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繫鞋帶本來是生活中芝麻大小的事情,怎麼就有人做不好,甚至不會做呢?哎~還真的就有這樣的人。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勒布朗-詹姆斯可以做到一切……除了繫好他的鞋帶。”

奧尼爾大囧的官方曾經發不過這樣一段影片,大致內容是在騎士客場挑戰籃網的比賽中,詹姆斯的鞋帶突然鬆掉了,詹姆斯在那一頓眼花繚亂的操作之後,最終也沒有把繫鞋帶這麼普通又簡單的事搞定。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無所不能詹姆斯就是搞不定繫鞋帶這件事,人們似乎並不覺得是多大的事兒,甚至樂呵樂呵就過去了。但是一個七歲的小女孩同樣不會繫鞋帶,背後卻有人深思的原因。

今年7歲的朵朵該上小學一年級了,她是家裡的獨生女,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家人都圍著她一個人轉,

用媽媽的話來說“女兒家家的,就是要多寵著點”,凡是家裡人能幫她做的,她都不用動手自己做。

上學第一天,在媽媽的幫助下,朵朵穿好衣服、鞋子,紮好頭髮,由爸爸和媽媽一起送到小學。下午放學後,媽媽在接她的路上,發現她的情緒不對,便問她怎麼了。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媽媽,今天小朋友說我是個長不大的小孩子。”朵朵對媽媽說。

“為什麼呢?”媽媽有些不解,剛開始還以為是同學之間鬧彆扭了,沒想到,接下來女兒的話讓她更為震驚。

“今天我的鞋帶開了,以前都是你們幫我係鞋帶,我自己不會。我就讓同桌幫我係鞋帶,她說我是‘長不大的孩子’”。女兒抬著頭向我一字一字的描述著。

朵朵的話,讓媽媽突然震驚,她這才想起來,

女兒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穿“魔術貼”的鞋子,很方便,她自己就能穿上。而每次穿繫鞋帶的鞋子時,都會讓家裡人幫著系,因為她自己不會。

家裡老人多,孩子有求必應,更何況是繫鞋帶這麼小的事情呢?如今朵朵上學了,學校裡攜帶鬆掉了,她第一反應是求助同學,而不是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這小小的一件事情,讓朵朵媽媽突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發現孩子竟然是這麼的不夠獨立,她開始觀察孩子不獨立的表現。

朵朵媽媽有幾次悄悄去學校觀察,記得有一次上體育課,老師讓同學們自由活動,別的小朋友都有事情做,跳繩、踢毽子、做遊戲。

只有朵朵一個人站在原地沒有動靜,過了一會兒,朵朵主動找同學玩,

同學走到哪裡,她就走到哪裡,同學讓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一直跟隨別人的“步伐”,儼然像一個“小跟屁蟲”。

這一切媽媽看在眼裡難以接受,心裡很不是滋味,可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沒出息”!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著名的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做過一個親子實驗,哈利哈洛將剛出生的恆河猴從母猴身邊抱走,隨後為他們製作了兩個假母猴,一個是用冰冷的鐵絲製作而成,一個用了絨布,兩個假猴子周圍都放了同樣的食物。在實驗的過程中,幼猴基本上都選擇和絨布母猴待在一起。

這次實驗告訴我們,

孩子對母親的依賴來源於肢體上的接觸和情感上的依賴,而不是物質的生活。

但是太多的情感依賴,會讓孩子犯懶、不愛動腦。有些孩子剛進小學,學習還是很認真的,可是家長髮現,每次遇到不會的作業時,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找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媽媽沒有時間,她轉過身就去找爺爺奶奶。

以前朵朵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家裡人會主動幫助她,告訴她怎麼做,時間長了她也養成了懶得動腦筋的壞習慣,一直到上了小學,這個習慣依舊如此。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獨立能力較差的孩子,他們會習慣性的把責任推脫到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主動承擔責任。比如,孩子在不小心打碎花瓶時,因為膽小,怕被大人批評,所以會偷偷把碎花瓶扔掉,或者是求助家裡的老人,推卸責任。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當做錯事情的時候,要勇敢的站出來承擔後果,作為大人也不要一味地職責和謾罵。

