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舌尖鄉情“小麥粑”

本文轉自:安徽日報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家鄉安慶又稱“五月節”。到了節日前後,包粽子、賽龍舟、插艾葉、吃鴨蛋……各種熱鬧的端午習俗活動,讓家家戶戶都洋溢著喜慶氛圍。在安慶地區的廣大農村,還流行著一種端午吃小麥粑的風俗,當地的一句俗語“城裡粽,農家粑”,說的就是這小麥粑。

在以水稻為主糧的江邊小城安慶,為何會有端午吃小麥粑的習俗?很難有人能說出個道道來。不過母親回憶,小時候在以水稻種植為主的鄉下,能吃上小麥製作的麵食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每年端午節前,恰逢麥子收割,藉著節慶嚐嚐鮮倒也十分應景。習俗流傳至今,小麥粑成為了當地人都愛吃的端午特色美味。

不同於常見的麥粑,安慶地區的“端午粑”在做法上頗有講究。在母親老家懷寧縣馬廟鎮磨塘村,族中親戚文前大哥就十分懂得製作技巧。他介紹,類似於粽子用粽葉包裹住糯米,端午的小麥粑同樣需要青檀樹或油桐樹的樹葉作為“託底”。

每到端午節前的兩三天,家家戶戶會去採摘樹葉,葉子越老越好,新葉發粑則易粘面和破損。採回來的葉子,要修剪圓潤,放在水中清洗乾淨才能使用。

到了揉麵發粑的製作過程,全程只需新鮮麵粉、酵母、水,材料極為簡單,卻頗為考驗經驗與手藝。和麵時麵糰的軟硬,完全按個人經驗掌握,過去農村並沒有現成的酵母,老百姓將以前做粑留下的“粑娘”(即發酵粉),用清水化開加入麵糰中用於發酵。麵糰的軟硬與發酵的程度都是這道美食是否能製作成功的關鍵。

處理好麵糰,只需在摘回來的葉子上刷上油,將麵糰捏成合適的大小放在一片片葉子上,上鍋蒸上個十五到二十分鐘,“端午粑”就大功告成。過去在農村“發粑”還有祈福的寓意,老百姓一般會挑選農曆五月初四開始做粑,為的就是趕在端午節一早就能吃上最新鮮地道的小麥粑,為來年求個好兆頭。新鮮出爐的“端午粑”,麥香與葉香混合後的特殊香氣縈繞鼻尖,一口咬下口感筋道彈牙、香甜可口,滋味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