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防治小麥地下害蟲,除了掌握新技術,農民還要避開假農藥“陷阱”

前言

小麥從苗期到籽粒乳熟期,均可遭受地下害蟲危害,尤其是籽粒乳熟期前後,很多小麥植株呈片狀枯黃,拔掉植株,莖基部有著參差不齊的蟲咬痕跡,此時正值小麥需要大量營養元素及水分供應,莖基部位被地下害蟲啃咬後,致使植株營養輸送渠道受阻,繼而出現黃化死亡,這種症狀從表象看,和小麥全蝕病比較類似,種植戶也容易混淆,如果從根部危害症狀判斷,則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分。

防治小麥地下害蟲,除了掌握新技術,農民還要避開假農藥“陷阱”

對此,有農民朋友充滿疑惑,明明我家小麥是實施了地下害蟲防控措施的,為何還會遭受地下害蟲危害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危害小麥的地下害蟲有哪些?

就黃淮海冬小麥種植區而言,危害小麥的主要地下害蟲有螻蛄、蠐螬、金針蟲,其中以金針蟲危害最為嚴重,蠐螬次之,螻蛄危害相對較輕。

金針蟲

金針蟲又名鐵條蟲,為鞘翅目叩甲科害蟲,以幼蟲危害作物的根部(咬食及鑽駐)和莖基部位,屬世界性主要地下害蟲,在我國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如小麥、玉米、牧草等,也危害闊葉作物,如蔬菜、中藥材、花生、馬鈴薯等。

金針蟲危害小麥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播種後的苗期,二是孕穗期至乳熟期。

防治小麥地下害蟲,除了掌握新技術,農民還要避開假農藥“陷阱”

原因是幼蟲在土壤中生活時期較長(可達3-6年,是幼蟲存活時間較長的害蟲之一),當土溫在7-20℃之間時,是金針蟲活躍的節點,而小麥播種後的苗期,恰好正處於這個氣溫階段期間,因此,苗期也成為金針蟲危害的階段之一。

每年春季的3-4月份,羽化的成蟲開始出土活動,產卵孵化成幼蟲後,又開始在土壤中活動取食,和老齡金針蟲相比,幼齡金針蟲危害程度最為嚴重。

蠐螬

蠐螬又名地狗子,是塊莖類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蟲,但小麥等禾本科作物同樣會遭受蠐螬的危害,可危害小麥種子、幼苗及土層下分櫱部位,其生長習性及危害習慣類似金針蟲,秸稈還田或土壤腐殖質含量高的麥田呈偏重發生。

防治小麥地下害蟲,除了掌握新技術,農民還要避開假農藥“陷阱”

防治地下害蟲的方式有哪些?

1、看天氣判蟲情

春季土壤墒情好,有利於地下害蟲的繁殖,反之則會影響成蟲羽化及產卵孵化,從而會降低地下害蟲基數;同樣,秋季乾旱少雨,同樣不利於老幼蟲化蛹和羽化,可以大大減輕地下害蟲的危害程度。

若春季及秋季雨水較多,土壤墒情較好,農民朋友就不要抱以僥倖心理,一定要提前做好地下害蟲防治工作。

2、土壤處理法防治地下害蟲

a、防治地下害蟲常用的農藥種類

從曾經的甲拌磷乳油、甲基異硫磷乳油、辛硫磷乳油、毒死蜱乳油,再到甲拌磷顆粒劑、甲基異硫磷顆粒劑、辛硫磷顆粒劑、二嗪磷顆粒劑、毒死蜱顆粒劑,以及新型菸鹼類吡蟲啉顆粒劑、噻蟲嗪顆粒劑、噻蟲胺顆粒劑等,都是效果較好的地下害蟲防治農藥產品。

防治小麥地下害蟲,除了掌握新技術,農民還要避開假農藥“陷阱”

b、防治地下害蟲農藥劑型(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乳油類農藥防治階段

。往往採取高濃度農藥拌糧食、拌麥麩、拌毒土進行撒施,或採取高濃度倍數噴施田間地面,而後進行旋耕土地,這種方式最為有效,但費工費時,逐漸被農民朋友棄用。

二是顆粒劑初期階段。

通常採取用沙粒摻混農藥而製成顆粒劑,如較為常見的辛硫磷顆粒劑、毒死蜱顆粒劑等,每畝只需撒施2-3公斤,即可達到殺蟲效果,和採取乳油農藥防治地下害蟲,顆粒劑的出現,大大減輕了勞動負擔和農戶接觸農藥的環節,從而降低施藥者中毒機率。

三是顆粒劑後期階段。

採取農藥和載體造粒的方式製成類似化肥顆粒的顆粒劑,農民朋友可以混合化肥撒施,亦可透過和種子混播的方式使用,如噻蟲嗪顆粒劑、吡蟲啉顆粒劑、噻蟲胺顆粒劑等,使用起來省工省時,農民幾乎沒有接觸農藥的機會,不僅對地下害蟲有效,還可防治生長期的刺吸式害蟲。

3、種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蟲

防治小麥地下害蟲,除了掌握新技術,農民還要避開假農藥“陷阱”

種子包衣,是指含有吡蟲啉、噻蟲嗪、毒死蜱等殺蟲成分的懸浮種衣劑或乾粉種衣劑,透過藥膜包裹種子的方式,達到驅蟲殺蟲的目的。

如田間地下害蟲危害較輕,農民朋友可採取為小麥包衣的方式,來達到防治地下害蟲的目的,可以不用顆粒劑配合殺蟲。

如果田間地下害蟲基數較大,且是秸稈較多的地塊,建議大家雙管齊下,這樣防治比較徹底。

明明使用了防治地下害蟲的農藥,為啥小麥還遭受地下害蟲的危害?

防治小麥地下害蟲,除了掌握新技術,農民還要避開假農藥“陷阱”

說到這種現象,就不得不提及購買防治小麥地下害蟲時所遭遇的“陷阱”。

當前,雖然小麥拌種劑和以吡蟲啉為代表的菸鹼類顆粒劑應用非常廣泛,農民朋友也切實感受到農藥新科技為小麥種植帶來的諸多好處,但還有很多農戶的思維還比較保守,依然喜愛使用傳統顆粒劑進行防治地下害蟲。

如市場上較為常見的辛硫磷、二嗪磷、毒死蜱等,小麥後期出現地下害蟲危害,正是和傳統顆粒劑的使用有關。

原因有兩點:

一是

傳統顆粒劑持效期較短,若畝施藥量不足,則會導致後勁不足,從而會導致小麥生長中後期發生地下害蟲危害。

防治小麥地下害蟲,除了掌握新技術,農民還要避開假農藥“陷阱”

二是

傳統顆粒劑市場競爭已經白熱化,部分商家為提升競爭力,往往採取降低有效含量的方式來參與市場競爭,從而導致藥效降低,達不到徹底殺蟲的目的,尤其是市場上桶裝顆粒劑,如果分量比較大,且價格比較低,甚至是購買化肥或麥種還可以贈送,這樣的農藥產品就需要考慮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陷阱”最為明顯,但每年都有很多農戶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