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現在遊樂園裡的投壺競戲和古代比起來弱爆了,古人才是“城會玩”

現在遊樂園裡的投壺競戲和古代比起來弱爆了,古人才是“城會玩”

如今很多遊樂場所都有一款設施簡單,玩法也簡單地“投壺”競戲遊戲,一般花幾元錢買幾支竹矢,距壺一定距離開始投擲,以竹矢擲進壺中為勝。這就是至遲在周代就已經很流行的“投壺”禮儀。當然,我們現代很多投壺競戲,在古人看來可能太low了,因為古代的投壺禮也罷,投壺競戲也罷,其裝置、技巧、玩法,較之現代實在是高明許多。那麼,古人是怎樣投壺的呢?

一、禮書記載的周代投壺禮

在《儀禮》《禮記》等禮書中,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周代投壺禮的行禮過程:

首先要準備好投壺禮所需的器具:一件瓶頸細長、瓶腹寬大的壺,內盛放豆子,放在距主、賓席大致相等,一般距投擲者二矢半的地方;用柘木或棘枝削制,但留下樹皮和棘刺,長度分別是五扶(扶是周代的一種長度單位,四指寬為一扶,約合漢代四寸,五扶即合漢代二尺)、七扶(合漢代二尺八寸)、九扶(合漢代三尺六寸)的矢。五扶長的矢,用於室內投壺,壺距坐席五尺;七扶長的矢,用於堂上投壺,壺距坐席七尺;九扶長的矢,用於庭院內投壺,壺距坐席九尺。

現在遊樂園裡的投壺競戲和古代比起來弱爆了,古人才是“城會玩”

投壺禮開始前,主人恭恭敬敬地端著矢,司射(主持投壺禮的官員,一般由主人的家臣首領充任)端著“中”(盛放計數籌碼的器皿),來到眾賓面前,請求眾賓行投壺禮。主人恭敬地向眾賓作揖,客套地說:“我有枉(箭桿不直)矢、哨(口部不端正)壺,請大家行禮娛樂。”說完後,眾賓要作揖回禮,謙讓推辭。

賓、主雙方互相作揖行禮、邀請推辭後,相繼來到投擲的位置。司射將壺、中、算(用來計算勝負的籌碼,長一尺二寸)放好後,宣佈投壺規則:必須將矢地端首投入壺內,才算有效;若矢尾先入壺,則無效。賓、主要依次投擲,搶先或連投者,即便投中,也將判為無效。投中多者為勝,有權罰負者飲酒等。

現在遊樂園裡的投壺競戲和古代比起來弱爆了,古人才是“城會玩”

司射宣佈規則後,回到西階。樂工們開始演奏《狸首》之樂。演奏的第一遍樂曲,是投壺禮的序曲。第二遍樂曲演奏完畢後,鼓聲響起,投擲正式開始。賓、主各投一矢。然後奏第三遍樂曲,鼓聲再次響起,賓、主再次投擲。賓、主每投入一矢,司算就在他的“中”裡放一根“算”,謂之“釋算”。《狸首》演奏五遍,賓、主各投四矢,第一輪投擲就結束了。

司射計算投擲者的“中”裡盛放的“算”的數量後,宣佈勝負結果。然後命負責斟酒的侍從倒酒。負者接過酒杯,向勝者致禮,並飲酒示罰;勝者答禮。司射給勝者立一“馬”(類似於後世的籌碼),然後將矢分發給賓、主,開始第二、三輪投壺比賽,儀節與第一輪完全相同。

三輪投擲結束後,三輪皆勝者可立三“馬”,這就是禮書上所說的“至三馬而成勝”。若二勝一負,司射會宣佈“一馬從二馬”,就是說負者獲得的一“馬”要歸於勝者名下,湊成三“馬”。然後,司射大聲宣佈道:“三馬既備,請慶多馬。”賓、主同聲回答:“諾。”負者飲酒示罰,司射將賓、主面前的“馬”撤走,投壺禮結束。

現在遊樂園裡的投壺競戲和古代比起來弱爆了,古人才是“城會玩”

春秋時,投壺競戲極為盛行。在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場合中,投壺禮甚至成為各強國炫耀國力的一種手段。公元前530年,晉昭公繼位。齊景公等諸國國君、使臣至晉國慶賀。晉國舉行盛大宴會款待他們。宴飲過程中,為助興便行投壺禮。晉昭公投擲時,晉國大臣中行穆子在旁邊禱祝說:“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晉昭公一投而中,晉國君臣洋洋得意。齊景公不甘示弱,投擲時也禱祝說:“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說罷一擲,矢也投進壺中。晉昭公、齊景公借投壺禮,爭當霸主的心態表露無遺。

