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孝莊太后崩逝後,康熙為何停靈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年間才入葬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莊太后崩逝,在其去世之後,康熙帝卻只是在清東陵附近修建了贊安奉殿,用來安放孝莊太后的棺槨,卻始終沒有下葬,直到三十七年後(即雍正三年),才由雍正在原地修建陵寢,葬入地宮。

孝莊太后崩逝後,康熙為何停靈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年間才入葬

孝莊太后遺命不願返回盛京,但網傳說法可信度並不高

根據《清史稿·后妃列傳》的記載,孝莊太后去世之前,曾對康熙帝說道,

“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可見孝莊太后去世後之所以沒有返回盛京安葬,乃是其遺願。

不過,關於孝莊太后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目前尚無定論,而網上廣為流傳的說法共有兩種。

孝莊太后崩逝後,康熙為何停靈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年間才入葬

1、曾改嫁多爾袞,無顏見皇太極。

關於孝莊太后曾下嫁多爾袞,這個說法由來已久,可以說是清朝最大的謎案之一。目前,關於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證據,主要有以下三個:一是多爾袞曾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二是根據蔣良騏《東華錄》的記載,在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不僅有自稱“皇父攝政王”一條,還有“又親到皇宮內院”這一條;三是明朝遺民張煌言的十首《建夷宮詞》,其中有一首說“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

不過,這三個證據也並非沒有漏洞,清史學家孟森先生便逐條進行了駁斥,他認為多爾袞的“皇父攝政王”,其實與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尚父”沒什麼區別,但並非單純的指父親。至於所謂的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這一條,則是指多爾袞另有禍亂宮闈之舉,但並不一定專指孝莊太后。至於張煌言則是明朝舊臣,對清朝本就懷有敵意,所作詩句有誹謗之詞也並不奇怪。

此外,滿洲早期雖然有“收繼婚”習俗,但從清太宗皇太極開始便已經“不許亂倫婚娶、嚴禁轉房婚”,且當時孝莊太后的姑姑孝端皇太后尚在,他也不會允許自己的侄女下嫁,從而敗壞皇家體統。

孝莊太后崩逝後,康熙為何停靈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年間才入葬

2、孝莊託夢給康熙,不願遠離兒孫。

根據這種說法,孝莊太后去世後,康熙原本打算將其運回盛京安葬,於是命一百多名轎伕抬著靈轎出發,然而走到半路,裝有孝莊棺槨的靈轎突然變得無比沉重,轎伕們累得直冒汗。領頭的無奈,只好讓大家原地休息一會。可是再等他們要上路時,不論這一百多名精壯的轎伕如何使勁,靈轎竟然紋絲不動,無法之下只得向皇帝稟報。康熙得知此事後,立即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然而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一日,睡夢中的康熙,夢到孝莊太后給自己託夢,說不願遠離兒孫,因此不想去盛京安葬,要康熙將自己安葬在順治的孝陵附近便可。康熙醒來之後,想到這個夢,便下令修建了昭西陵。

這個說法雖然廣為流傳,但本人並沒有找到具體出處,而且這種說法漏洞極大,既然孝莊臨終前已經留下遺命,康熙又何必放著遺命不聽,反而去信夢中之語呢?

孝莊太后崩逝後,康熙為何停靈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年間才入葬

如上,這兩種說法雖然廣為流傳,但如果細究起來,其實都難以令人信服,尤其是第二種說法,實在太過離奇了。

孝莊到底為何不願返回盛京?以下三點或許才是主要原因

關於孝莊臨終之前的遺言,除了《清史稿》之外,《清實錄》和《大清會典》亦有記載,兩段記載雖然意思類似,但內容卻有所不同。相較而言,《清聖祖實錄》和《大清會典》的記載還要更為詳細一些。

其中寫道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從這段文字來看,孝莊之所以做出如此安排,主要出於三種考慮。

孝莊太后崩逝後,康熙為何停靈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年間才入葬

原因之一:“卑不動尊”。

孝莊太后雖然在清朝地位崇高,且為我們後世之人所熟知,但在清太宗皇太極的後宮中,其論地位不如姑姑孝端文皇后哲哲,論受寵不如姐姐敏惠恭和元妃海蘭珠。而皇太極早在崇德八年(1643年)便去世了,其與皇后哲哲合葬的清昭陵也早在順治八年(1651年)便已經完工,距離孝莊太后去世已經過去了30多年。

