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稀奇!開家超市主要服務外賣客戶 成都社群新業態加速擁抱“便民生活圈”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

10月13日,成都市民代珺義正在他的小超市裡忙得不亦樂乎。門口的外賣提示音不斷傳來,他和店員兩個人穿梭在270坪的超市揀貨打包。和大家印象中如紅旗、舞東風等傳統超市不同,代珺義的超市一眼望過去琳琅滿目,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商品。代珺義告訴記者,270坪的店面有4000多個sku,除了大家常買的日用品,甚至還有露營用的卡式爐、天幕,男士襯衣、女士內衣,連氧氣管這種普通超市看不到的商品,都一應俱全。

零售平臺美團資料顯示,去年10月至今,成都市約6000家超市透過即時零售增收,訂單同比上漲68%,高於全國均值。不同品類中,美妝店數量增長最快,同比增長121%,百貨店訂單增長最快,同比增長107%。像代珺義這種線下開店,線上訂單為主的超市,近兩年在成都越來越多。豐富的商品種類,半小時到一小時即達的便利物流,即時零售正在成為年輕人的新寵,讓電商的次日達都不香了。

即時零售滋養商超實體

成都百貨店擁抱“便民生活圈”

隨著本地供給日漸豐富和城市配送服務網路的快速完善,以小時達、分鐘達為特徵的即時零售逐漸成為零售模式創新的新風口。在開這家線上為主的商超之前,代珺義還經營過多家規模不等的傳統商超,目前除了一個小面積的超市留給家人打理外,其他全部轉型。“大膽做以線上為主的超市是機緣巧合,現在消費者習慣於網上下單,平臺聚合大量消費者需求,能大大拓寬商超的受眾群體。”考慮到這一點,代珺義的新超市剛開業就入駐了外賣平臺。

稀奇!開家超市主要服務外賣客戶 成都社群新業態加速擁抱“便民生活圈”

圖:店員正在根據下單需求揀貨

和傳統商超不同,線上超市的貨品週轉週期短,貨源時效性要求較高,履約約束強。很多時候,和消費者的互動從面對面變成了線上即時溝通,所以代珺義的日常就是盤庫存、揀貨、打包,充當客服做售後服務。

“每天晚高峰也是我們的下單高峰,店裡至少五六個人才忙的過來,一個訂單生成,我們需要在幾分鐘之內揀貨打包,保證消費者能夠快速收到貨品。門店不止覆蓋周圍3-5公里,甚至十幾二十公里的外的使用者也會下單。”代珺義告訴記者,一個店的銷量,往往和選品息息相關,別的店沒有而自家有,這就是競爭力。“現在的消費者習慣網上買一切,以前只買日用品,現在男士襯衣,每天都會銷出去兩三件。”

代珺義透露,他的超市在火車站附近,就在二環大馬路邊上。市民開車過來,遠遠地就能看到五個門頭。“到店每個月也有一千多訂單,營業額佔總收入兩成左右,線上的佔比八成。”

成都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已整整一年。據瞭解,一年來,成都12個試點社群新增連鎖便利店215個、綜合超市33個、標準化菜市場10個,品牌連鎖類店鋪佔社群商業網點比例達37%。美團資料顯示,過去一年,四川入駐平臺的超市數量同比上升42%,產生的訂單數同比增長66%。水果店數量同比上升33%,訂單量增長50%,遠高於全國均值。

實體超市面積有限,大眾商品才會擺在貨架上。即時零售將線下門店變成了移動便利店,加速了城市實體零售的突破和轉型,也推動了很多“代珺義”們趁東風擁抱“便民生活圈”。用他的話說,原本15分鐘步行可至1公里,電動車15分鐘可以跑7公里。外賣員代替居民“跑腿送貨”,相當於將便民生活圈的半徑擴大了7倍。

把消費留在本地實體店

城市零售新實體促進區域經濟復甦

即時零售是指透過即時物流等履約能力,拓展和連線實體商戶、倉儲等本地零售供給,滿足消費者即時需求的新型零售業態。在即時零售的模式下,實體商超、便利店、品牌門店等多種零售業態依託網路和數字平臺觸達消費者,滿足消費者半小時內快速送達的需求。

比如作為消費電子市場風向標的手機,其頭部品牌紛紛入局及時零售。小米在今年5月份聯手美團推出了“30分鐘送達”的即時購服務,利用小米之家的線下佈局優勢,結合美團配送能力,實現快速送抵,而華為、OPPO在更早之前也試水了類似的同城取送服務。手機品牌的蠢蠢欲動,一方面是行業產品競爭加劇的結果,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當下即時零售新業態的市場活力。

除了線下萬家門店的小米之家,全國還有1100餘家Apple 授權專營店入駐美團。根據美團資料,截至iPhone 14開售首日中午11點,iPhone 14同比去年iPhone 13訂單增長近3倍,超5成使用者半小時內收到iPhone 14新機。

“從只有北京上海兩個城市,到全國200多城市,配送時間從一個小時到半個小時。”科技領域自媒體專家趙宏民,在對比了美團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售賣蘋果新機資料後感嘆,“有外賣員加持的本地即時零售,正在成為主流的零售模式。”

以往即時零售送外賣變成了送萬物,城市實體門店最佳化升級,即時零售等新模式不斷湧現,實體零售業態逐漸發展出全渠道運營能力、全天候服務能力,而且也將消費留在了本地實體店,催生了意料之外的市場增量。

專家觀點:

即時零售補充常態化電商

推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

越來越多的線下門店以外賣形式接入網際網路,完成了線上線下一體化大潮的融合,大量的線下網點成為了即時零售的第三方“前置倉”,與平臺相互成就。即時零售提供的商品和多日達、次日達商品重合率越來越高,即時零售能否成為實體店應對電商的利器?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在接受專訪時指出,總體來講,即時零售算是常態化電商的一種補充,便民需求催生了這一社群新業態。如果運用得當,可以增加實體店的坪效。

即時零售風頭正盛,巨頭也紛紛入場。崔麗麗認為,從當下的格局看,美團原本的優勢就在即時配送能力,連線了本地多種線下業態,所以發揮優勢開展平臺模式,賦能更多線下實體商家是首選。京東是自營電商起家,在供應鏈方面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同時也有比較強有力的物流配送能力,因此京東也具備做即時零售的條件。阿里巴巴是平臺起家的,透過收購等方式也逐漸構建了即時配送能力,同時配合平臺生態內其他的相關業態,也是促進社群商業繁榮的重要力量。其實平臺也都在考慮補齊短板,深入別家“腹地”。“從目前的整體社會經濟環境來看,即時零售格局應該不會有很大的變化。中期內應該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她表示。

無論即時零售巨頭競爭如何,平臺佈局下,數字經濟、物流體系的發展讓越來越多實體店接入移動網際網路,享受到了行業高速發展紅利。崔麗麗指出,即時零售將焦點放到線下實體門店,有利於線下實體商家的數字化轉型,能夠幫助線下實體商家線上獲客,增加線下實體商家的銷售坪效,同時有助於促進線下實體商家獲得線上經營思路,激發他們擁抱線上的決心和信心,對促進線下消費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消費者的15分鐘生活圈,透過平臺的即時服務,精準對接了社群商店的供給。廣闊的網際網路空間和實體商業設施的空間融合,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消費者的便利需求,轉化為社群商業機構的商機。本地社群經濟的微迴圈就這樣被有效啟用。隨著新業態不斷湧現,本地商業實體進一步繁榮,城市居民將隨時隨地享受更多更優質的服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