二、漢代投壺禮的變革與復古

漢代,投壺禮依然盛行不衰,南陽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雕刻著投壺圖,生動地反映了投壺禮的整個過程:圖中有一壺,內有兩矢;壺左有一酒樽,上置一柄勺子;壺兩邊各有一個席地跽坐(雙膝著地,上身挺直)的人,分別懷抱數矢,手執一矢作欲投狀;圖左端有二人,第一人頭部明顯大於其餘人,第二人手執木棒,作勢欲打第一人。研究者推測,第一人應是犯規之人,故其頭部較其餘人為大,第二人應該是“司射”,敲擊犯規之人,以示懲罰。

現在遊樂園裡的投壺競戲和古代比起來弱爆了,古人才是“城會玩”

不過,人們對數百年來一成不變的玩法或許感到厭倦,於是發明了新的玩法。投壺禮技巧的重大變化發生在漢武帝時。當時,一叫郭舍人的宮廷俳優(身懷某種技藝的藝人)革新了投壺的玩法:他將壺中的豆子倒出,然後將竹子削成矢狀,用來投擲。當然,這兩項小小的改革並無多大意義,能表現出郭舍人“絕技”的是他掌握了將矢投入壺中後矢從壺中反彈而出回到郭舍人手中的“絕技”,真是令旁觀者歎為觀止,自愧不如。

東漢初,一名叫蔡遵的儒者鑑於人們玩投壺禮與古禮相距甚遠,有違聖人之意,於是遵照《儀禮》等禮書記載,比較嚴格地復原了周代的投壺禮。不過,由於這套禮儀刻板、繁縟,漢代人少有遵循者。不久,也就失傳了。

三、後世投壺禮花樣的繁多

總體而言,無論是周代還是漢代投壺禮,規矩刻板的成分居多,競戲娛樂的成分較少。因而,漢代以後,人們透過不斷變革投壺器具、花樣,增加其趣味性、娛樂性。比如,人們在壺口兩側各添一小耳,壺口的直徑統一成三寸,壺耳的直徑為一寸;矢則沿用漢禮,改用竹製,有的矢上還雕有精美花紋;同次參加投壺競戲的,也由以往的二人,增至三人或多人。

當然,和上述器具等變革相比,投壺競戲的花樣日益豐富,無疑是最大的變化。漢代後出現的玩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三教同流。三人按“品”字形就座,每人帶四矢。三人各依所坐位置,分別向壺口、左右壺耳投擲。投入者獲勝,不入者告負。若坐在左/右面的人將矢投入右/左邊的壺耳,皆視為犯規。負者、犯規者皆罰酒一杯。

現在遊樂園裡的投壺競戲和古代比起來弱爆了,古人才是“城會玩”

二是蛇入燕巢。將壺放倒在平地上。然後,投擲者在規定距離外,俯身,在離地面數寸的高度將矢擲出。投入壺中者為勝,若未投入,或投入左、右耳,均判負,依例罰酒。

三是備用兵機。兩人在距壺八尺處,背朝壺而坐,然後將矢從頭、肩向後投出。投入壺口、壺耳者均為勝,不入者為負,負者罰酒一杯。

投擲者只要練習一定時間,熟能生巧,基本都能將矢投入壺中。到明代時,人們或許覺得如此投壺不再具有“挑戰性”,於是,難度更高的鞦韆壺、丈二壺被創造出來。

鞦韆壺形似古代的燭臺,壺身用竹製成,下端三足鼎立,上端分叉成兩端,上置一橫條,橫條上穿一大、二小三個鐵圈,作為壺口和壺耳,並安裝自動機械裝置。當矢觸及壺口或壺耳時,受到觸動的自動機械會搖動壺,使它像鞦韆一樣前後晃動或旋轉,極大地增加了投入的難度。

丈二壺得名於它的高度。壺口四邊置四個壺耳,當矢觸及壺口或壺耳時,壺也會前後左右自動旋轉,也增加了投入的難度。

現在遊樂園裡的投壺競戲和古代比起來弱爆了,古人才是“城會玩”

文史君說

從周代到清代,投壺禮從繁縟刻板,主要供上層貴族玩樂的帶有競技性質的禮儀活動,逐漸演變成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男女老幼參與其中的競戲方式,反映出古代中國人民努力探尋趣味生活的心願和努力。投壺玩法、花樣不斷推陳出新,也反映出古代中國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