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華為的“向死而生”——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建成全產業鏈?

華為的事情,這兩天成為國內輿論關注的焦點。

華為的“向死而生”——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建成全產業鏈?

形勢發展到今天,建設“全產業鏈”已經成為舉國共識,聯想首創的那套“貿工技”模式,在盛行中國工業圈20多年後,現在終於窮途末路,淪為千夫所指,基本上已經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不過,雖然全產業鏈建設勢在必行,但對這種趨勢的深層次原因,恐怕大多數人還是不甚了了的。大家更多的,只是從中美貿易糾紛,以及美國對中興華為卡脖子中,得到一個應該獨立自主的感性認知。但從深層次角度來說,政治邏輯和歷史規律,決定了中國要想實現大國崛起,必須走上這條遍佈荊棘的道路。

首先,這是由中國的體量決定的。近期,美國炮製出所謂“文明衝突論”,將中國視為現行西方文明的根本性敵人。

這種說法當然是危言聳聽——畢竟在核武時代,坐擁大量核武能力的大型文明之間,已經不可能重現過去那種以徹底消滅對方為目的的,零和模式鬥爭。

但是,你死我活的敵對雖不可能,但競爭和博弈還是客觀存在的。

這一方面是資源爭奪的要求。畢竟在人類真正走向太空,開始星際殖民之前,大家都只能依賴地球資源生存。

但問題是,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人的需求卻在不斷增長。以有限之地球資源,滿足不斷增長之人類需求,這就形成的矛盾。雖然科技的進步,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人類開發地球的能力,但與此同時,也會促使人類在原有基礎上,產生新的需求,進而加大對資源的索取力度。

這就麻煩了。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從根本上來說,是走向太空,星際殖民——是為開源。但在技術沒有達到突破太摳,地球開發進度也不敷所需的當下,那就只有人類自己節流了。

而節流也有兩種——要麼大家一起節;要麼就是強者通吃,部分人依託實力,將大部分現有資源據為己有,而罔顧他人死活。

很明顯,後一種就是現在以美國為首的先發國家的狀態。近代以來,西方利用其先發優勢,攫取了大量可利用的地球資源,並在此基礎上構築了自己的文明霸權,再反過來,憑藉這種霸權,將這種不平等的資源佔有規則維繫至今——美國就是當代這種不平等規則的最大捍衛者。

當然,雖然是先發文明霸權,但也不是說後來者就完全沒有機會。比如日本、韓國,這兩個與西方人種、文化皆南轅北轍的東亞黃種人國家,就先後也邁入了發達文明圈子——最重要的是得到了美國為首的西方的認可。

但日韓能被接納,除了他們自身的努力外,那是有前提的——這兩個國家體量較小,他們的加入,對美歐主導的國際政經秩序衝擊不大,更不構成致命威脅——相反,由於自身體量太小,日韓無論是在資源供應、產業鏈、市場等方面,都註定要依託海外——也就是美歐老大。換句話說,日韓這種體量,他們雖然可以被美國主導的秩序吸納,但進入後的地位,卻註定只是二等公民,只能替他們打工(日韓經濟基本上都被美國高度控制,國民勞動強度和福利保障跟美歐也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動不動還要被收割。

除此之外,日韓能被美國為首西方文明接納為小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其之特殊地緣區位,使二者具備牽制西方文明眼中兩大對手——中國、俄羅斯的特殊地緣價值。套用中國傳統說法,這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以夷制夷。

既然如此重要,那美國當然有必要給他們點甜頭,讓他們更強大的同時也更忠心。

華為的“向死而生”——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建成全產業鏈?

但中國不同。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14億人口。首先,以夷制夷這個在中國這裡肯定是不存在的——中國本身就是美國眼中最大的“夷”。而經濟上,中國體量太大了,在美國看來,鑑於現階段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中國一旦邁入發達國家序列——哪怕只是中等發達,也勢必會搶佔諸多原本屬於他的資源(雖然它明顯是多吃多佔),並奪取相當部分全球秩序的話語權!

這個是沒辦法的事。雖然中國一直強調和平崛起,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中國的體量,決定了美國的這種擔心是不可能消除的。以前中國整體實力較弱,其作為美國廉價商品供應基地的價值,大於其能造成的潛在威脅,美國尚能出於羈縻或者利用,對中國放一馬。但中國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在美國眼中,現有價值和潛在威脅的此消彼長,已越來越逼近臨界點——甚至反超。

這種情況下,美國勢必要有動作。利用自己先發技術優勢,切斷中國的產業鏈條,摧毀中國國力發展之根,這個其實是符合政治邏輯的——中國也許能透過努力拖延時間,但無法改變這一天必將到來的結果。

此外,除了技術優勢以外,美國作為先發國家,還有一個巨大優勢,就是國際秩序主導者。憑藉歷史積累,美國不僅攢下強大國力和技術優勢,同樣獲得了全球秩序主導權。憑藉著這份霸權優勢,美國不僅能自己封鎖,還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發動盟友甚至要挾一般國家,加入對中國的封鎖。

當然,各國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與美國並不完全合拍,再加上中國也有不小的價值和外交影響力,所以想徹底封鎖中國,這個有相當難度。但如果僅僅是技術封鎖——這個比徹底的經濟封鎖要求要低,所以以美國的影響力,還是可以在相當程度實現的。

這就將中國逼上了絕境。作為落後一方和後發國家,中國不可能用強力對抗的方式打破這種先發國家的霸凌——德國、蘇聯都曾經這麼嘗試過,但下場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中國能做的,那就只能是自建立全產業鏈,透過這種方式,來打破美國的技術封鎖——這是後發大國想要真正崛起,所必須渡的劫!