如果真要讓孝莊太后與皇太極合葬,便要重新開啟已經封閉三十多年的地宮,這勢必要驚擾已經安葬了三十多年的皇太極和姑姑孝端文皇后。或許正是考慮到這一點,

孝莊太后才會說出那句“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

而正是考慮到這個原因,孝莊太后便也不求與皇太極合葬了。

也正是自孝莊太后以後,清朝才形成定製,此後凡是后妃於皇帝之後去世,便不能再開啟帝陵進行合葬,只能在帝陵附近另起陵寢。

孝莊太后崩逝後,康熙為何停靈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年間才入葬

原因之二:“未免勞民動眾”。

如果不與皇太極合葬,按照清朝的規定,便要在清昭陵附近的妃嬪陵園重新修建陵寢安葬,可是如此一來,棺槨的運送、陵寢的修建勢必要耗費大量的錢財。

要知道,孝莊太后生前便不喜奢華、很是節儉,平定三藩時甚至還將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士兵。而此時,歷經平三藩、統一臺灣、驅逐沙俄等戰事,又有西北準噶爾部虎視眈眈,大清的國庫早已極度空虛,對此心知肚明的孝莊,又豈會讓康熙再為自己的後事再虛耗國力。這便是孝莊遺言的第二句“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了。

孝莊太后崩逝後,康熙為何停靈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年間才入葬

原因之三:“心戀汝父子”。

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的孝莊太后,雖然早在13歲時便嫁給了皇太極,但皇太極卻在崇德八年(1643年)便早早去世了,而這一年的孝莊太后僅僅30歲,兩人滿打滿算也不過在一起生活了17年,而且這段時期皇太極還經常在外征戰,再加上孝莊並不受寵,因而孝莊對於皇太極的感情其實並算不上太深。

皇太極去世之後,孝莊太后又獨自生活了四十餘年,而在這四十多年的時間裡,她先後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帝王。因此,孝莊太后與兒孫關係更為親近,其實並不算太難理解,其去世後不願離兒孫太遠,便也說得過去了。這便是孝莊遺言的第三句“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了。

孝莊太后崩逝後,康熙為何停靈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年間才入葬

以上三種原因,恐怕才是孝莊真正不願返回盛京安葬的原因,而一直對祖母非常孝順的康熙,自然要按照祖母的遺命來行事了。

康熙之所以未將孝莊安葬,除了孝莊遺命還有現實原因

孝莊太后的遺命之中,除了不願遷回盛京安葬之外,還要求康熙

“務必於遵化安厝”,

這裡的遵化乃是清世祖清孝陵的所在地,距離京城並不算太遠,而“安厝”便是停放靈柩待葬的意思。因此,孝莊的意思便是,讓康熙將自己的靈柩暫時安放在遵化。

孝莊太后崩逝後,康熙為何停靈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年間才入葬

康熙正是遵從孝莊太后的遺命,這才在其去世之後,在清東陵不遠處暫時修建了一個院落。院落內,僅有享殿和暫安奉殿各一座,其中享殿原本乃是紫禁城慈寧宮東側的一座小殿,孝莊太后生前十分喜愛,康熙這才命人將其移到了安奉殿內;而暫安奉殿用來停放孝莊太后的棺槨,在將孝莊太后的棺槨放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後,再以土掩埋,進而永閉殿門。

可見,康熙皇帝在處理孝莊太后的後事時,不僅完全遵從了孝莊太后的遺命,而且也算頗費了一番心思。此後,從康熙二十七年開始,一直到康熙帝去世之前,玄燁幾乎每過一年便要去祭拜一次,前後共二十六次。

孝莊太后崩逝後,康熙為何停靈37年而不下葬,直到雍正年間才入葬

清朝昭西陵

當然,康熙也並非沒有想過讓孝莊太后入土為安,奈何由於康熙朝做的事情實在太多,國庫始終空虛,而康熙帝又不願意將祖母草草下葬,結果終康熙一朝,也始終未能解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在朝廷財政稍緩之後,雍正才下令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將孝莊太后葬入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