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讓人“又愛又恨”的eSIM,未來發展空間幾何?

隨著通訊裝置的小型化和智慧化,作為重要通訊元件之一的SIM卡也是越做越小,從常規版本到Micro版,再到現在的nano版。不過,12。3*8。8毫米的nano SIM,對於手機而言“小巧玲瓏”,但對智慧穿戴裝置還是太大,小到能嵌入裝置內的eSIM此時便成為了各家廠商的最優解。

9月15日,工信部在回答網友詢問時表示“正在研究推進eSIM技術在平板電腦、行動式計算機及智慧手機裝置上的應用”,eSIM也再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對於使用者而言,採用eSIM意味著開卡、業務辦理、甚至是更換運營商都像商場買東西一樣簡單,不需要跑去營業廳辦理,但運營商想用以前的方法在eSIM留存客戶,就沒那麼容易了,這也被部分業內人士視為是eSIM在國內推廣緩慢的原因之一。

那麼,讓人“又愛又恨”的eSIM,機構方面對它怎麼看,又有哪些上市公司可能會因此受益?

eSIM究竟是什麼?

根據資料,eSIM全稱為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2016年,GSM協會發布了智慧手機eSIM規範,標誌著eSIM卡正式誕生。

與傳統插拔式的SIM卡不同,eSIM直接嵌入到裝置晶片上,可將卡號等使用者資訊直接載入手機內部,可啟用打電話、發簡訊等傳統服務,還能在全球範圍內將終端裝置快速接入到當地網路。此外與傳統 SIM 卡相比,eSIM卡在包括配置、尺寸、靈活性、安全性、客戶體驗等方面的表現更優,無需機身開槽的特色也能提高手機的防水效能。

簡單來說,eSIM和傳統SIM在通訊功能上幾乎完全一致,無需插拔和機身開槽這兩點更是隻好不壞。正因如此,各大手機廠商近年來推廣應用eSIM的步子也是越邁越大,有的廠商更已經開始嘗試在部分機型當中只保留eSIM卡。

根據華西證券的整理,谷歌2017年便在自家的Pixel 2手機當中開始推廣eSIM應用,Apple也在隨後的iPhone XS中加入了對eSIM的支援,此後摩托羅拉2019年推出的Moto Razr則是直接取消了傳統SIM卡槽,成為了第一款只支援eSIM的智慧手機。

讓人“又愛又恨”的eSIM,未來發展空間幾何?

eSIM推廣“內外有別”

與國際市場不同的是,國內的eSIM目前多用在智慧穿戴裝置身上,目前四大運營商(包括中國廣電)也沒有開放在手機上使用eSIM的功能,這讓消費者感到非常著急。根據工信部官網的部長信箱顯示,年初以來四次與eSIM有關的網友提問當中,3次是與開放手機eSIM直接相關的。

讓人“又愛又恨”的eSIM,未來發展空間幾何?

(來源:工信部官網)

那麼,優勢多多的eSIM,為什麼在國內推廣步伐相對緩慢?

有媒體在報道時援引某不願具名的券商分析師觀點指出,推廣步伐緩慢,可能與運營商的推廣動力有關。該分析師表示,目前亞洲地區的雙卡一般都是“SIM+eSIM”的組合,其中eSIM在國內尚未普及,並非是技術原因,而是因為運營商的意願。例如,蘋果推廣eSIM是希望使用者到任何國家和地區都可以買當地的套餐,直接切換,但這樣運營商的漫遊收費就降低了。

而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近日也指出,運營商傳統SIM卡的業務模式已經成熟,但如果要推廣eSIM的話需要一系列的新流程,精力投入不少,但很可能是“吃力不討好”。另外在大螢幕的手機下,SIM卡體積影響越來越小,對使用者層面上的好處並不明顯。

券商怎麼看?誰可能會受益?

華西證券9月18日的研報覆蓋了eSIM領域。該券商在研報中指出,與傳統SIM卡相比,eSIM的核心是引入遠端SIM配置(RSP)平臺。同時,過去運營商掌控著SIM卡的定製和發行,但現在一些終端客戶可以簡化與運營商對接的流程,甚至直接找到晶片廠商。從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來看,上游主要是CA認證機構、eSIM晶片廠商和終端晶片廠商,中游包括eSIM平臺供應商、電信運營商、eSIM終端和模組廠商,而下游主要是企業使用者和消費者。

讓人“又愛又恨”的eSIM,未來發展空間幾何?

具體到受益公司方面,華西證券認為,倘若真的推廣eSIM,晶片廠商中的紫光國微、大唐微電子、中電華大電子,以及SIM卡生產商/eUICC提供商當中的東信和平、恆寶股份、天喻資訊可能會因此受益。

讓人“又愛又恨”的eSIM,未來發展空間幾何?

(來源:華西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