當然,方向大家都清楚,但能否實現,這是一個大問題。現代世界想搞工業全產業鏈的國家很多——小到朝鮮,大到法國甚至蘇聯,都曾經做過嘗試,但最後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中國搞全產業鏈,這等於是一家來幹全球發達經濟體的事兒,這有成功的可能嗎?

在雲石君看來,難度確實相當大,但也確實不乏成功的可能。而之所以有這個判斷,主要是四個方面原因——基礎、體量、制度、大勢。

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工廠,也是全球唯一一個基本覆蓋所有工業門類的經濟體——換句話說,中國已經將初級的工業全產業鏈打造成型。

當然,規模起來了,但質量總體還是比較低——而現代工業,比的不僅是規模,更重要的還是科技含金量。在這方面,中國毫無疑問還比較落後。

但這並不代表中國沒有追趕的可能。表面上看,中國嘗試高科技全產業鏈,這等於是以一國之力,做全球之事——這個實在有點不靠譜。但實際上,高科技這方面,雖然說是人類智慧結晶,但說白了,其實也就是那幾個先發工業國的事兒,其他國家,除了少量提供一些技術和人才精英外,其他基本上都和他們沒什麼關係。而這幾個有能力引領高科技的美系國家,人口總規模加在一起也不過中國一半。所以,從基數角度來說,只要人才培養方式得當,假以時日,中國所謂以一國之智玩高科技全產業鏈,並非沒有實現的可能。

華為的“向死而生”——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建成全產業鏈?

此外,中國的制度,其實也有利於追趕。中國的中央集權體制,延伸出了一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制度——舉國體制。政府有足夠的能力,調集大量的資源,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投入。

中國的這套舉國體制,在追趕方面其實有很獨特的用處:

般來說,拋棄現成而自起爐灶,這個一般在商業上是很不划算的,而且有極大的風險性——畢竟這意味著這注定會有巨大的投入和長時間虧損,還不如直接買現成的得了——畢竟不是每家都有華為的眼光、定力、尤其是財力支撐的。

所以,你指望企業主導自起爐灶,這個實在太難——畢竟企業是經濟主體,它算的是經濟賬。只有政府主導(或者背後主推),因為它算的是政治賬,才會幹這种放長線釣大魚的買賣。

但政府雖然可以一時不計成本,不計盈虧,但這也意味著,政府將成為這場成本投入的主體。

這個在現代西式民主國家幾乎不可能。畢竟西式民主制度下,政府都是典型的小政府,直接掌握的資源有限,且受議會掣肘,以及四五年就舉行一次的大選制約。

這種種困難,決定了當選者想推長線計劃,是很困難的——別說他未必搞得到錢,就是搞到了,想砸這種無底洞,議會也未必答應;即便後來議會同意了,以短視為群體特徵的民眾也未必同意。最後,即便連民眾情感上能答應,但回到政府本身,它也未必就願意投——畢竟手上就這三瓜兩棗,全砸進去,拿什麼去搞民生賺選票?

所以我們看到,現代民主下的西方,連修補條高速公路,經常都能扯上幾十年,更別提這種大手筆投入。

相反,中央集權型國家,幹這種事兒就簡單的多——大政府模式下,政府手中資源雄厚,受外界掣肘較小,更沒有西式選舉制度制約——至少在國家層面,可以充分進行長線佈局。而中國,作為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代表,和實力最雄厚者,自然也就是透過舉國體制,大手筆大投入進行追趕的最合適選擇。

最後一個有利點,則是大勢。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追趕,先發國家也同樣在科技創新。雖然中國有一些獨到的優勢,但美國這些大佬們的技術、資金、人才積累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如果大家都這麼向前跑,那中國想追的上,其實依然存在較大難度。

但現在科技發展的整體形勢,對中國的追趕來說還是比較有利的。作為現代高科技的基礎支撐,理論物理其實已經有大幾十年沒什麼特別重大的突破了;當下風靡全球的的網際網路,基礎理論架構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形成。硬體行業,比如大家最關心的電子科技業,晶片等,支撐行業發展的摩爾定律已經越來越逼近失效的極限。而新的革命性技術突破,受限於材料等因素,短期內還沒有出現和大規模普及的可能。

這意味著什麼?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正在步入階段性的瓶頸,向上越來越難,步子越邁越小。中國在這種情況下從後面追趕,只要人才、資金供應充足,趕上時代步伐並非沒有希望。而一旦趕上,中國工業的獨特規模和叢集優勢就會凸顯,進而在競爭中站穩腳跟。

綜上所述,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中國的龐大體量和後發國家身份,決定了其繼續向前走,勢必會受到美國為首的先發國家的打壓——相對於過去熱戰、冷戰時代的全方位封鎖,現在的技術封鎖,其實已經是相對不錯的局面了。所以,建設全產業鏈,掌握高科技自主權,也就成為中國打破封鎖,邁入發達國家行列,所必須要衝破的關口。幸運的是,中國經濟幾十年積累,龐大的體量,再加上適合此類追趕的制度,以及高科技產業階段性的技術瓶頸,也給了中國實現這一目標的機會。

當然,打鐵還得自身硬,機會是有的,但能不能實現,還得看中國自身的造化。

所以,作為中國人,大家多多努力吧!這場趕超,決定的不僅是我們自己,更決定了我們的子孫,我們國家、民族、文明的未來!