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新教師個性化培養方案面世,致力根治“教師流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在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局、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以及上海市教育學會、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政府、組織、學校的專家學者的共同指導下,一款面向新教師的數字化培養方案——問向4。0教師發展系統正式面世。

據瞭解,該系統透過畫像分析新教師隊伍整體、個體的勝任力水平,幫助每一位教師找到合適的發展路線。該系統首先會對區域內教師的核心能力、教師發展、培訓等方面進行多元資料採集與分析,基於教育科學和演算法模型,繪製新教師數字畫像,在獲知他們的教學水平、專業知識等外在表現情況的同時,挖掘教師專業素養、價值取向等內在特質。再根據數字畫像,給出資料應用及決策,幫助教育局全面掌握新教師情況,制定策略和頂層設計;助力教師瞭解自身優勢和潛能,自主規劃職業成長路徑,從容應對未來挑戰。

新教師個性化培養方案面世,致力根治“教師流失”

專家學者現場討論新教師的數字化培養方案可行性。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局供圖

來自教育部的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教師總數達到1793萬人,當年新增教師60。94萬人,增長3。52%。入職2-5年是教師夯實基礎、站穩講臺的“黃金時期”,這些新教師也需要個體性支援、社會性支援以及專業性支援,來滿足日新月異的教育環境變化。

然而當前教育系統為新教師提供的培訓,與新教師的切實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從規範及制度上看,我國各地區針對新教師培訓的指導政策較少,多數為面向整個教師群體的;從設計和內容上看,傳統的、統一模式的培訓難以滿足教育環境的變化和新教師的個性化需求。

由於缺乏個性化的培訓和指導,不少新教師在工作中會出現壓力較大、未來發展不明確等問題,充滿困惑和苦惱,甚至離開教師隊伍,變相增加了教育局和學校重複培養教師的成本。

“近年來我們一直都在探索數字化賦能教師培養的路徑,基於海內外教師的勝任力標準及前沿研究,從專業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3大維度的27個子維度,構建了科學精準的教師勝任力模型。”教師發展系統開發團隊代表、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陳啟山博士介紹,勝任力模型可以清晰描述優秀人才的核心特徵,為教育局提供了針對性的教師分層分類培養建議,也為教師個人的自主發展路徑設計指明瞭方向。

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認為,傳統的教師發展方案往往比較籠統,容易忽略不同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利用教師畫像,則可以充分考慮到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教育局也可以藉助畫像為針對性培訓的組織提供參考,這一方法在全國範圍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一旦全面投入使用,教師流失的問題或許可以得到根治,發展也會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