另外,有些孩子缺乏判斷力。和小區裡的小朋友一塊玩兒,孩子本身是想著玩滑梯,但是別的小朋友想去玩木馬,最後她會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情,勉強按照別人的想法去做。

再比如,買玩具的時候,兩款不同的洋娃娃,她也要讓別人幫著選擇;買冰激凌時,問她要什麼口味的,她會回答“都可以”

很明顯這是沒有主見的表現。

在生活和學習中,家長應該多多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不是經常性的否決的她,多給予支援和認可,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提高孩子的主見性。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亮亮是一名初二的學生,最近他喜歡上了武術,想要報個訓練班學一學,當他高興地把想法告訴家長時,得到的回覆卻是這樣的:還有一年就要中考了,還是把精力都放在學習上,考個好高中,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別一天天不務正業!

最後,在家長的“打壓”下,亮亮沒有繼續堅持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少,“都是為了你好”,這簡短的六個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做父母的說的最多的。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就仗著自己年齡大、閱歷豐富,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本身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擁有自己的人生,有權利為自己做決定,家長過多的干預孩子的選擇,不僅不會得到孩子的理解,反而容易破壞親子關係。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聰明的家長明白,

孩子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家長只是引導孩子成長的領路人,尊重他的意願和選擇,才是真的“為了你好”。

“別動,小心刀子割破手!”

“兒子,拖地這種事還是爸爸來吧,你去寫作業。”

“袋子這麼重,媽媽來領,你休息會兒吧。”

這樣的情景時常出現在生活中,孩子不能獨立,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懶惰和被慣的!就像文中的朵朵,繫鞋帶不是什麼難事兒,可7歲的她就是不會,如果家長從小就把繫鞋帶的方法教會她。

如果家裡的老人可以少幫她幾次,如果少給她穿“魔術貼”的鞋子,那麼下次鞋帶鬆掉了她完全可以自己繫好!

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中,孩子都會遇到磕磕絆絆,當孩子遇到問題時,首先要讓他認清楚和意識到問題是什麼,然後家長引導他思考,陪他一起經歷“動腦筋”、“想辦法”的過程,而不是直接把答案擺在他面前,更不是替他解決問題。

有些問題需要實踐才有答案,實踐之前,家長可以提醒孩子哪些彎路可以避免,但這個過程和結果需要孩子自己承擔。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有些事事依賴、處處顧惜的孩子,總是期盼被照顧,懷疑自己的能力,又缺乏自信心。其實在不同年齡段,他們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

7歲的孩子可以掃地了、擦桌子、收拾房間。可能動作沒有那麼利索,但過程中他會逐漸進步;

10歲的孩子,可以自己洗衣服、刷鞋子。可能不會那麼幹淨,但是他在成長;

13歲的孩子,可以試著自己做簡單的飯菜。或許不那麼好吃,但他依然會欣喜。

這些不過是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兒,當孩子獨立完成時,成就感就是幫他樹立自信心的源泉。

有兩類孩子,一類善於思考,創造力強,可是學習成績比較一般;另一類成績好,但不善於思考,也沒有很強的創造力,所謂的“高分低能”就說的是後者。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學習的目的在於:一方面要掌握知識,另外一方面要發展思維技能,探索未知的新鮮事物。

當孩子問家長“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麼”,一種家長會直接了當的說“不知道,別淨一天天想亂七八糟的”,還有一種家長會說“這個我也不太清楚,不過我們可以透過看書、查詢資料來找出答案。”家長不同的回答,就會塑造出不同性格的孩子。

在孩子的世界中有很多新鮮有趣的事物,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就是單純的好奇。而大人的知識面也有一定的限度,

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如果不知道怎麼回答,那就請鼓勵他探尋其中的奧秘,不要打消他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孩子不會繫鞋帶,而父母只給孩子買帶“魔術貼”的鞋子,這樣好嗎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保護孩子的天性總是讓孩子不能自由、單獨行動,所以造成孩子依賴性強,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

馬卡連柯的《教育詩》中寫道:“一般人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

可是,這就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一個孩子的成長曆程中,必定會經歷各種磕磕絆絆,家長要善於觀察孩子身上的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並且幫助他一起解決、改掉壞習慣!願我們的孩子都可以快樂、自由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