些問題無法立即得到解決。找基層人大代表傾訴,不僅心理上有了一個安慰,而且也多了被聽見的可能性。”張海燕說,如此一來,居民的心情舒暢了,也部分化解了矛盾。

面對面的溝通固然高效,但到訪者總以時間富餘的老齡居民為多,也無法突破民情聯絡員坐班時間的限制。

對此,城上城居民區人大代表聯絡點開發了雲平臺小程式,專門設定“代表直通車”板塊,尤其利好無法在固定接待時間和人大代表面對面溝通的年輕居民。

“這個系統的開發初期,我們甚至盤算過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埠用於實名註冊,形成一個透明公開的系統,一個24小時全天候的留言板。”張海燕說,這在前期廣泛收集民意階段頗為有效,但進入解決問題的流程後,還是需要面對面的溝通。

作者:蘇展

編輯:祝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