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歷史上的“三藩之亂”,雖然名義上是一場由清朝開國初年的三位異姓藩王,即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所發動的武裝叛亂,然而,在此期間加入“反清”行列的遠不止三方勢力,除此之外還有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坐鎮漠南蒙古的察哈爾部林丹汗後裔,遍佈全國各地的前明追隨者們,以及雄踞西北、勢力堪比“三藩”的王輔臣。

相比與《康熙王朝》中的王輔臣,歷史上的王輔臣要更加的狡猾,他擁兵自重、首鼠兩端、待價而沽,給康熙皇帝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和困擾。

儘管他最終選擇向康熙投降,並且在此後的戰鬥中不斷建立功勳,可他卻依然選擇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這對於王輔臣來說,是他能夠得到的最好,同時也是最為體面的離開方式了。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王輔臣,功勳卓著的西北“馬鷂子”。

王輔臣,山西大同人氏,本是一官宦人家僕傭的孩子,地位非常低下,但他又生性好賭,還因此惹上了人命官司,之後便投身到了軍旅之中,在明朝大同總兵姜瓖麾下效力。

順治元年(1644年),姜瓖先是背叛大明王朝,選擇向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政權投降,而在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一路南逃潰退的時候,姜瓖舉兵向清軍投降。可到了順治六年(1649年),姜瓖卻又率領軍隊佔據大同,正式起兵反清,史稱“戊子之變”或“姜瓖大同反正”。

正是在這場“戊子之變”,讓王輔臣名揚天下。

王輔臣身先士卒、作戰勇猛,即便是面對英親王阿濟格率領的八旗精銳也是毫無畏懼,硬生生地將其打退,隨後攝政王多爾袞兩度率兵親征,也同樣是無功而返。

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王輔臣便有了“活呂布”和“馬鷂子”的稱號,尤其是這個“馬鷂子”的稱號,令八旗將士猶如談虎色變一般感到了畏懼。

之後,伴隨著姜瓖為部將所殺,王輔臣選擇重新向清軍投降。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親政,他對於王輔臣極為欣賞,於是直接將他任命為御前一等侍衛,並且對其是非常的信任和器重。

“聞有馬鷂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在這之後,王輔臣又接連得到了洪承疇與吳三桂的賞識,特別是吳三桂,可以說是對王輔臣有著“知遇之恩”。

在吳三桂的請求下,王輔臣被授予了援剿右鎮總兵官的職位,並且正是王輔臣率兵深入緬甸,擒回了南明的永曆皇帝朱由榔,徹底蕩平了南明勢力。

而也正是憑藉著他在吳三桂帳下所建立的功勳,王輔臣得以出任平涼提督,就此成為了手握重兵,節制一方的大將。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三藩之亂”中,王輔臣首鼠兩端,卻最終選擇向康熙皇帝投降。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釋出“討伐滿清檄文”,正式起兵反清,“三藩之亂”就此爆發,並且很快將戰線推到了長江流域。與此同時,鎮守福建的耿精忠、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以及急於“復仇”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幾乎是同時向康熙皇帝發難,大清王朝面臨著十分危急的生死存亡時刻。最終康熙皇帝頂住了壓力,再加上吳三桂等人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戰略失誤,戰局就此進入到僵持階段。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想到了自己“老部下”王輔臣,他派專人攜重禮前往平涼,希望能夠讓王輔臣西渡黃河,直搗京城,從而使得康熙皇帝首位不得兼顧。與此同時,康熙也看到王輔臣的重要性,於是對王輔臣及其子王吉貞極盡封賞,委以了高官厚祿,以對其進行拉攏。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個時候的王輔臣在吳三桂與康熙之間首鼠兩端,待價而沽。

他先是主動向康熙皇帝示好,並且還把吳三桂派來勸降他的人交給了康熙皇帝,以此顯示自己對於大清王朝的“忠心”,從而獲得了康熙進一步的封賞。

可當四川提督鄭蛟麟響應吳三桂起兵叛亂,以及吳三桂加大了對於王輔臣的招撫籌碼後,王輔臣便又開始逐漸倒向吳三桂一邊,並最終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時候,王輔臣殺掉了總督莫洛,宣佈起兵反清,同時佔據了陝西、甘肅、四川等大部分地區,隔黃河與清軍對峙,對康熙形成了巨大的側翼威脅。

