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公交配套不足、非機動車氾濫,9號線泗涇站停車亂象如何破?現有舉措效果有限 仍需各方群策群力破解

公交配套不足、非機動車氾濫,9號線泗涇站停車亂象如何破?現有舉措效果有限 仍需各方群策群力破解

圖說:軌交9號線泗涇站亂停車現象仍然存在 陳菲茜攝(下同)

“哈羅單車使用者您好,請把單車停在白線內,否則無法上鎖……”每天上午9時許,工作人員開始清運軌交9號線泗涇站附近的哈羅單車,一旁的喇叭迴圈播放著停車提醒。自8月1日在該區域加裝“藍色道釘”後,哈羅單車必須停放在指定區域才能上鎖,此舉試圖從源頭上治理上下班潮汐導致的亂停車現象。然而,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停車亂象雖稍有好轉,但問題仍舊存在,仍需各方群策群力多渠道疏解。

公交配套不足騎車成剛需

上午10時許在外婆涇路泗陳公路路口,記者看到有工作人員正整理亂停放的單車,將其停放在劃線區域,放不下的單車被一輛輛搬上貨車運走。現場人員介紹,他們是專門承接哈羅單車清運的公司,每天早上要清理無法停放的多餘單車,但清運停放的場地有限,由此清運能力也受到限制。

“上班潮汐帶來的單車數量短時間內暴增,不僅亂停放,還會佔道堵路。”工作人員指著距離站臺進口200米的地方,人行步道上已經停滿了各種共享單車。而這個路口只是泗涇站亂停車的“冰山一角”。繼續走近站臺100米,軌交進站口附近區域已被黑壓壓的一片電瓶車佔據,哈羅和美團的單車穿插其間,有的索性已經佔據了非機動車道亟待清運。

而另一方面,騎車的市民也很難。“車輛太多了,找停車位費時費力,只能搬動別人的車子,試圖將車卡進去。”一位女士推著電瓶車急匆匆地來到進站口停車位,左右環顧仍沒有“見縫插針”可供停放的地方。另一位女士正吃力地試圖搬挪別人的電瓶車,一臉悻悻然的樣子,正為給自己的車輛“找退路”,“乘公交車很不方便,2公里的路只能自駕或騎車。但非機動車扎堆,停放或駛離都耗時費力。”

新增人口迅猛站點客流巨大

軌交泗涇站附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機動車?記者不禁發出疑問。據軌交9號線泗涇站負責人周先生介紹,早高峰時段泗涇鎮進站客流已經超過2。2萬人次,每日客流量超9萬人次,在全市軌交站中“名列前茅”,並且客流數值仍在增長,與此相對應的“最後一公里”短駁停車的需求只增不減。

現有公交為何不能分擔助力?記者瞭解到,停靠軌交9號線泗涇站的公交線路有松江45路、松江46路、松江46路區間、松江47路、松江48路、1845路、1846路。這七條線路看似很多,但間隔時間從15分鐘至70分鐘不等,不僅實際運力有限,而且上班族要“人等車”更是等不起。

泗涇鎮交通配套資源緊張的矛盾日趨突出,已經引起了社會關注。今年3月,松江區人大代表徐香春在《關於完善泗涇大交通體系建設的建議》中就提到:隨著泗涇城市化快速發展,商品房住宅小區逐年增加,同時優越的地理區位、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及新凱大型居住社群的日益完善,吸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和市區動遷戶湧入和定居泗涇。該建議指出,泗涇鎮現有人口23。3萬,人口急劇增長使得全鎮交通資源緊缺的矛盾日趨突出。

公交配套不足、非機動車氾濫,9號線泗涇站停車亂象如何破?現有舉措效果有限 仍需各方群策群力破解

而記者查詢到,在2010年軌交9號線全線通車之初,泗涇鎮轄區總人口僅有9。43萬人。人口匯入型的“異軍突起”一方面彰顯了城市魅力,但一方面顯然也給城市治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據負責該區域的城管執法人員介紹:“每天早上7時開始,各個方向的非機動車如潮水般向軌交站匯聚湧入,直到晚上7時,軌交站附近停放的非機動車仍有一半還未駛離。潮汐式的非機動車停放聚攏快,滯留時間久,帶來了停放亂和管理難。”採訪期間,該區域正在巡查的網格員也反映,僅單方面一味依靠人力來管理清運車輛,仍存在可供停放車輛的停車場有限,人力資源持續投入日趨捉襟見肘的剛需難題。往往會出現已經“有人管”,並在“使勁管”,但仍然“管不好”的情況。

人民建議:破解難題還需更多合力舉措

在治理泗涇站非機動車亂停放方面,2019年起,泗涇鎮就陸續採取人行通道劃線、設定硬隔離、增加告示牌來應對。尤其為保障進出站主幹道通暢,設定了品字形硬隔離,防止非機動車亂停放導致佔路堵路。同時將泗涇站站臺下方的停車區域全部劃改為非機動車停車場,將原本的機動車停車場北移。今年5月,泗涇鎮相關部門還攜手哈羅單車,本著改善這個區域環境的目的,在距離站點100至200米的人行通道處劃線,設定“藍色道釘”,對單車駕駛人進行引流。

儘管採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泗涇站非機動車“亂停放”仍屬“老大難”。追根溯源,仍存在非機動車停放區域捉襟見肘的難題。軌交泗涇站的東側,三湘四季商業廣場是鎮內重要的商業區,還有鎮內最大的商超大潤發。為此,泗涇鎮相關部門已協調三湘四季廣場闢出廣場周邊一圈,作為非機動車停車場的補充。但目前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非機動車停放需求。

為此,現場多位市民指出:接駁軌交“最後一公里”,緩解非機動車停放難,就要在增加“停車場”上進一步增能挖潛。市民和記者都注意到,距離軌交站200米處,在外婆涇路泗陳公路的南側,還有一片雜亂的綠植,這片區域有無被改造釋放為“停車場”的可能?現有“停車場”有無進一步改造成非機動車立體停車場的可能?而對於現有公交線路有無進一步梳理,縮短車次間距,科學規劃線路的“增能提速”的可能?對此,市民希望治理非機動車亂停放,更要解決非機動車停放難,不僅需要管理執法部門多介入,更需要各方群策群力獻計獻策,齊力破解滿足“停放需求”的難題。對此,新民晚報記者也將繼續關注。

新民晚報記者 王軍 通訊員 陳菲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