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82歲法國作家埃爾諾,以“手術刀般”精準銳利書寫生活本色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82歲法國作家埃爾諾,以“手術刀般”精準銳利書寫生活本色

北京時間10月6日19時,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82歲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摘得這一獎項。瑞典學院給出的獲獎理由是“因她勇敢且敏銳地揭示了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約束”。

安妮·埃爾諾自1974年開始創作,至今已出版約20部作品。其中,代表作《悠悠歲月》中譯本曾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已引進其三部自傳體小說《一個男人的位置》《一個女人的故事》和《一個女孩的記憶》,預計10月底將面世中譯本。其中前兩部分別在法國創造了50萬、45萬冊銷量。版權引進方、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化讀物編輯中心主任趙偉告訴記者,他願意用“跨界融合”“平白直述”兩個關鍵詞來形容埃爾諾的風格——前者指其融合了文學、哲學、人類學的思考寫作維度;後者指語言上的明快、通俗,“她的寫作獨樹一幟,不為難讀者,如鏡面般折射人心最細緻入微的顫動,也如‘手術刀般’精準銳利,呈現生活本色。”

獨創居於文學、社會學和歷史學之間的“自傳體”

安妮·埃爾諾以女性作家獨特視角和細膩筆觸展現“二戰”後法國平民生活,尤其是當代法國女性內心世界。“她獨創了居於文學、社會學和歷史學之間的社會自傳體裁,以平白中性的筆調書寫個人經歷與社會變遷。”作為國內最早關注譯介安妮·埃爾諾的學者,《一個男人的位置》《一個女人的故事》(全新修訂版)譯者、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郭玉梅如是評價——“其作品體現了追求寫實主義與心理描寫相融合的風格,這在歷經眾多流派洗禮的20世紀法國文學中,既代表了某種迴歸傳統,又體現了現代主義的某種昇華。”

安妮·埃爾諾出生於1940年,在諾曼底小城伊沃託度過童年。她擅長用傷感筆觸描繪出身貧寒的父母為自己及下一代擺脫現狀的奮鬥過程,準確客觀再現了法國不同階層人們在心理、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同時也以矛盾心情真切表達了對父母及故鄉的愛恨交加。比如,《悠悠歲月》歷經20餘年思考和推敲,一經出版就獲法國當年“杜拉斯文學大獎”。小說採用“無人稱自傳”方式,跨度長達60年,大到國際風雲,小到家庭聚會和個人隱私,事無鉅細無不簡潔清楚、一目瞭然。但“一滴水窺永珍”,作品透過人們經歷的集體記憶反映出時代演變,引起讀者強烈共鳴。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82歲法國作家埃爾諾,以“手術刀般”精準銳利書寫生活本色

用女性視角解讀、體驗和描述世界,埃爾諾的作品讀起來似乎永遠都是和“她”血肉相連的真實故事。《一個女人的故事》正是安妮·埃爾諾對母親和女兒、青春和衰老、夢想和現實的感人敘述。在母親死於阿爾茨海默症後,作者開始了令人生畏的時光倒流之旅,她試圖捕捉真正的女人,那個獨立於女兒而存在的女人,探討了母親和女兒之間既脆弱又不可動搖的紐帶,以及我們必須失去所愛之人這一無法逃避的事實。在這部平靜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爾諾想要為她的母親爭取最大的公平——將她描繪成她自己,“現在我寫我的母親,就像該輪到我重新讓母親出生。”

書寫生活就要儘可能地接近現實,而不是發明或改造

“生活並不能支配什麼。它不會自己書寫自己。它是沉默的、無形的。書寫生活,就是要儘可能地接近現實,而不是發明或改造,就是要把它鐫刻在形式裡,鐫刻在句子裡,鐫刻在詞語裡。”埃爾諾曾如是袒露。她的小說大多采用平淡的敘事語氣,儘量將情感壓抑在如同潺潺流水般的述說之下,讓人物內心世界充分地展露。

在郭玉梅看來,作者把握了女性私人故事與社會歷史張力之間的關係,個人和社會的維度巧妙地交織,拓展了傳統女性文學狹隘的視野,使作品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審美內涵,她的作品不再僅僅是個別女人生活的實錄,而是成為時代和社會的一面鏡子。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82歲法國作家埃爾諾,以“手術刀般”精準銳利書寫生活本色

埃爾諾曾於2000年春天第一次來到中國,遊歷了北京和上海,應邀在大學裡談寫作。她在書中記錄下內心感受:“你們的國家——中國,我在童年時就多少次夢想過的地方,我在想象中在那裡漫步……晚上,我常常以為看到了被夕陽映紅的雲彩裡的長城。”

雖然法國作家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常客”,但距上一次頒給法國作家、2014年諾獎得主莫迪亞諾已有八年。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17位女性得主,安妮·埃爾諾被瑞典學院評價為“她相信寫作的解放力量。她的作品毫不妥協,用平實的語言將一切講得清清楚楚。在她的作品中,埃爾諾始終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了一種在性別、語言和階層方面有著強烈差異的生活。她成為作家的道路漫長而艱辛”。

作者:許暘

編輯:徐璐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