然而,王輔臣一面拿著吳三桂送給他的兵馬錢糧,一面卻多次拒絕吳三桂共同出兵、夾擊清軍的請求,他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擴充自己的地盤上,而這也讓吳三桂對其是憤恨不已。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就在王輔臣屯兵西北,與吳三桂貌合神離的同時,“三藩之亂”的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撫遠大將軍圖海已經率領大軍平定了蒙古察哈爾部的叛亂,京畿之地的危機就此解除。與此同時,隨著康熙皇帝的“十路大軍”相繼開赴戰場,以及“三藩”內部的矛盾激化,清軍也逐漸佔據了戰場主動權。

於是,康熙派圖海征討王輔臣,以解除自己的側翼威脅,雙方就此形成軍事對峙。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個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走上了歷史舞臺,他就是周培公。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康熙王朝》中,對於這件事情也有演繹,只不過歷史上的周培公地位比劇中要低很多,他並不是統兵的將帥,此時的他僅僅是圖海帳下的一介普通幕僚,而他在圖海準備全力進攻的時候,主動提出由他前往平涼城內對王輔臣進行勸降,並得到了圖海和康熙皇帝的同意。

就這樣,在周培公的勸降之下,王輔臣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率兵重新歸順清朝,康熙皇帝降下赦詔,並重新冊封為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其子王吉貞也繼續擔任總督,王輔臣也就此倒戈開始跟隨圖海討伐吳三桂。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以說,王輔臣的歸降,讓康熙皇帝不再有側翼的威脅,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平定叛亂。而王輔臣在這之後也是屢立戰功,憑藉他對於吳三桂所部的瞭解以及多年的征戰經驗,極大地推動了平叛程序。

然而,伴隨著“三藩之亂”即將被徹底平定,王輔臣也深感他的“末日”即將來臨了。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王輔臣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實,從重新歸降的那一刻起,王輔臣似乎已經看到了其最終的命運,在此之前他就有過一次自盡的舉動,只不過被人發現得早,沒有成功。

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時清軍即將攻入昆明城,“三藩之亂”也已基本平定,康熙皇帝命王輔臣跟隨圖海回京覆命,這便讓王輔臣感到了莫大的緊張,就此開始惶惶不可終日。

於是,在回京的路途之中,他先是一紙休書休掉了自己的妻子,又將所有的財產分發給了親信和家人,之後便在夜裡以一杯毒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其實,王輔臣之所以要選擇服毒自盡,是因為他已經預見到了自己的最終結局,而他也是想用一種非常體面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同時保全自己的家人。

畢竟,王輔臣之前的行為太過分了,早在順治朝時期,他就跟隨姜瓖造反,並且殲滅了大批八旗官兵,一旦因為這件事情遭到清算,後果不堪設想。並且,他在“三藩之亂”期間的表現確實有點太過分了,可以說是幾次“戲弄”了康熙皇帝,還將康熙非常信任和寵愛的朝中重臣莫洛殺害,這些罪責可以說都是難以被原諒的。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三藩之亂”被平定,王輔臣依然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而這時的他也已然沒有了兵權,一旦康熙皇帝向其發難,他只能是任憑康熙處置而毫無任何還手之力。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事實上,王輔臣的顧慮也並非多餘,他的預感也並沒有錯,我們看看靖南王耿精忠的人生結局就會明白了。

耿精忠在吳三桂起兵之初就予以了響應,並且殺掉了名臣范文程之子、福建總督範承謨。儘管耿精忠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選擇了投降,並且還積極參與了征討吳三桂、尚之信以及臺灣鄭氏集團的戰鬥,也算是立有功勳的,可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還是下令將靖南王耿精忠凌遲處死,並且還將其屍骨交給範承謨之子範時崇去祭奠先人,可謂是悲慘至極。

而如果王輔臣沒有選擇自盡,那麼他極有可能就是另外一個耿精忠了。

歷史上,有“馬鷂子”之稱的王輔臣,其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過令王輔臣感到欣慰的是,康熙皇帝在他自盡之後,並沒有過分為難他的家人,那個與他一起參與叛亂的兒子王吉貞也只是革職而已,算是給了王輔臣全家以最後的“優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